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367章 《岳陽樓記》傳千年
  【啊啊啊,接下來要介紹我喜歡的人啦。】

  歡快的語氣,所有人心里只有一句話:你喜歡的人還少嗎?

  【前面我很多次都提到過咱們的范仲淹了,這次就要來聊聊他啦。

  范仲淹以前叫朱說,是隨了他繼父的姓。

  在宋朝,普通百姓雖然不要想像前面的前輩那樣創業,但他們有一條明確的路可以改換門庭—科考。

  想要出人頭地,那就去讀書吧。

  范仲淹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親子,在資源方面肯定只能靠自己,這里不是埋怨,而是清晰的自我認知,也不能指望繼父不管親兒子來扶持他,不該有的夢想就別有了。】

  那倒是,在更加重視血緣關系的古代更加能理解,在他們看來,朱家能把范仲淹好好的養大已經算不錯,沒法指摘繼父做更多的事情。

  【當時還是小范同學的范仲淹收拾起抱負就去應天府讀書,生活費有限,吃穿方面自然就得節省,節省到頓頓清粥咸菜,還能把儒家經典背得滾瓜爛熟,成為學院大家眼中的“三好學生”。

  當時和他一個學院的還有應天府留守的兒子,聽了他的事情后跟他的老父親就說了,沒想到這留守還挺欣賞小范同學,讓兒子給小范同學帶點好吃的好喝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

  范仲淹沒吃,倒不是說不吃嗟來之食,而是明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身上可貴的品質和優勢便是他更能吃苦,若是連這一點都丟了,更加沒法去拼。

  唉,幸虧已經過了小范同學長身體的年紀,不然我還是建議吃點吧,別因為拼命讀書都不長了。】

  這句話倒是被許多人聽在耳里,還能不長身體?

  這可不行,若是沒有個好身板,別說讀書,就是放在普通人家,更加沒有競爭力。

  就是說媒的看到兒郎長得高大,也好開口啊,畢竟年輕的小娘子們,還是得看臉和身型的。

  【范仲淹讀書真的是頭懸梁、錐刺股,終于在27歲這一年考中進士,得了一個正九品的官職。

  這個起點和大家以為的春風得意少年郎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啊,咱們小范同學就是走實干路線,一步步都走得很穩。

  幾年后他母親去世自然是守孝,應天府的學院知道他的好名聲立刻請他回去任教,對范仲淹來說,回到自己就讀過的書院任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范仲淹是干什么都認真,既然當了夫子自然就嚴抓,很快還扭轉了學院風氣,吸引了許多人慕名前來。】

  不少人聽得連連點頭,比起之前提到過的那些名人,這位小范同學的經歷沒有那么逆天,真就像是一個普通學子一步步靠著科考改變人生,沒有一上來就是狀元郎什么的,做事也認真,光是聽著就覺得很踏實穩重。

  這種特質的人在古代還是很受歡迎的。

  【范仲淹出身貧苦,所以能體會到讀書人的困苦。

  他在任教期間,還遇到過一個幾乎要乞討的孫秀才,給了人家一千文錢,結果人家第二年還來了,范仲淹也生氣了啊,他又不是真的老好人,一個好好的讀書人怎么就不能好好做學問呢?

  那孫秀才說明了家中母親重病的情況,并非是要想要不勞而獲。

  范仲淹明白若是生活貧苦,要為生計奔波哪里還能靜得下心來做學問呢?

  所以他幫著人在書院找了份工作,他當時沒料到,這樣隨手幫忙的一個人,在多年后能夠有資格在泰山腳下講《春秋》。

  在他的人生里面,提拔幫助過的人多了去了,范仲淹可能自己都不記得。

  日后無論在何處做官,他都辦學校、興教育,懷悲憫之心。】

  “這位范大人還怪好的嘞。”

  “那當然,沒聽到天幕都說喜歡他嘛。”

