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重生之吳霸春秋 > 第140章 儒家的治國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婦好曾“率軍西出,斬白首兩萬余”。

  白首,便是白人的首級!

  大概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左右,整個世界經歷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高緯度地區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

  只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的古印歐人(雅利an人是其中一支)不得不向溫暖的地方遷徙!

  ya利安人是古老的游牧民zu,他們居無定所,四處遷移。

  一部分ya利安人不斷向西南方移動,擊敗古巴比倫人,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

  隨后他們又沿著多瑙河向西南挺進,滅掉了古ai及!

  雅利an人的另一支,則是往東南方向遷徙。

  他們與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你掙我奪的經過約幾百年的漫長爭戰,打敗達羅毗荼人滅掉古yin度,鳩占鵲巢。

  古印du大量土著成為雅利an人的奴隸!

  他們還建立起以膚色和姓氏來區分人高低貴賤的瓦爾那制度(種xing制度)。

  征服達羅毗荼人之后,ya利安人又繼續東征,不料飲恨于婦好的劍下!

  據說婦好病逝后,為其殉葬的,還有幾十名身材、膚色、發色異于華夏人的奴隸,估計就是那些不知死活的雅li安人。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雅利an人相繼征服三個,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就是華夏!

  婦好在其中,算是功不可沒的。

  現在孫儷以婦好為榜樣,慶忌又豈能不佩服?

  但,佩服歸佩服,慶忌可不是那么好游說的。

  “孫儷,你聽寡人說,兵者,兇也。稍有不慎,即可能一朝殞命!”

  慶忌語重心長的勸說道:“再者,馳騁沙場,殺敵報國,自有男兒為之,女子應是在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即可。”

  “大王,你是否歧視女子?”

  孫儷頗為不滿。

  “寡人可不曾歧視過女子。女子,能頂半邊天。”

  慶忌言不由衷的說出這種話。

  他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大男子主義,但從沒有瞧不起女人的想法!

  只不過,在慶忌看來,當兵打仗,那是男人的事情。

  老弱婦孺還是不必冒這種危險的!

  “那大王是否能應允?”

  孫儷眨巴眨巴大眼睛,盯著慶忌,亮出自己的小虎牙,仿佛后者不答應,就會沖上去抓著他的手咬上一口一般。

  “這……”

  “大王,實不相瞞,孫儷已經懷了大王你的骨肉。若非如此,父親又豈能逼迫我嫁人?”

  “寡人答應你。”

  慶忌搖搖頭,無奈應允道:“若有機會,寡人定讓你馳騁疆場,為國效力。”

  “好!請大王與臣妾擊掌為誓!”

  在這一問題上,孫儷顯然是不大信得過慶忌人。

  或者說,孫儷更為看重自己日后能否統兵作戰,成為跟婦好一般的巾幗英雄!

  “啪!”

  慶忌那厚重的大手,隨即就跟孫儷溫潤如玉的素手擊掌一下。

  ……

  慶忌自大司馬府離開后,便折返吳王宮。

  剛剛步入滋德殿,聽得內侍來報,說是魯國名士孔丘求見!

  孔子?

  此時的孔丘,固然還未有后世那般偌大的名聲,但也算名滿天下的一代鴻儒,名聲鵲起。

  對于這樣的孔丘,慶忌是不便避而不見的。

  盡管,慶忌知道孔丘入吳,是為鼓吹自己恢復周禮的學說,在吳國實行符合儒家思想的仁政,但也需要跟孔丘見上一見!

  即便不能將孔丘留在吳國,為自己效力,慶忌也盡可能不跟孔丘交惡,以敗壞自己的名聲。

  “魯人孔丘,參見吳王!”

  步入滋德殿的孔丘,在見到慶忌的那一刻,便欠著身子,中規中矩的行禮作揖。

  那種姿態,不卑不亢,表示敬意之余又不失自身的風度,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好感。

  “孔子不必多禮,請入座。”

  “謝吳王。”

  慶忌一伸手,使孔丘與自己對席而坐。

  不得不說,孔丘從來都不是一個迂腐不化之人,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

  在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當中,吳國是為子爵,但從壽夢一代起,吳國始自稱王,卻不被天下列國所認可。

  所以,在與中原諸侯往來時,他們往往將吳王稱之為“吳君”、“吳子”,只有踏在吳國的地盤上,有求于吳國,他們才會將慶忌稱之為“吳王”!

  當然,慶忌并不貪圖虛名,也不在意這些稱謂上的問題。

  “孔子入吳,寡人未曾遠迎,還請孔子勿怪。”

  慶忌寒暄道。

  “不敢叨擾吳王矣。”

  孔丘含笑道:“吳王,實不相瞞,丘此番入吳,是聽聞吳國推行變法,故來探究一二。”

  “孔子可有所得?”

  “尚未。然,對于吳國變法新政中的一些理念,請恕丘不能茍同!”

  “愿聞其詳。”

  孔丘旋即作揖問道:“吳王以為,如今之天下,何以戰亂頻頻?”

  “當是禮崩樂壞,諸侯不尊周室,不奉周禮,故而人心淪喪,不復上古之德風矣。”

  “丘以為,政者,正也。治國之根本,在于一個‘正’字!”

  “昔日齊君問政于丘,丘對曰:‘君臣、臣臣、父父、子子。’齊君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吳王,丘之‘正’也,在于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善。”

  慶忌故作贊同的點點頭。

  此時的天下,兵荒馬亂,禮崩樂壞,君臣父子的關系遭破壞,天子大權旁落,不再能號令天下。

  諸侯國擴張勢力,相互爭奪;大夫僭越專權,陪臣執國命;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層出不窮!

  正名,就是針對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況提出的。

  就是要改變這種不正常狀態,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使天下的秩序歸于正常!

  孔丘此舉,是為恢復已經崩潰的西周的禮樂制度。

  但,似慶忌這般的國君如何能認同孔丘的這一治國理念?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