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74章 王守仁(八)
  【王陽明離開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些接受了他一段新學教育的弟子,只不過送得再遠終究還是要分別。

  王陽明到廬陵得這一路還時不時得講講學,好不自在,和之前來貴州得心態已然天差地別。

  王陽明來到廬陵其他都還好,剛開始哪怕有些人有小心思也不會在沒摸清楚新官的情況下,非得去當那只殺雞儆猴的雞。

  但明朝吧,有個很有特色的鎮守太監職位,也不是說一竿子打死所有人,但起碼大部分那手里都不太干凈。

  太監嘛,權和財都看得比較重,能理解但不能接受啊。

  王陽明偏生就撞上鎮守太監派人上供,嗯,不管如何,太監能用到這個詞,就明白他們心有多貪。】

  朱元璋:“???”

  他不善的看向老四,在他手里太監可沒這種待遇,顯然這個壞頭就是他開的。

  雖然前面有鄭和的存在,但太監如此貪婪他是無法容忍的。

  下面的朝臣:您能容忍誰啊?我們談一點點不照樣刀就往脖子上砍來啦。

  朱厚照被說的不好意思,看向旁邊的英國公,總算是問出來了一句話,“朕是不是該處置劉瑾他們啊?”

  英國公心里歡喜,面上卻是嚴肅,“皇上不用著急,處置也不是一日之功,到底是祖宗之法,只不過鎮守太監所為確實囂張,若是不加以敲打,終究是會成為天幕所言。”

  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太監能把收受錢財的這股勁換個方向,還是可行的。

  朱厚照不蠢,明白他的話,“不知道這位陽明先生能不能接受和劉瑾他們共事啊?”

  英國公又恢復了他謹慎的性格,這種不確定的事情何必去大包大攬了。

  只要這位王陽明真如天幕所說的有本事,等個幾年他們也是等的起的。

  先帝去得早導致皇上朝廷沒有自己的穩固勢力,那就培養唄。

  科舉之下如何培養?

  那自然是師生關系了,王陽明這個圣人的名頭,難道不是最好的招牌嗎?

  圣人之徒欸,有批判自然就有追隨的人。

  朱厚照可能都沒料到,他以為的英國公:老實,啰嗦,可憐;實際上的英國公:心眼子賊多。

  之前一副閑人不染政事那是因為現在朝堂斗得火熱,他進去真就是炮灰。

  再說,他家世代武將,朝堂那些口舌之爭不是他的主場。

  雖然自從堡宗,哦不是,英宗之后張家人基本上沒有上戰場的機會,但未來誰說得定呢,是把?

  【王陽明不卑不吭的把人打發走,然后就開始干活了。

  他在查看廬陵縣戶口黃冊和土地魚鱗冊,同時將清、慎、勤三字作為對手下的要求。

  然后他就發現不單單是鎮守太監催收的葛布,還有增加的楠木。

  楠木這里是朱厚照的鍋,年紀輕輕,喜歡打仗就去學兵書,喜歡動物園建個動物園就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干嘛,也不學學你爹。】

  朱厚照沒想到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說教,又看了一眼旁邊目不斜視,好似天幕上有黃金一般的英國公,嘟嘟囔囔道:“知道了,知道了,換個小的就是。”

  宮里面好無趣,要么就是說教,要么就是惶恐,好在他現在年紀還不大,最感興趣的終究還是打仗。

  況且,他本來也不只是想要吃喝玩樂而已。

  【鎮守太監征收的那葛布完全就是明晃晃的一種貪污,只不過名頭好聽而已。

  當然,最后背鍋的還是朱厚照,但也不冤枉,手底下的人出了問題,當皇帝的就該買單,不然你這個皇帝白做的啊。

  王陽明自然不可能加重百姓的負擔去征收葛布,自然而然就得罪了鎮守太監。

  而且啊,王陽明上任不過三天,就有幾百的百姓開始喊命,王陽明本來就要免稅沒出什么亂子,他在思考誰組織的這么多人。

  先不說人數,就是老百姓,一般來說都不愿意見官的,躲著走還來不及。】

  老百姓連連點頭,他們可是連府衙都不敢靠近,生怕沖撞了里面的大老爺。

  【王陽明第一個放告日那是人滿為患,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什么商場大酬賓,第二個放告日依舊收了三百多份狀子。

  王陽明一看這不行啊,不說他整個人都被這些狀子困在衙門里,就是這個工作量,他也完不成啊。

  又不是每個狀子都只需要寫個‘已閱’,結果立馬貼上了止訟公告:

  即日起,至七月末,不再受理一切民事案件,命案及人身傷害案件,可隨時擊鼓申告。望全縣民眾,一心撲到農事上,糧食最要緊。

  一方面是農事,一方面是一些鄰里的小事也鬧上來,縣衙確實抽不出那么多人手干活兒。】

  百姓倒是覺得沒關系,他們要是小事的話也不會鬧到衙門上去。

  至于其他人思考的就比較多,因為他們發現,地方小官的事情還真不少啊。

  剛開始聽到那個所謂的止訟公告還有些生氣,但想著縣衙的規模,真要衙門什么都收,那確實別的活都不要干了。

  【王陽明來到廬陵半年時間,覺得可以叫衙門的人開個會了,大家都匯報匯報工作,說說半年工作的總結,再展望展望未來嘛。

  跟著王陽明干了半年的活兒,手底下也差不多明白他性格,實干派,說話也不廢話,直接一個個開始總結了。

  戶房:——“催糧催賦,廬陵在九個縣中沒有落后。”

  工房——“南街重建,工房出謀劃策,跑了不少腿。”

  ……

  一個個說下來和年末總結也沒啥區別,各司其職。

  王陽明開始總結了,“幾個月來,全縣旌善亭和申明亭,一百九十六座亭子,從無到有,九十一個都各里老人到任辦事,這都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民事糾紛,被各都里老人就地解決了,我們衙門清凈了,大小差役清閑了。”

  這是表揚,但素來都是給個甜棗打一棒子交替著來。

  “本縣聞說,過去告狀的絡繹不絕,刑房書案上的狀子堆積如山,其他五房書吏也幫助辦案,都可以跟著撈些外快。聽說遞個狀子有掛號費,傳個狀子有傳呈費,狀子待批有買批費,狀子批出有出票費,名目花哨,還有什么升堂費、坐堂費、取保費、紙筆費、出結費,連雙方調解講和還有和息費。”

  一群人嚇壞了啊,當官的嘛,要說絕對干凈,還真滿天下都找不出來多少,王陽明也沒那么不食人間煙火,沒想著把人都收拾了。

  “官司少了,衙門清閑許多,之前那些雇人的費用就補貼給你們,閑的時候還可以回家經營點小營生,所以,懂嗎?”

  下屬連忙點頭:懂懂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