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163章 一直在丁憂
  【宋朝時真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蘇軾和蘇轍兩兄弟被他們的老父親送考,前往汴梁參加進士考試。

  府試、省試、殿試三級考兩兄弟的表現都很優秀,當時的歐陽修對蘇軾的欣賞可是直接擺在明面上的。

  順帶說一句,歐陽修也是個文學大家兼政治家,咱們要背的東西有他貢獻一份。】

  歐陽修聽見自己的名字難免高興,旁邊的同僚倒是笑著打趣,“永叔可是留名了啊。”

  哪怕再關心現狀,也不能脫俗知曉自己身后傳名之事。

  歐陽修摸了摸蓄著的長須,“不過是借后輩之名罷了。”

  秦漢總算是聽到了這所謂的科舉制細節,但眉間沒有任何松動。

  他們現在別說是這么選拔,直接跳到最后一級都選不出來多少人。

  無他,沒有多少讀書人罷了。

  宋朝的科舉能夠繁榮,第一是各項造紙、印刷術的發展,能夠叫知識不再被壟斷,哪怕還是很多家庭負擔不起,可總歸比起連書都找不到地買的時代好。

  第二是大宋有錢,不說別的,讀書人寒窗苦讀,要是沒有朝廷的一些額外資助,像是學館、補助,農家子弟是不可能負擔得起的。

  這兩點,放在秦漢那就是死穴。

  不過,一群人也不是畏難之人,既然現在沒有那么多人,就先等等嘛,和陛下說說現在咸陽/長安選一批。

  實在是活越干越多,再不選點同僚來一塊干,他們真得死在任上。

  頭一回沒有那種要把所有事情都抓在手里的權欲心。

  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這次科舉蘇軾雖然不是狀元,但風頭卻是實打實的,兩兄弟都給宋仁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遺憾的是,就在兩人等著安排工作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禮俗,需要丁憂27個月。

  表達孝心是好的,但守孝三年這個傳統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想要推崇孝道不應該在這種身后事上做文章,身后孝順不如生前用心。】

  其他人:三年?

  說句不好聽的,父母年紀大了,要是那么不巧去世的時間隔得比較近,那還做什么官啊?守孝都得守個六年。

  李世民想了想覺得也是有點惱火啊,守孝三年,這是要找人給他干活都找不到的意思。

  當然,不排除推崇這一點的人罵天幕不守孝道,林書表示無所謂。

  丁憂三年丁給誰看啊?

  三年的時間,現代職場連女性妊娠期都容不下,位子都要被人擠走,三年真就是查無此人。

  一個蘿卜一個坑,和之前的職位脫離三年,以后還能擠得進去的,不是家里有點東西,就是自己在上面人眼里掛了號的。

  【父子三人第二次到汴梁已經是三年后了,蘇洵這個當爹的還是來了,本來兩兄弟都被安排了職位,不過人家有信心,也覺得現在的位置不好,決定重新考一次。

  也是人家有本事,不滿意就重開,換平常人,能上榜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還有就是,人家兄弟倆有大佬的賞識,這里不得不提到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欣賞真就是喪心病狂,就是覺得人家有文采,也不是為了嫁女兒。】

  歐陽修摸胡子的手一頓,天幕這是什么話?嫁女兒是什么鬼?

  其他讀書人則是羨慕,他們為了小小的秀才掙扎得死去活來,人家殿試說重來就重來,半分不懼怕落榜。

  而且還有大佬關照,還不是為了把人拉攏做女婿。

  最常用得收攏人心——嫁個女兒。

  【這一次蘇軾和蘇轍兄弟倆還是考上了,蘇軾以京官的身份充任地方的簽判,比起上一次的官肯定是進步了。

  在他而言,考一次試而已,就能升官,可比直接接受上一次的任命來得要快。

  蘇軾去上任,但他弟弟蘇轍還是沒當官,因為照顧老父親。

  這里就值得說道,蘇軾雖然是兄長,但性格上面反而是做弟弟的蘇轍更加沉穩冷靜,也看得出來一家子對蘇軾的‘寵愛’啊。】

  蘇軾聽到這話一點都不謙虛,還沖著宋神宗一副得意的模樣:我有一個好弟弟,你沒有。

  宋神宗很想揍他。

  蘇轍聽到這話很是贊同,畢竟他兄長在他眼里自小就如同仙人一般。

  【對于蘇軾,大多人都停留在文豪的層面,但在政治上,他是一個側重實干的官員。

  上任后實地走訪做出來一些改革,比如說改革“衙前之役”、免除貧民積欠官府的債務、為百姓祈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等,雖然祈雨這個沒什么用。

  但蘇軾在任的四年,已經叫他鍛煉出初步的政治家形象。

  后來被調任回到京都在史館任職,又給了他一個閱讀的機會。

  遺憾的是,之后蘇軾的妻子和父親接連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順帶又要回去丁憂了。】

  始皇帝:“這后來是怎么回事?動不動守寡,動不動丁憂,是人很多嗎?”

  林書:人還真挺多的,宋朝的讀書人可不是多嘛,大名鼎鼎的冗官成為朝廷的財政負擔,還去不掉,就是沒什么好用的人而已。

  【然后,等到蘇軾再次回到汴京,卻深陷北宋內部新舊黨爭之中。

  說來好笑,蘇軾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第二次被貶是因為為王安石求情。

  王安石也不容易,有個笑話,唐宋八大家只有韓愈和柳宗元不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他們是唐朝人。

  說回來,年輕銳意的宋神宗遇上王安石這么個尖銳進取的臣子,自然是一拍即合。

  王安石的改革可謂是大刀闊斧,客觀評價,里面很多變法如果能順利實施,確實可以改變北宋,但弊端也很明顯。

  其他的旁論,王安石變法里面沒有考慮到的一點,不是誰都是王安石。

  執行人很重要,他有自己的抱負追求,有高潔的品德,但手底下的人不是。

  再就是基本上是掀了人的飯碗,朝廷上分為保守和改革派,蘇軾是保守派,倒不是他性子守舊,而且保守派里也有一部分臣子看出來改革太猛的弊端。

  不過當時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太年輕,忽視掉了這些聲音。】

  【蘇軾直言不贊成改革,自然會被陷害。

  是的,本來王安石和宋神宗是想要變法,但沒想到已經變成兩派不死不休的爭斗,只要是反對的就不擇手段打擊,他們可能都沒想到這個結果。

  蘇軾知曉繼續留在汴京只會深陷漩渦,如范仲淹那等威望的臣子都擺不脫,更何況是他。

  所以,蘇軾選擇了外派。】

  蘇軾聽到這里忍不住看向一直嚴肅著臉的王安石,對付沒有注意他,一直在緊皺著眉。

  他王安石卻是沒想到后來居然加劇了黨爭,他哪怕是不喜誰,也不可能弄出一套栽贓陷害來,但顯然后來已經失控了。

  而且,天幕那句‘不是誰都是王安石’好似一道驚雷劈在頭頂。

  好在,好在都還來得及。

  其他人:你倒是說出來叫我們看看能不能抄點作業啊?

  我們自己會總結去糟粕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