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73章 王守仁(七)
  【王陽明開始教周邊彝族的小孩認字,本來排外的彝人對他們的態度開始友善起來,起碼如果糧食吃完,人家愿意賣,而不是需要大老遠的跑遠去買。

  接下來的時間,王陽明撇除掉一開始心中的無措和不適應,安然的接受在龍場的生活。

  他還修建起來何陋軒、君子亭和賓陽堂開始正式教授學生,當然不是彝族的孩子,教授孩子他帶來的仆人完全可以勝任。

  從龍場學院到被三顧茅廬請到貴州官學講課,王陽明依舊是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模樣。

  只不過,有一天到官學講課時發現來了一群官兵,還看到負荊請罪的人,心中難免生出好奇心,這又是鬧的哪一出啊?】

  “書院里面負荊請罪嗎?光著上身嗎?那真是有辱斯文。”

  “人家又沒說在書院里,可能就是進城看到的。”

  是的,現在他們已經直接簡單粗暴的把龍場當作鄉下。

  不過,也沒什么錯處。

  【搞半天,原來是貴州的同知橫征暴斂,打著朝廷的名頭盤剝苗人,加上旁邊還有提供武器煽風點火的人,這幫生苗自立國號,反叛朝廷。

  更加不妙的是,距離貴州城不到一百里,驛道也被截斷,送不出去消息。

  嗯……還別說,當地人反叛這個問題還真是從不斷絕,教化這么多年斥責他們野蠻,還不如派個能力和心地并齊的官員來。】

  朱元璋氣得不行,反叛就算了,還自立國號?

  這簡直是活生生往他臉上打啊。

  可他又能怨誰呢?

  大明的臣子心里閃過熟悉的不妙,果然,還是他們。

  天幕的話成功叫皇上把不滿轉移向他們,畢竟皇上又不能去出氣,只能怪那些不好好當官,非要盤剝百姓的人身上。

  他們很無奈,后世這一個個的自己日子倒是過夠了,他們呢?還得背這口鍋。

  只希望皇上發脾氣的法子不是扣俸祿。

  【更不妙的是,催促宣慰司的兵馬去平亂,人家那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一開始是不出兵,后來實在推脫不了出兵了,但卻是和叛亂的苗人一般,對著百姓搶掠,一瞧這就是反骨仔啊。

  王陽明的熟人席水被派去當那個說服人家出兵的使者,接到這個命令席水心里自然沒底啊,擔心自己倒霉被人宰了。

  看到王陽明就像是看到救星一般啊,倆人開始就著現在的情況分析啊。

  貴州當地的勢力不是一股,這次生苗作亂,大家都明白肯定有其他家的煽風點火,目的就是要用這些生苗成為和朝廷談判的籌碼,抵制朝廷的政策。】

  “這群賊子。”朱棣聽著火氣大,這可都是他大明的叛亂。

  其他人也沒看熱鬧,畢竟這么多年,比起大明,他們的任務更加困難,都沒法子正常溝通。

  哦不對,他們的困難是人都找不到影子。

  再說,這些部落這么多年還是繼續作亂,歸化的路顯然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文也不行,武也不行,確實是大難題。

  本來有所準備想要大顯身手的儒生覺得自己的計劃還是得改一改。

  教化可是他們的本事,若是在這事上出錯,還有何臉面回來啊?

  【沒想到王陽明那么多年的武學居然在這里開始小試牛刀。

  此次席書要勸說的人名為安貴榮,理解為當地一個投靠朝廷但思想還停留在過往的勢力就好。

  山里的人看到的只有他們頭頂的那片天,以為沒有他這次苗人的動亂朝廷就平息不了,但說到底,這里就幾十萬人,朝廷又不是非要死杠著。

  況且他能算計生苗,別人自然也能算計他。

  至于為什么要說服安貴榮,主要是生苗他們依舊是神出鬼沒,到了大明不熟悉環境還是不熟悉環境。

  但行蹤不定也必然存在補給不固定的缺陷,要抓人的策略同樣簡單,斷了補給就是。

  上萬人總不能真生啃樹皮,而安貴榮所在的地方正好是生苗補給供應鏈旁。】

  別說是百姓,就是文人都聽得有趣,要是家里沒有打仗的武將長輩,誰會這么教你啊?

  那會兒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更多的都可以說是師傅領進門丟一邊,教都得看師傅的心情和度量。

  【席書贊同王陽明的建議,但他還有點拉不下臉,覺得代表朝廷出使自當雅量。

  考慮的是沒錯,但只能說真是做官做得榆木腦袋了,不懂得靈活變通,這難道很困難嗎?

  無論是找個安貴榮信任親近的人收買嘀咕,還是派一個‘愣頭青’手下都很好解決的事情啊,又不要你親自出面。】

  席書被說教稍稍尷尬,但也覺得有些道理,天幕做事還真是挺,不拘一格的。

  朱棣則是很贊同,他也感覺到,這當官當的有點太端著了,天幕那種不要臉的做法就很適合啊。

  林書收斂笑容:你說什么呢?

  【王陽明秉持著幫人幫到底的想法,干脆叫席書明修棧道,他親自出馬暗度陳倉。

  是不是以為他要親自去勸說安貴榮?

  那沒這個必要,巧合的是啊,安貴榮的小公子在書院讀書,這不就好辦多了嘛。

  王陽明親自在信中言明厲害,私人信件嘛,說話自然就不用那么講究官方,加上安貴榮這個人說到底就是在利益和道義之間搖擺,有勸說的余地。

  如果碰上那切切實實的反骨仔,那還是來硬的吧。

  沒了補給加上安貴榮沒有磨洋工,苗亂很快被平息了。】

  【文能生亂,也能造福。

  王陽明身上大家能感受得到,他并不是一個端著高高在上的官員,悟道后更是如此。

  此次軍工加上過往一年多時間里寫的三篇好文章,都被帶到了北京。

  其實說起來三年一任,也到了他的調動時間,年底吏部的調令就到了,叫他去江西省廬陵縣做知縣。

  他要離開龍場了。】

  從生死逃離?悟道?離開,別說是王陽明,就是瞧著他這一路走來的眾人都有些感慨。

  不過更多的是高興,只覺得他不該被困在這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