第壹小說 > 種出一個強宋 > 第137章 改良
  “真人,請講······”

  洛寒的話讓革新派和趙佶都滿心歡喜,若真有改良之法,青苗法自然會變成王安石所說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洛寒環視諸大臣一眼,緩緩道:“官家,臣資歷淺,也無意于功名,朝政得失最沒有發言權的應該就是臣,但臣感激官家知遇之恩,且痛心于諸位相公為此事當殿爭紛,故將肺腑之言,陳于官家之前······”

  “臣不妄言青苗法好壞,但臣觀青苗法條例可知,章相公與司農寺諸官立法之意,均從便民富國出發······平心而論,青苗法,良法也······”

  這話說出口,章惇等人面露喜色,趙佶也微微點頭,以示贊許,而鄒浩以及跪倒的官員,臉色就難看起來。

  這道士總會半路里殺出,壞他們大事。

  既然你說你最沒有發言權,為何還要發言?

  頓時有人想胡攪蠻纏,但洛寒還沒有說出青苗法改良措施,而且皇帝已允許他說辦法,他們只好恨恨等著洛寒把話說完,再做反駁。

  “諸位都清楚歷史,青苗法出現之前,朝廷用的是常平倉法,這法令的好處不用小道啰嗦,誰都知道是一項百分之百為黎民百姓造福的仁政,但王介甫為什么還要變法呢?”

  洛寒的思維有些跳脫,沒有說青苗法的改良措施,反而翻起歷史,談及青苗法立法的初衷。

  這個問題一提出來,舊黨就有機會插嘴了。

  “王介甫是真小人,為在史書上留下青名,故意為之,沽名釣譽而已······”

  “他就是一個奸邪,禍亂朝綱······”

  “······”

  保守派見縫插針,立刻對死去的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直接把他罵成張湯、周興等酷吏。

  “放肆!”

  蔡卞自然不會讓這些人辱罵自己岳丈,他喝了一句,正準備出班辯論時,突然聽洛寒厲聲道:“可笑至極,簡直讓人笑酸大牙······口口聲聲自稱君子,罵人恐怕市井潑婦猶不及,諸位這是把圣賢書讀到驢槽里了嗎?”

  “居廟堂之高,卻只知罵人泄憤,對朝廷有用的建議一點不提,這是君子所為?恐怕罵王介甫的人,比誰都清楚,常平倉法優點明顯,王介甫卻迎著壓力變法的原因吧······因為常平倉法被底下的官員徹底給敗壞了······”

  朝堂頓時沉默。

  那些試圖反駁只要底下官員清廉,就恢復常平倉法的官員最終沒有吱聲。

  因為其中就有他們的人,他們也得了利益,若在爭辯之時被洛寒說出來,豈不倒霉。

  “說出來原因讓人毛骨悚然,私吞倉里部分糧食的還算是有良知的官員,更多的則是把倉里糧食拿出來,和奸商勾結,在災年時囤積、漲價賣出······這發得不是國難財,這是人命財!”

  “常平倉中無糧,百姓怎么辦?吃草根剝樹皮也得活著,可地總得下種,無奈只能向富戶借高利貸買種子下地,如此便進入一個死循環······”

  “諸位可知高利貸是什么?利息高達月息六分,年息就是七十二分,甚至更高,因此說高利貸就是賣兒賣女與傾家蕩產的代名詞,一點都不為過。”

  “借貸的百姓為還上錢,不得已賣兒賣女賣土地,因此有了土地兼并······王介甫在地方調查過,有事實依據,才出臺青苗法。盡管朝廷也收利息,但兩成利錢比起富戶的高利息,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青苗法出臺的初衷是救民,可在那些富戶眼里就變成殺富戶,憑什么他們賺的利息進了國庫?于是鄉下便有部分人嚷著青苗法不好······”

  洛寒繞得很遠,用充足的歷史知識,一陣咆哮,說得眾人啞口。

  如果誰還說王安石擬定青苗法是沽名釣譽,估計會被噴死在殿內。

  少頃,不待其余人說話,洛寒又道:“青苗法既是利國利民,為何又有諸位說得這些弊病呢?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吏治。”

  “正應了那句話,世上沒有壞事,只有壞人,無論多好的政策,只要那些壞吏去執行,那就變成害民的壞事······良法需良吏,才不辜負官家和眾相公的殷殷期望······”

  “下面臣談一談青苗法之失,究竟在哪里?”

  洛寒侃侃而談,一條條羅列出青苗法存在的弊病。

  “其一在于強迫百姓認購。有些官吏為搞出政績,不惜擾民,中產之家可能不需青苗錢,他們也強迫借,反而讓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負擔,甚至讓城市里的百姓也認購青苗錢。”

  “其二是反對新法的官吏不作為。這些官吏見識不廣,看不到青苗法實行得當,對百姓的好處,便故意什么也不做,導致新法不能很好地推行。凡此兩種把青苗法良好用意全毀了……”

  “其三則在于百姓愚鈍。青苗法本意是借貸讓他們用于生產,但有些百姓借了青苗錢卻是用于度眼前之急,錢用于買米下鍋或做其他事,結果到了還錢之時,別說利息,便是本錢也還不出來。官吏收不回本錢,便無法向朝廷交差,只好用強迫手法逼迫百姓還錢,結果搞得貧窮之人家破人亡……”

  “其四則是奸吏借故魚肉鄉民。朝廷明定二分利,他們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從中貪污謀利。”

  “其五還是官吏作梗。他們生怕在限期內收不回青苗錢,不等農民到收獲的季節,便催令農民還錢,此時農民如何有錢還?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還,只好典當家產,青苗法由便民反而變成害民……”

  “······以上便是青苗法實行過程中的種種弊病,執政者諱言不敢提及,而反對者則因這些弊病,全盤否定青苗法······其實只要大家靜下心來論政,對癥下藥,加以改良,青苗法亦可轉為良法······”

  聽到洛寒說青苗法種種弊病,趙佶和章惇等人慘然變容。

  當聽到洛寒說可以轉為良法,趙佶不由眼睛一亮道:“真人有何良策?”

  洛寒微微一笑,適時拋出自己的主張:“官家,臣的主張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