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重生之我的動畫時代 > 第七章:《故事會》
  思來想去,賀建軍最終還是選擇了投稿《故事會》。

  這其中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不管是《收獲》還是《萌芽》雖然早就創刊了,然因為特殊時期,如今還未復刊。

  而《文匯》雖然復刊了,卻大多刊載一些傳統文學作品。

  賀建軍自認自己還沒有這等創作能力。

  反觀《故事會》則不同。

  顧名思義,從《故事會》雜志的名字便可看出,《故事會》雜志刊載的大多都是一些俗文趣事,或是奇聞怪談。

  說白了,這《故事會》所刊載的大多都是一些“接地氣”的故事,是大多數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

  畢竟《故事會》創刊之初的初衷就是“為人民服務”,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投稿的也大多都是各地的文學愛好者,甚至是當地的農民、教師、工人。

  可以說,相對“文學較強的其他文學雜志,《故事會》顯然更為注重“故事性”。

  而這點恰恰是賀建軍所擅長的。

  畢竟他擁有后世的記憶,各種離奇傳奇故事,那幾乎是信手拈來。

  至于魔都以外的文學雜志,賀建軍根本就沒有考慮過。

  至少暫時他不會去考慮。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路途較遠,依照目前的寄信速度,若是投稿,這審稿回稿一來一回,至少需要一兩個月時間,甚至更長。

  而除了這個原因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沒有合適的雜志社可供投稿。

  畢竟如今可是1978年,大多數復刊了的雜志所刊載的作品,幾乎都文學性較強,以他目前的文學創作能力,只怕會只有一個結果,那便是退稿。

  …………

  只是讓賀建軍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向廠里的人打聽了一番《故事會》后,卻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原來,如今的《故事會》還不是后世他所認知的那個《故事會》。

  當前的《故事會》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多了兩個字,全名為《革命故事會》,刊載的也大多都是一些“革命故事”。

  為此,他還特意花了兩毛六分錢“巨款”,拖門衛老張通過送報的郵遞員買了本最新一期的《革命故事會》翻了翻。

  看著封面上的那五個大字以及那顯眼的“1978”與“4”的字樣。

  果然如他之前從廠里同事那獲悉的差不多,刊載的大多都是一些革命故事。

  這就讓賀建軍有點饒頭了。

  革命故事,他倒也不是不會創作,只是要想從眾多投稿稿件當中脫穎而出,成功通過審稿,只怕有點困難。

  “難道要放棄不成?”

  一時間,賀建軍不禁猶豫了起來。

  此時此刻,宿舍內,幾張報紙鋪在了桌上。

  而桌前,賀建軍放下了那本剛買的《革命故事會》

  突然,他無意間撇到報紙上的一則社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心念一動,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1978年!”

  “十二月!”

  “或許……會有轉機”

  斟酌再三,賀建軍最終還是決定按照原計劃,創作一篇“民間懸疑傳說”故事。

  “還是賭一把吧!”

  …………

  既然決定要創作一篇短篇“民間懸疑傳說”故事,賀建軍便在接下來的一周內開始收集素材,思索創作方向。

  他白天在動畫培訓班聽課,晚上就待在宿舍內,伏在桌上,借著臺燈的燈光,一邊閱讀從圖書室借來的書,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偶爾,他還會停下來,沉思琢磨,亦或是拿起筆,在筆記本上畫著什么。

  這時間一晃便到了八月。

  離他創作之初也已經過去十多天了。

  如今,賀建軍已經將他準備創作的短篇“民間傳說”故事,撰寫出了一份大綱。

  這個民間短篇故事,名字叫《畫中畫》,題材為小說,字數大概八千字左右,分為“上篇”與“下篇”。

  故事所講述的是明初“沈萬三”與聚寶盆的事。

  沈萬三與聚寶盆的傳說,在民間自然廣為流傳。

  尤其是“聚寶盆”,更是被后人傳得神乎其神。

  故而,賀建軍以此為小說背景,自然能夠使“這故事”更為接地氣,有很廣的受眾人群。

  其次,他在這個故事當中所描述的故事也頗為離奇。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子的:“元末明初時期,還未發財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偶然獲得了一副古畫,古畫名為《步輦圖》。沒錯,正是那唐初時期著名畫家,右丞相閻立本的傳世名作之一。”

  “沈萬三請友人鑒定此畫,卻發現此畫乃元朝時期臨摹絹本,非唐原作者真品,便低價從賣畫之人手中購得此畫,因非真品,便隨意將其擱置于聚寶盆中,某日,沈萬三竟發現擱置于聚寶盆當中的《步輦圖》摹本偽作竟乃一幅畫中畫,他再請友人小心揭開畫上摹本之后,友人竟發現畫中之下竟暗藏著唐閻立本真跡《步輦圖》。”

  “后沈萬三將此畫真跡賣掉,獲得一大筆金銀,而他也借此筆金銀發家,最終成為了江南首富。于是,便有人傳言,說那幅摹本之下之所以藏有真跡,得歸功于聚寶盆的神奇之力。”

  其實,賀建軍所創作的這個故事并不復雜,取材也是出自民間傳說“沈萬三”與“聚寶盆”的故事。

  甚至這個故事大部分都是虛構的,然在故事的最后,他卻加上了一個驚天大逆轉。

  原來,在這篇故事的下篇末尾,他借清代乾隆皇帝的角度,敘述了“畫中畫”所隱藏的幕后故事。

  “乾隆皇帝發現,他輾轉所獲得的步輦圖也并非真跡,而是北宋摹本,只因當時沈萬三發現畫中畫為北宋早期摹本后,想賣得更高之價,故而才會故意編造出聚寶盆將偽作變唐真跡的傳聞。”

  當然,為了使得整篇故事讓讀者產生更多的想象空間,賀建軍又故意借了另外一位名人,納蘭性德的口吻來否定乾隆的說法。

  可以說,為了使得這個名為《畫中畫》的民間改編通俗故事,能夠更加吸引人,賀建軍不僅從他“國畫”的專業角度去分析了這幅畫,還運用了后世大量的“反套路驚天大逆轉設計”手法。

  這樣一來,整篇故事,不僅夾雜了民間傳聞元素,還夾雜了懸疑離奇以及專業的國畫鑒賞等元素。

  而這自然也符合他這位“國畫”專業畢業生的身份。

  PS:求追讀,票票,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