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261章 初步建設
  【前面兩個看起來最難搞的人搞定了,剩下一個十歲的幼皇帝,張居正應付起來好似沒有問題了,但有點馬后炮的意思,等到他身亡后種種,證明反而是聽著最容易搞定的人出了問題。

  這就是托孤大臣、輔政大臣的悲哀,不是造反就是被清算,能全身而退的人少之又少。

  神宗雖然只有十歲,但皇帝的十歲和普通人沒得比,他懵懵懂懂的明白他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但現在權力卻不在自己手里。

  張居正被稱呼為最有權力的讀書人,他當權的那十年,是首輔,是獨裁者,是國家權力真正的支配者。

  神宗倒是和他爺爺比較像,但現在離他長大還遠得很,咱們的首輔大人還是能威風好幾年日子,該死的時候就死嘛,想開一點就好。】

  呃,這種事情應該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想開的吧。

  按照張居正的人設,也不是那種我不如誰入地獄的慈悲舍身之人,要他享受權力后就安安分分的去死,還得帶累家人,不太可能。

  其他人稍微代入自己,發現還挺好代入的,不用考慮張居正會有什么圣人精神。

  除了他們,還有一批托孤大臣就很慌啊,更慌的是什么都沒法做。

  真以為造反光靠一張嘴啊,古往今來,政變的次數多了去了,但不是王朝末年靠造反上位的能有幾個啊。

  李世民朱棣:我們默默不說話。

  【不管別的,張居正總算是把這個國家的政權放到手里了,這也是他和其它變法者的不同,多多少少還有個皇帝作為搭檔,可張居正沒有。

  他入手的點是紀綱。

  張居正認為從嘉靖的混亂開始,一直持續到隆慶的混斗,都是因為紀綱不振。

  然后,他開始考察官員了,張居正請旨京察,五品以下吏部、督察院共同考察,四品以上自陳。

  雖然肯定還是會有很大的水分,但里面以言干政的人確實去了幾個。

  張居正選拔人才的標準:能辦國家事,有禮于君者。

  我其實很多時候不太理解,他這個標準沒問題吧,但為什么哪怕是到了慶歷五年還是有人說他剛愎自用呢?】

  你問我,我問誰啊?

  左右言語紛擾不過是小手段而已。

  【張居正前面的幾十年沒白磨,加上徐階這個老師傅真是給他親自演示了一遍什么叫做忍耐,所以哪怕是政務一片繁雜,他也還是忍耐忍耐再忍耐。

  七月份舉行京察,九月份下葬穆宗,然后又馬不停蹄趕到下一個地方視察山川形勢。

  張居正到這里還都沒開始正式動作,一般的大臣也都期待著他的大政,若是首輔外加托孤大臣上位沒有任何動作,那才是奇怪。

  只是吧,一般的大臣都是儒臣,他們希望張居正做圣人。

  呃…我只能說,可以繼續希望希望。】

  旁人聽著可笑,萬歷的臣子就心碎啦。

  為什么老天就這么不待見他們?

  前面聽了張居正的發跡隱忍的幾十年,便明白這個人和他們認知的君子不同,但親自被打破美夢還是免不了心痛。

  【這些文臣挺搞笑的,他們推崇的是像是建文帝那般,哪怕他叔叔都打過來了,還在和方孝孺他們周禮制度。

  哪怕是失敗了,還是不死心,覺得肯定是那會戰亂的緣故,可現在太平盛世啊,搞一搞沒關系的嘛。

  唉…果然人是無法相互理解的。

  張居正不在意他們,變法終究逃不過富國強兵,一個個在那和他談堯舜,這不是扯嘛。】

  朱元璋都覺得這些人真的好唧唧歪歪,幾十年都沒聽到什么正事,好不容易上位了還得和這群人吵。

  他想不通,現在大明的文臣看著也不是那么一副狂妄迂腐啰嗦貪污樣啊。

  底下的臣子:因為您舉大刀的速度也不像后面皇帝那么唧唧歪歪。

  【富國是中間過程,強兵是最后的終極目標,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錢還是別說話了,畫大餅是沒辦法提供持續動力的。

  那么張居正要做什么就很明顯了。

  當然,邊防大事也不能不放在心上,南邊有倭寇,北邊有韃靼,但張居正精力有限,暫時只能將重點放在北方,不然到時候城破了,還搞什么政治,全部跑命算了。】

  【張居正在邊防上的部署,是隨時具備出擊的能力。

  他的想法有些分而滅之,但更多是守勢,而不是主動出擊。

  利用一切可尋的機會分裂北方,讓他們成為散漫的部落,而不是一個整體。】

  雖然很有道理,但對于朱棣而言還是很不爽。

  按照他的想法,全部打死才是正法。

  朱高熾對于他爹的戰意和躍躍欲試不搭腔,打仗不要錢啊!

  而且他怕把他爹放出去,收回來會是一個大問題,天高皇帝遠,他爹本來就是皇帝,誰都沒法管他。

  除了已經在地底下的皇爺爺復生踢翻棺材板。

  但就他了解,到時候怕是草原會出現兩個暴龍,光是想想都兩眼一黑的程度。

  【萬歷元年六月,張居正上書請隨時考成。

  張居正之前都是把祖宗之法遵循放在嘴邊,但要說到創制,那么就只有考成。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各個衙門分置三本賬簿。

  一本記載一切內容,包括發文、章程、計劃等,這一本叫做底冊;

  這一本肯定有許多無關緊要的內容,就是那些例行公事沒有考察價值的刪除,作為另外兩本。

  這兩本里面一本送到各個部門作為備注,做完一件事就打一個勾勾,長時間沒有完成的積留需要在上奏等待處理;

  另一本則是送往內閣考察。】

  總算是聽到一點大佬關心的內容了,只不過,這聽起來還是繁瑣。

  但政務積壓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很多政令可以說就是浪費紙墨。

  從一個衙門出來送進另一個衙門批示,然后經過或長或短的公文旅行,再進入最終的衙門封存,結束繁瑣又無用的一生。

  可不是浪費紙墨嘛。

  但這件事不是簡單增加朝廷機構能解決的。

  那么,這位備受天幕夸贊的首輔大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