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重生之吳霸春秋 > 第392章 伍子胥毒計
  伯噽所言,不無道理。

  像是晏嬰這樣的人,不可能為名利所動。

  因為晏嬰一向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他擔任齊國相邦之時,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

  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

  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晏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

  他以國富民強為己任,重視物質基礎、造福百姓、強大國家的行為,義于名而利于實……

  想到這里,慶忌都不禁有些羨慕起了齊侯。

  齊國的人才賢能,不知凡幾,尤其是在齊侯杵臼(齊景公)這一時期。

  雖然有崔杼、慶封這樣的奸臣,也有田乞這樣腦后生反骨的二五仔,但是,諸如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哪一個不是治國之臣?

  還全都是齊國人!

  哪里像是慶忌這般,開局就一個季札,還是千辛萬苦得來的,之后的范蠡、伍子胥、孫武、文種等人,也都不是吳國人……

  “大王,廷尉所言極是。”

  在一側的衛尉伍子胥跟著贊許道:“以晏嬰之為人,斷然不可能為利益所動。昔日慶封逃亡,齊侯打算封給晏嬰邶殿和它沿邊上六十個城邑,晏嬰卻不接受。”

  “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若換做常人,莫說常人,試問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做到晏嬰這般當真淡泊名利耶?”

  “再者說,晏嬰的確年歲已高,與季子一般,不堪大任也。大王要這一風燭殘年之人,何用?”

  伍子胥跟伯噽一樣,是不理解慶忌為何要晏嬰這個老頭納入麾下的。

  不難理解,已經是古來稀之年的晏嬰,活不了多久。

  說不定隨時隨地都可能壽終正寢。

  慶忌依稀記得,歷史上的晏嬰會在公元前500病逝!

  但,這都不是重點!

  只見慶忌意味深長的道:“伯噽、子胥,豈不聞彼之英雄,吾之仇寇耶?”

  聞言,陛臺下面的伯噽與伍子胥不禁對視一眼,微微頷首。

  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自然能參悟得出慶忌這句話的玄機。

  慶忌志在天下,所以在發展吳國自身國力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的削弱列國。

  如何削弱?

  使其國家內亂,乃至于分裂,此消彼長之下,對于吳國有著莫大的好處。

  譬如眼下的齊國,慶忌暗中扶持田乞,試圖成就“田氏代齊”之箴言。

  若是能將晏嬰挖過來,甚至是陰謀除掉,都未嘗不可。

  “大王英明。”

  伍子胥贊道:“齊國人才濟濟,其中更不乏治國之才。”

  “而齊侯用之,可使國家興旺發達,然,齊侯雖有識人之明,卻無用人之能也!”

  “齊侯善于弄權術,賢臣、媚臣皆用之,看似甚合帝王之道,實則落了下乘。”

  伍子胥對于齊侯的評價,是極為中肯的。

  在齊國的國情有所好轉后,齊侯便不再從諫如流,而是采用忠臣、奸臣“兩用之”。

  他既需要晏嬰、司馬穰苴等忠臣為其治國安邦,又不能離開梁丘據、裔款等奸臣的阿諛奉承。

  以至于在歷史上,齊侯也就是齊景公臨終前,廢長立幼。

  致使景公死后不久,田乞乘虛發動政變,奪取了齊國朝政大權,拉開了“田氏代齊”的序幕。

  玩鳥喪志,重鳥輕人才!

  這更是之前晏嬰對于齊侯的評價。

  慶忌微微一笑道:“晏嬰在齊國深得人心,且晏氏一族,久受齊國之國恩,寡人欲使齊侯與晏嬰晏氏離心離德,如之奈何?”

  “大王,如此不難也。”

  伍子胥冷笑道:“晏嬰為齊國敢言直諫之諍臣,其人雖不在朝堂,然齊侯對晏嬰仍舊備受信重,于晏嬰之逆耳忠言,也可從善如流。”

  “然,今晏嬰使吳,人在金陵,君臣相隔千余里,若如此,大王何不遣人或令田乞在臨淄造謠,言及晏嬰有叛齊投吳之心?”

  聞言,慶忌搖搖頭道:“如此,未可也。晏嬰公忠體國,其為人齊國上下有目共睹,如何能在垂垂老矣之際,做出此等晚節不保之事?”

  “大王或可將晏嬰滯留于吳多時,再偽造晏嬰之手跡,傳書于其子,令其舉家遷至吳地,待為上賓。”

  “再以威逼利誘,使晏嬰之隨從告發晏嬰私通吳國之事。或以重金,使田乞、梁丘據等齊國重臣彈劾晏嬰!”

  “若是這般,三人成虎,以齊侯多疑之個性,豈能不排斥晏嬰,排斥晏氏?”

  一聽這話,慶忌頓時笑吟吟的道:“子胥,不愧是你。此等計謀都能想得出來。”

  “大王謬贊。”

  伍子胥連忙躬身道。

  他所提出的這一條計策,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而是“毒計”!

  先是將晏嬰暗暗扣押在金陵,再讓人模仿晏嬰的筆跡偽造一封家書,讓遠在齊國臨淄的晏嬰之子舉家遷徙到吳國。

  接著,再威逼利誘,讓晏嬰的隨從告發自己的晏嬰即將叛齊投吳的事情,然后再讓田乞、梁丘據這些齊國的大臣彈劾晏嬰……

  這條毒計,堪稱是天衣無縫的。

  也只有伍子胥這種心如蛇蝎,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狠人能想得出來!

  “報!”

  這時,一名宿衛急匆匆的進入滋德殿。

  “何事?”

  宿衛連忙遞上一道竹簡,單膝跪地道:“臨淄急報!八百里加急!”

  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可謂是吳國獨有的。

  吳國現在有著較為完善的驛站制度。

  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字樣。

  按規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

  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而且撞死人不負責!

  此時的吳國,有驛站405個,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五千多人,其中驛兵四千人左右。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