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大唐便利店 > 250 鹽業新政
  來之前唐平有過了解,這富義縣雖說表面上聽起來只有一口自流井一口大公井出名,但是整個富義縣,其實就是個大鹽坊。

  鹽商多大十五六家,里面的關系錯綜復雜。

  這次他代表的是大唐官府來打鹽井的,因為貞觀年間,鹽沒有納入專賣。

  那么大唐官府管家的鹽井出現,自然就會對當地各大鹽商帶來影響。

  李家生意做的大,但是在富義縣,也不過是那十多家鹽商中之一。

  李客問起,唐平也不隱瞞,直接就承認了。

  本來他就想著,這些鹽商必定不會那么安穩,因為新的打井和煮鹽的方法,對過去的鹽價有沖擊。

  必然會要求講價,鹽商以后開采出來的鹽,成本低了,讓他們降價,他們沒問題。

  但是問題就是這些鹽商手里多半還存著鹽呢,而且數量不少。

  這些鹽可都是按過去的成本弄出來的,這要降價,那就是虧本生意,和割他們肉一樣啊。

  所以一旦大唐官府開始采鹽那么他們必定會開始阻擾。

  這蜀道難,本來就管理不宜,便是地方官府,要實施什么政策也要受到當地豪紳的極大掣肘。

  如果唐平不能把這邊的鹽商給搞定,那么就算是官方的鹽井打出來了,想要好好安心采鹽,也沒有那么容易。

  唐平本來想著來了以后,先和當地鹽商接觸一下,而李客的出現,就是意外之喜了。

  “聽說,這新式打鹽井的方法,比過去快了十倍不止?”

  現在制井鹽,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

  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

  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鹵煎鹽。

  但是一直到了唐朝,技術都沒有太大的進步,真正的技術變革,要到了宋朝,才出現了卓筒井,也就是小孔深井,不過技術依然要比唐平的手壓井技術差了一個時代。

  唐平沒有直接回答李客的問題,而是反問道:“不知道李兄對于我們開新鹽井有和看法?”

  李客嘿嘿一笑:“平國公不用和我打啞謎,繞彎子了。我就直說了吧,我這輩子,最看中的就是這個臭小子,現在他能跟著你學本事,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便是耗盡家產也無所謂,所以我肯定是支持你的!”

  這話半真半假,李白春闈之前大出風頭,消息也傳到了蜀中,那李客確實高興的大宴三天賓客慶祝。

  說是最重視李白,不算假,不過他能表示出全力支持唐平,一來是平時和李白的書信來往,知道唐平為人和在朝中的影響力。

  二來就是崔家的生意,他眼紅,他不是想搶崔家現在的生意,而是想搭上唐平的船,做別的生意。

  其他的鹽商或者會盯著這一隅之地,計較自己的得失。

  但是李客看重的是唐平的未來,是能在其他地方賺錢的機會,所以為了那些東西堵上一把,便是放棄或者是得罪了蜀地的鹽商,在他看來也算不上什么事兒。

  唐平沒想到李客這么說,倒是微微愣了一下,然后也笑道:“既然李兄說了,那我也不繞彎子了。朝廷缺錢,這鹽業獲利頗豐,其實朝廷如果自己過來打井采鹽,按我的方法,出最上等的雪花鹽,成本也只有蜀地鹽商的十分之一。”

  井鹽和海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海鹽能夠大規模的曬鹽,但是蜀地不具備這樣的日照條件,需要的是煮鹽,煮鹽就要燃料,這樣成本就上去了。

  加上這個時代制鹽水平不高,弄出來的鹽粗不說,還有沙子。

  李客知道唐平厲害,但是沒有想到這么厲害,唐平能代表朝廷來開井鹽,說明他肯定是有足夠的技術。

  但是如果一下能把一個產品成本降低十分之一,那么就是一種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唐平接著說道:“其實官府在自己的土地上采鹽,誰敢說道什么?不過陛下畢竟體恤大家,所以派我來,就是想和大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賺錢。”

  李客點了點頭:“我都說了,不管怎么我都支持平國公,只是要說服其他人,可能不太容易,我想問問官府說的合作方式是什么樣的?”

  “就據我們了解,雖然蜀地大小鹽商過百,但是主要的還是十五家大鹽商,現在全國加上突厥都護府算一道的話一共八道,十五家鹽商每兩家負責一道的食鹽專賣,朝廷制鹽,以一個統一價格賣給各家,然后各家分銷到自己劃分的那一道之中。當然,他們的售價也要統一!”

  說白了,唐平是打算讓大唐官府成為生產商,其他鹽商成為經銷商。

  各家在官府的這里拿鹽,然后去各自的地盤上賣。

  “這……”李客想了想:“這各地耗鹽數量不一,若是有人分到了人口貧瘠的地區,能賣掉的鹽必然減少,怕是心中會有不快。”

  唐平嘿嘿一笑:“所以到時候就看誰先和官府合作了,早一步加入的不該有些優待嗎?”

  說完以后唐平看著李客,兩人對視了片刻,李客放聲大笑:“平國公好手段啊!就你這個辦法,哪里還用我來幫忙?”

  就像他說的,有的地方必然賺的多,比如關中道,有長安這樣的超級大城在,對鹽的消費能力遠遠超過人口貧瘠的地區。

  十五家鹽商,現在大家的鹽是賣的全國都是,各有各的渠道,但是大家所獲之利不過半斤八兩。

  誰家今年賣的多點,誰家今年賣的少點,他們自己心里都有一桿秤。

  而如果誰先投靠了官府,做了官府的經銷商,那么這賺的錢可就拉開差距了。

  別想著到時候還是自己賣鹽,不從官府拿鹽,過去的制鹽法耗費太高,在價格上就拼不過官府的鹽。

  更別說在質量上也差距巨大。

  所以為了以后自己的利益,他們反而會爭先恐后的加入進來。

  只有那些分到貧瘠地區的鹽商,才會有所不滿,而唐平,自然也有讓他們滿意的辦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