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九十七章:無人響應
  曹操早就想到了在大災之年,會有饑民暴亂發生,可是卻萬萬沒有想到會形成這般洶涌之勢!那么,這場農民起義,為什么會發展得如此迅猛,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因為天災人禍,老百姓已經被逼到水深火熱之境,肯定是最根本的原因,但除此之外,還有幾項重要因素,也是促成這場農民起義,迅速擴大和發展的催化劑!

  首先,曹操這些年來,連續用兵,征走了中原和北方大量男丁,導致地方部隊一再抽條,維持治安的力量,嚴重不足了!

  遠的不說,就說征伐西涼和南征之戰,曹操勉強湊出的二十萬軍隊,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地方部隊士兵,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這些人大部分還因為戰敗,或死或降,有去無回!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在戰場上,往往死得最快的其實就是沒有經驗的新兵,而那些老兵油子,輕易不會戰死,活得更為長久!

  曹軍南征大敗虧輸,能僥幸逃回來的,都是精銳部隊里的那些老兵,而那些臨時征調來的,地方駐軍出身的新兵蛋子,幾乎就沒回來幾個人!

  換句話說,曹操雖然經歷了一場大敗,但他原有的那些主力軍團的基本架構還在,有這些逃回來的老兵作為基礎,再招募一些新兵,將來還是一支強軍;可地方駐軍的那些家伙,就等于是全軍覆沒了!

  這就導致原本負責維持地方防務,緝拿匪盜的那些武裝力量,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各地郡縣守備力量,嚴重不足!當農民起義迅猛發展起來的時候,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居然能夠連續攻克各地郡縣,就足可見防御有多么空虛!

  就比如起義的爆發地沛縣吧,那里并非邊境,乃是中原腹地,本來駐兵就少,還被曹操征走了那么多人,導致整個縣城,僅有百余兵丁守衛,也就能看守大門,抓個小偷什么的,還能干嘛!

  因此,當起義軍殺來之時,這些家伙壓根沒抵抗就四散奔逃了,甚至不少本鄉本土出身的兵丁,立時改弦更張,加入了起義軍!百姓們挨餓,他們的境遇,也沒好到哪去,官府糧倉里僅存的那點糧食,也是這些人生存下去的希望!

  其次,曹操在防范饑民暴動的策略和布局上,也出現了誤判!

  中原地區,乃是曹操的發跡之地,沛縣所屬的沛國(諸侯郡國),更是曹操的老家,他是沛國譙縣人!曹操萬萬沒想到,農民起義會由自己的家鄉而起,只把防范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河北地區!

  目前,曹操的大本營是在鄴城,那里本來是袁紹的地盤,整個河北都是屬于后來歸附的地區,人心未穩,袁氏的影響力尚有遺存,曹操覺得這里才是重中之重,而非中原!

  因此,曹操也是把手頭上能夠調動的軍隊,基本部署在了黃河流域,以及河北一帶,卻忽視了中原地區,導致那里防備空虛,根本來不及調兵掐滅起義之火,將其扼殺于萌芽狀態,這才導致了起義軍的迅速崛起!

  再次,發生起義的中原地區,有著非常濃厚的積淀和群眾基礎!

  這場起義最早是發生在什么地方?沛縣!聽著耳熟不?劉邦不就是這里人么!還有,起義軍的領袖王奉,是彭城人,聽著耳熟不?這里不就是當年項羽的大本營么!

  劉邦和項羽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其中劉邦最終還創立了大漢四百年江山基業,他所指靠的手下能人,有相當一部分,也都是沛縣及周邊的一群鐵哥們!

  換句話說,這里是人杰地靈,才俊輩出之所在,人們的骨子里又多少有那么點造反的基因,如同一堆干柴,平時擺在那里并不起眼,可一旦遇到一顆火星,便是沖天烈焰!

  最后,王奉起義軍所打出的,“滅曹賊,興漢室”的旗號,十分具有號召力!

  中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肯定是秦朝,不過因其二世而亡,存在的時間過于短暫,對后世的影響力太小了!尤其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秦朝本來就是一個不被接受,不應該存在的國家!

  而漢朝,享國四百年,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對中華歷史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認為漢廷就是正統,從自己出生的那天起,甚至祖宗多少代往上都是一樣,這是不容置疑的!

  雖然如今老邁的漢王朝,已經走向了衰落,可是它的影響力,依然還在,崇漢士人和百姓頗多,這些人的思想觀念,可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改變的!

  因此,王奉喊出的“滅曹賊,興漢室”的口號,可謂符合了當時一群人的政治期望,從法理上就給這場起義定下了正義的基調,不僅無數百姓因為挨餓而愿意加入隊伍,就連一些士人書生,最后也都逐漸地參與進來了!

  由此,王奉高舉義旗,揭竿而起,得到了天下響應!并州、冀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紛紛出現了多股起義軍,他們也是打著滅曹興漢的口號,劫富濟貧,誅殺惡吏臟官,并共奉王奉為討逆大將軍,號令天下群雄,共誅曹賊!

  很快,這股起義之火,迅速燎原,一時間曹操的地盤上,四處告急,半壁淪喪,大有當年黃巾起義之勢!首領王奉,志得意滿之余,下達命令:先克鄴城者王之!殺曹賊者,封萬戶侯!可奇怪的是,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卻響應者寥寥,各地起義軍都沒有動靜了!

  這是怎么回事?呵呵,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誰也不愿意率先出兵向鄴城進軍!各地起義軍領袖,都在觀望著王奉的舉動,甚至個個心懷鬼胎,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歷代農民起義的發展過程,總有一個大體的規律可循!往往率先揭竿而起者,最后都沒有得到什么好結果,就算最后這場起義真的成功了,打下江山,統一了天下,獲利的也往往是后來居上者!

  王奉率先揭竿而起,就如同歷史上的陳勝吳廣一樣,注定了悲劇的命運,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首先要滅的,就是他!

  各地起義軍領袖可不傻,誰愿意追隨他一起往火坑里跳啊!攻打重兵防衛的鄴城?觸那個霉頭干嘛!搶來的糧食,夠吃上好一陣了,每天喝酒吃肉,豈不快哉!

  王奉也不傻啊!若沒有各地的積極響應,他率領手下這幾萬烏合之眾,能打得下鄴城才怪,純屬主動送死!可是,箭在弦上又不得不發,這場起義已經鬧起來了,難道就此打住各回各家?還哪有家啊!

  王奉也算讀過一些書,深知造反的這條路,一旦走上去,就是萬劫不復,沒有回頭和后悔的可能!他絞盡腦汁,終于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尋找外援,爭取益州劉緯、荊州劉備,以及東吳孫權的支持與配合!

  畢竟王奉起義,所打出的旗號是滅曹興漢,這與劉緯、劉備和孫權他們的政治綱領和最終目標,大體相同!

  有了意識形態上的共同基礎,王奉相信,這些手握雄兵的諸侯,應該不會坐視不理,最起碼能在南方起兵策應,牽制曹軍主力,使其首尾難顧吧!就算他們不是為了支援起義軍,只為自己打敗曹操,擴展疆域的目的,這也是個用兵的大好良機!

  于是,王奉親筆寫了三封書信,派遣親信秘使分別送去了益州、荊州和東吳,那么結果如何呢?竟然沒人搭理他,毫無回音!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