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條街 > 第14章 弄個二組出來單獨干
  天夏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是1988年開始實行的.

  可是對于老虎這種猛獸,在1977年,天夏就有了明面上的禁令,禁止民間繼續捕殺老虎。

  曹建川暗自猜測,估計就是這個禁令,才讓那只老虎逃過捕殺來到了陽雙村。

  這年頭在陽雙村這片地頭上,大家是經常可以獵到野豬,野雞,麂子,穿山甲之類的野生動物。

  當然像什么竹鼠,蛇,之類的則更多。

  曹建川的話剛一落音,在場的所有人全傻了。

  他們也就提一下去路口搶(強行搬)一下尿素,沒想到曹建川更狠,像是怕大家搶不到,竟然叫大家拿槍去搶!

  這可是要造反的節奏啊!

  “建川啊!就我們村這十來條槍,怕不怎么行吧?”

  “怎么不行?山上最大的野豬估計也就三,四百斤,我們十來條槍,每人一槍下去它還能活?”

  “什么?建川你說拿槍去打獵?”

  “要不……”

  曹建川突然明白過來,他微微一扶自己的額頭,誰知道不小心又扶在額頭的大包上,讓他又一陣陣的腦仁疼。

  他順手揉了揉,無語道:“你們不會以為我叫你們拿這幾把槍去搶尿素吧?”

  周圍傳來了一陣尷尬的咳嗽聲。

  “建川就算我們上山去打獵,這能打的到多少野物?怕也不怎么夠大伙今年的口糧吧?”

  “要是沒其他辦法,今年我們村怕是又要餓肚子。”

  “要是糧食產量上不去,交了公糧,我們還能剩下多少?”

  大家已經種了這么多年的莊稼,哪里還會不明白一年下來有多少收成。

  “沒錯,靠打獵那點獵物,想保證我們村吃,怕是很難,而且還要養豬。”

  這年頭養豬絕對算是一個負擔。

  大白豬,也就是英國大白豬,是1974年才傳入天夏的,隨后才慢慢推廣到全國。

  75年時,這種豬種還沒傳到陽雙村來,此時陽雙村養的還是天夏本地的黑豬,毛長難養,難長肉。

  “要不今年我們就不養魚了。”

  “養那東西沒多少收益,隔壁國營漁場,哪年不虧?每年養的那點魚,發他們工資都夠買他們收的三個那么多了。”

  “養還是養的,要不就別那么盡心得了,多開點荒地出來種紅薯那東西產量高。”

  “哎,我們要是像他們那樣旱澇保收就好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表著自己的主意,也流露出自己的羨慕。

  國營前綴之類的機構,都是國家發工資的。

  比如,國營漁場,國營農場……

  按照當時同工同酬的原則。

  本來是他們的工資也是一樣的。

  可自從工分制度的形成。

  很多像這樣的國營機構,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也同樣實行工分制度。

  按工分發工資。

  他們把員工按照,十分,九分,八分……之類劃分好。

  比如:國家給這些工人的工資都是按照20塊錢一個。

  那么這些單位,就在內部制定個標準,比如八分就不扣錢。

  七分就扣一塊,六分就扣兩塊。

  再那些扣的錢就加到那些九分,十分的員工工資里去。

  可怎么扣,最少他們一個月還是能拿到十多,二十塊一個月。

  云峰縣市面上的魚大概在五,六毛一斤左右。

  可是卻經常沒有貨。

  這些國營漁場的魚,因為產量少的原因,每年壓根就不夠分。

  每每到了魚成熟的時候,整個縣或者市里的單位都會找上這些漁場,農場收購魚等一系列不用進行統一銷售的肉食。

  這家多少斤,那家多少斤的全買走。

  為自己單位發福利,壓根沒有這些魚上市的機會,畢竟這個年代是真的缺肉。

  也就是這個原因,在集市上,有時候魚會經常超過這個價格,特別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常常會把魚賣的和豬肉的價格,有的一拼。

  “咳咳!”曹建川咳了咳,把眾人的議論聲又壓了下去。

  在他們安靜后。

  曹建川繼續說道:“魚是必須養的,不過,這次我們另外用種辦法養!”

  “什么辦法?”

  “網箱養魚!”

  “網箱養魚?這是什么東西?”

  “我們都沒聽過。”

  “怎么養的?”

  “這個……”曹建川一下也沒想到詳細怎么說,只能籠統的說了句:“就是用漁網,把魚網住,養在河里。”

  “這能行?這怕兩下就死了吧?”

  “這養河里和塘里有什么區別……”

  就在大家還在議論紛紛的時候。

  喇叭里傳來了早上7點的報時聲,提醒著大家要出工了。

  在這個年代,大家不是誰起床,就直接去田間地頭。

  而是,先去大隊駐地,開個生產的動員會,喊上幾句口號。

  跟著在倉庫保管員那里領了勞動工具,大家排著隊,心情好的時候還會一起唱著歌,走著整齊的隊伍去到田間地頭去勞作。

  王承柱在一旁的墻上,敲了敲手里的旱煙桿,站了起來:“我們暫時商量到這,先看看后面的情況,我們再合計合計,去上工吧。”

  說著,就向大隊駐地帶頭走去。

  老大開口了。

  其他人也只能帶著亂七八糟的想法,跟在他身后向生產大隊的駐地走去。

  ……

  當時的大隊干部有大隊長一人,副大隊長1—2人,大隊會計1人,婦女主任1人,民兵營長1人,治保主任1人,這些人是常年不會變動的。

  大隊集體經濟有一個大隊部,一個加工廠包括榨油、棉花軋花,脫籽、稻子脫殼,有些地方還有幫忙磨面做面條的,幾臺拖拉機,1個知青點。

  下面小生產隊的組成,則是由縣里安排過來蹲守的干部,也就是政治指導員1人(生產隊的最高領導),水田隊長1人(管理糧食生產),棉麻隊長1人(管棉花與蓖麻生產),以及當地特色的漁場,豬場,果園……隊長之類。

  由于缺衣少糧,所以在南方這樣不利于種植棉花的地方,大家也會種植了棉花,而蓖麻油作為特殊的軍用物資,當時也是同樣需要各地一定要種植。

  其他干部則是,婦女隊長1人,生產隊會計1人,倉庫保管員1人,記工員1人。

  曹建川如今是一隊的倉庫保管員,也就是發放,保管勞動工具以及物資的這么一個人員。

  算是一個相對比較輕松又不得罪人的工作。

  這個工作讓很多知青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一隊記工分的是曹建川的大舅哥,因為很多都是親戚,沒有足夠的聲望和魄力,是壓不住場子的。

  曹建川的工分是十分一天。

  當時,只要是這個年紀的男青年都是如此,屬于青壯。

  女性的話,只有少數女性是十分,大部分都是八分,甚至更少。

  小孩,大多都是在三,四,五分徘徊。

  老人根據年紀,在五,六分那樣。

  算是一個相對公平機制……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