  【范仲淹一直到36歲才當父親,在那個時候,可是怪異的很,畢竟很多人這個年紀已經當了祖父。

  這個年紀出生的兒子一般而言就是會被嬌養,但范仲淹沒有,他的四個兒子雖然沒有父親那般出名,可也被人夸贊守禮君子、國家棟梁。

  大家伙都是普通人,真正能青史留名的哪里有那么多嘛。

  但能把四個兒子都教得夸贊才學品行,只有一條——以身作則。

  孩子天然的會從父母身上學習,范仲淹并不是單純的文官,他也是宋、西夏邊境的主帥,作為長子的范純祐被他放到軍中基層和士兵同吃同樂,還不許暴露身份,發現人才就直接報給范仲淹提拔。

  而且每次打仗范純祐也是身先士卒,沒有搞特殊化。

  雖然他沒有像是其他天之驕子一般璀璨,甚至留名也是沾了親爹的光,但自己爹的光啊,沾了也不要覺得羞愧,況且,起碼沒有給親爹丟臉啊。

  棒棒噠。】

  范純祐有些許不好意思,沒想到天幕夸贊得如此直白。

  對于天幕所說他倒是很認同,因為親爹是大佬,所以見得最多的就是天才,所以從來都不敢驕傲,身邊讀書習武比他優秀的不知幾何。

  他年少時也曾躁動不安過,但終究是一步步踏踏實實走過來。

  其他當父親的也覺得很好了,也就是人家范仲淹把基調起得太高,導致兒子壓力大。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性格也很有趣,范仲淹派他去送麥子,但路上遇到朋友一臉悲凄,詢問了才知道是沒有銀錢扶靈柩回老家。

  范純仁直接把整船麥子都送了,悄咪咪回到家也不敢和親爹坦白,等到范仲淹詢問才說把麥子送給朋友了。

  范仲淹聽了,果然發脾氣,“為什么不把所有麥子都送給你朋友?”

  只能說,有什么樣的爹就有什么樣的兒子。

  范純仁趕緊道:“我全送了。”

  有些當父母的做不好孩子的榜樣,還要求兒子茁壯成長,那不是做大夢嘛。

  范仲淹的四個兒子,老大一生守節,老二官至宰相,老三官至吏部尚書,老四官至戶部侍郎。

  嗯,光是養兒子這一項,范仲淹就高出老朋友一大截了啊。

  雖然咱們大人其他方面也很棒,但平時也可以另辟蹊徑,保準懟的那群人一說一個不吱聲。】

  范仲淹聽得有趣,還真思考起來,只不過,若真是如此,怕是短時間內都無人愿意接他的信件了。

  北宋其他人則是無語,天幕要不要如此戳他們心窩子啊?

  這還叫平平無奇?

  那他們的兒孫叫什么?范希文不會如此沒皮沒臉吧?

  宋仁宗趙禎只覺得嘴里苦澀,他連兒子的影都沒看到,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品學都過關,聽得他羨慕不已。

  其他人則是想得很簡單,這位范大人還教不教書啊?他們兒子就需要這種老師啊。

  【范仲淹的官途依舊是升官、貶官、升官,然后一貶再貶,一開始進入官場,咱們范大人就開始抬杠了,沒有選擇站隊、巴結、熬資歷,他直接硬剛上太后。

  他就覺得皇帝年紀可以了,太后也該放手了。

  嗯,不出意外,被貶了吧。】

  “撲哧,天幕說話還怪有趣的。”

  明明是貶官,卻硬生生聽出來一股無奈的促狹,像是在說,叫你抬杠。

  【貶出去后他還是沒停下來抬杠:

  修宮殿太費錢了,別修了;

  朝廷單位人太多了,裁一點吧;

  官員工資少,逼著他們去貪腐,漲點工資吧;

  ……

  嗯,誰搭理你個被貶出京城的小官啊。】

  范仲淹看著被貶官的小人,拖著幾乎墜地的胡須,一路上離開封越來越遠,偏偏嘴里還在那叨叨叨,可惜誰都不樂意搭理,沿途的人甚至還捂上自己的耳朵。

  看著很詼諧有趣,但他笑不出來。

  其他人則是又想笑又無奈,辛苦小老頭了,一路上嘴巴就沒停下來過,喝口水吧。

  【太后去世后,范仲淹回來了。

  正巧當年旱災蝗災一起爆發,范仲淹請宋仁宗去考察下民情,沒有被搭理,后面還是他一而再再而三煩宋仁宗,才派了人出去。

  我笑不出來,這不是應該做的嗎?

