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92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
  等到第三天的時候,別管是百姓干活,還是臣子處理政務,腦袋都像是待不住一般,沒一會兒就抬頭看看天,只覺得等待的時間實在難耐。

  千萬個腦袋時不時的抬頭,俯瞰時還怪壯觀的。

  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天幕今天出不出現?

  林書沒有玩心態,準時準點的出現了。

  【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老祖宗們的掛念太過沉重。

  還是說一聲啊,咱們不是來上班的,每天打卡的話心情可是會受影響的,而且大家也別把自己繃得太緊。

  單休是必須的,雙休是努努力達到的,打工人永不妥協。】

  “……”

  很熟悉的感覺,很天幕的說法,就是不太懂她突然的激動從何而來而已。

  不少人念著雙休和單休,想到一旬休息兩日,覺得天幕有些時候還真是單純。

  林書知曉他們的想法才是無奈,她的單休和雙休可和他們不一樣,一群人以旬作為周期都覺得仁慈,很多人更是全年無休,這身體素質難怪活不長久。

  雖然壽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回到正事上,俗話說得好啊,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一直到咱們上個世紀,也不過是幾十年時間,這個問題都一直困擾著咱們。

  我們這里往上搗騰三輩,那也都是吃過缺衣少食的苦。

  從古至今,糧食都關乎著朝代的興亡、百姓的命運,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農”。】

  百姓茫然,并不知曉他們干活有什么可講的。

  可想到之前天幕泄露的糧種,一個個又打起精神來,如果是講這些,他們很感興趣。

  帝王將相倒是明白重點來了,記錄官無須吩咐已經做好十足的準備,天幕還真是怪貼心的,昨天還叫人休息一天,看來今天是個大活。

  【咱們老祖宗伺候糧食那真是和伺候家里的祖宗不差,精耕細作四個字就代表了一切,可哪怕如此,還是得看天吃飯,所以我們的農業又有天人相參的說法。

  咱們真正的老祖宗可不知道農業,主要是以采獵為生,后面才是培植植物和飼養動物的農業經濟。

  那咱們是怎么從采獵經濟發展到農業經濟呢?】

  看到熟悉披著草裙的人,眾人面色都有些僵硬,實在是日后都沒法面對猴子了。

  別說,這段時間街上猴子雜耍的都看不到了。

  賣藝的人:以前還不覺得,現在把猴關著總覺得心虛。

  【其實就是人口的增加。

  一方面是長期采集狩獵會得知一部分植物動物的生活習性,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會叫采獵食物無法滿足。

  我們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巢氏、燧人氏、庖犧氏和神農氏傳說,里面也有許多關于這方面的細節。

  比如說有巢氏在樹上棲息,采集果實為生;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教人捕魚為食;庖犧氏發明網罟(gǔ),主要從事漁業;神農氏那更是農業鼻祖啦,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說。

  我們愿意去相信這些美好的神話,但事實當然不可能是如此,這些功勞并不單單屬于一個人,是屬于歷史長河中人民的集體創造。

  還有咱們后來皇帝加的一些修飾,剔除掉外在的修飾,咱們也能看到采獵經濟幾個發展的階段。】

  “居然還有這么多的神話故事?咱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

  “你能知道什么啊?字都不認識。”

  被懟了的人也不惱,還笑呵呵的,“居然還有專門講咱們種地的神話,可真是神奇。”

  在他們的想象中,神話應該是虛無縹緲的,和農業扯上關系,還怪接地氣。

  讀過書的人自是覺得每次天幕的角度都好奇怪,又怪有意思的,在讀這些神話的時候想到的居然是農業發展。

  還別說,可真是很有意思的角度。

  【在采獵生產方式下,人類只會攫取現成的天然產品,仰賴大自然的恩賜,完全受自然環境的制約。

  在適宜的條件下,采獵者也能獲得豐足的食品,但也只是“饑則求食,飽則棄余”,不可能形成長久的定居,不可能出現穩定的剩余和積累。

  而沒有超越勞動者自身需要的剩余和積累,社會就不可能進一步發展。農業則不然,它通過人類對自然界的干預去增殖天然產品,從消極適應自然轉變為積極改造自然。

  只有從事農業才能擺脫“饑則求食,飽則棄余”的狀態,實現長久的定居,獲得穩定的剩余和積累。

  這種剩余和積累,使啟動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偉大杠桿——社會大分工得以發生,使獨立的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文化事業得以形成和發展,使人類得以擺脫野蠻狀態而臻于文明之域。

  事實證明,農業發明后這一萬年人類社會的進步,遠遠超過以往的幾百萬年。】

  百姓只覺得天幕說的話很有道理,雖然不知道哪里有道理。

  只是心里還有些悵然,其實他們現在也不能填飽肚子。

  【我們中國農業雖受外來影響,但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獨立起源和發展的。

  農業發明于新石器時代,種植業和養畜業的出現成為新石器時代經濟生活的主要特征。

  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計有7000多處,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全國各地都有分布。

  黃河流域中下游是新石器時代農業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遺址為時最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

  主要作物是俗稱谷子的粟。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有88個窖穴堆存了粟,出土時有的尚色澤鮮明,清晰可辨,原儲量估計為13萬斤。

  在種植業方面,中國北方主要種粟黍,南方主要種水稻,不同于西亞以種植大麥、小麥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種植馬鈴薯、倭瓜和玉米為主。

  在畜養業方面,中國最早飼養的畜禽是狗、豬、雞和水牛,而以豬為主,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sāo)絲的國家,不同于西亞很早就以飼養山羊、綿羊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僅知道飼養羊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