  若是皇子多一點的,那就是派皇子親自去災區安撫、收攏人心,怎么到趙禎沒兒子的這,做法就不同了呢?】

  宋仁宗木著臉,天幕的惡意他感受到了,心里也實打實的生氣了。

  其他皇帝都不得不說天幕嘴毒,明知道他的痛處在那,還在那生掀,露出血淋淋的血肉后,還要明知故問一句:“原來真疼啊!”

  但,天幕說的也不是沒道理,賑災往往都是需要身份貴重或是官員大佬親自坐鎮,兒子多的話,還真會搶著去刷聲望。

  【得罪完皇帝還不算完,范仲淹是朝堂上誰權力大他就杠誰,宰相培植黨羽、把持朝政,他就把炮口對準宰相。

  不出意外,又被貶了吧。】

  百姓聽得有點難受,不懂為什么這樣的官要一直被貶。

  【很多人肯定要說,你范仲淹現在什么都不是,偏要出這個風頭,沒有情商,就不能暫時說點好聽的?

  人家出身貧苦一步步爬上來的,論情商不會比誰差。

  他被貶后,就有人送來一篇《靈烏賦》,大致意思就是勸他說點好聽的,別像是烏鴉報喪一般,沒有誰能受得了。

  范仲淹也回復了一篇《靈烏賦》,“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人家這才叫讀書人的風骨,這才叫儒家的君子。

  還有啊,我就得說一句,憑什么都這么說我們鴉鴉啊,咱們鴉鴉給大家報災,提前預警,不應該感謝嗎?憑什么說我們鴉鴉不吉利啊?】

  嗯?

  好奇怪又有點歪理的說法。

  烏鴉向來都被視為不詳,都說會帶來壞消息,但從天幕的角度來說預警,還真…有點道理啊。

  【后來,大宋和西夏戰事吃緊,朝廷倒是想起來范仲淹了,又把他弄到邊境去當副手,范仲淹心累,但該為國家做事還是得做事,沒撂擔子不干。

  一頓組合拳下來穩定西北局勢,其他的常規操作就不說了,單說說威震三軍的狄青和種世衡都是他提拔起來的。

  合理懷疑,后來狄青他們被迫害,都是一群文官羨慕嫉妒恨,小肚雞腸,小心眼子,沒那個本事還不許別人有本事了。

  瞧瞧人家,照樣是文臣大佬,沒見著人家歧視武將,還善軍事。】

  每次被提到都被罵的文官已經習慣了,只不過趙禎連帶著當初貶低狄青的幾人臉色很難看,沒有報名字只不過是其他朝代的人不知道而已,當朝的誰不知道狄青的死和他們有關?

  可他們能說什么?

  后來的大宋已經證明,他們防備武將防備到變態是錯誤的。

  被人踩著臉罵也只能認了。

  【慶歷新政是范仲淹主導的,改革嘛,哪個朝代都有,基本上都是慘烈收場,范仲淹也沒逃過。

  基本上官員都被下放到地方為官,滕子京給重修岳陽樓給他送來了一幅《洞庭晚秋圖》,然后就有了咱們背誦全篇的《岳陽樓記》。

  大佬才華橫溢,寫一兩篇傳世就行了,其它時間還是好好做官啊,我們背一篇就得了,可別整太多。】

  范仲淹輕輕搖頭,他倒是沒有這個習慣,可其他人就說不定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別的不說,光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誰背不出啊?

  前面那些描寫景色的背了忘了就忘了,可這句話,那就算是一眾重點里面也是重點啊。

  這句話千百年來成為眾多仁人志士的人生格言,鼓舞了無數人以范仲淹為圭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仆后繼。

  《岳陽樓記》千年猶在,終不見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不少人跟著喃喃出聲。

  哪怕是無法賞析后代體裁的人,但對于震動人心的文字,一樣會被打動。

  重要的不是這篇文章寫得有多好,在于范仲淹本人一生都在踐行。

  說得好聽的人多了去了,能被后世推崇,更多的是范仲淹被人為這篇文章添光加彩。

  確實值得天幕的推崇和喜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