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楊氏崛起之啃孫成仙 > 第五百二十五章 萬象
  不過眾人奇怪的是楊家老二楊懷禮以及老五楊懷孝,兩人雖是早早身死,可憑兩人功績最起碼也該如老三楊懷禮的待遇。

  不過至今楊家沒有追封定謚,卻是讓人奇怪,不過也就是八卦罷了,畢竟不過兩位隕落的武人境修士,也不值得眾人關注。

  不過這其中卻是被儒修楊齊察覺到了端倪,畢竟其乃儒族之人,對禮法的理解自然不是此界修士所能比。

  在此界修士看起來無足輕重的事,在其看來卻是大有問題,不過其也沒有多問。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家大肆勛封的時候,儒修楊齊終于動心,率先娶了楊氏一位嫡女入贅楊家,在楊家之中引入了儒修一脈。

  有了楊齊的帶頭,以及那場盛大的祭祀典禮,其余域外諸修紛紛心動,暗中與楊氏嫡脈結合,為楊家引入了眾多域外血脈,以及諸修的修行之法。

  在此后三百年的天地大變中,除了剛開始域外修士與周天修士較為對立,此后直到星界解.體,其實是一直在互相融合。

  就是此時在此界潛伏的諸多域外修士,說不定已是與本土修士結合,誕下后代。

  楊弘遠對此自然不會介意,反而是大力贊成,不說后世,就是星空世界之中,雖然本族之間結合者多,可不同種族之間結合的也不在少數。

  何況在楊弘遠看來,域外諸修只是修煉之法不同,論起來大體可以分為人族、妖族兩大類,如此楊弘遠自然不會介意。

  反而隱隱中有些期待,畢竟引入這些域外修士血脈,誕生的楊氏族人誕生一些天賦神通也說不定。

  正如后世的楊立釗,其身懷天狐血脈,誕生的天賦神通可是不小。

  若說之前域外諸修是因為生存而選擇投效楊家,如今卻是在慢慢的融入楊家,把自己當作楊家的一份子。

  尤其是誕生下自己的血脈之后,更是在楊家留下了牽掛和羈絆,而楊弘遠對于這些混血后輩并未有絲毫輕視,卻是讓域外諸修徹底佩服,也是放下心來。

  紛紛擾擾的又是過去了數年,轉眼就是到了陽歷一百七十五年,楊氏上下團結一心,繼續潛心發展。

  因為成、懷兩輩大規模的離世,如今楊家主事之人已是弘、盛兩輩,而這兩輩都是有著真人境修士,楊家安穩兩百年不成問題。

  自從陽歷一百四十年第一次科舉后,以楊盛衍、楊興景為首的盛、興字兩輩,陸續又有新晉真人出現。

  其中除了楊盛衍、楊興景這兩位第一屆的科舉中露面的,其余幾人都被楊弘遠派到了鑌涼兩州,為之后的行動做準備,同時楊家主事之人也是出現大規模變動。

  楊成照身為楊家三代族長以及如今輩分最高之人,一改往日的暴躁狂放之風,變得沉凝穩重,鎮壓整個楊氏宗族。

  按照楊成照的想法,其已是想將族長之位傳給楊懷仁,自己去奉安宮養老。

  還是楊弘遠親自勸說,一來楊懷仁二人目前還要以修煉為主,而來也是讓楊成照振作起來,如此其才繼續擔任族長。

  三官未變,依舊以楊懷仁擔任地官,王清凌擔任天官,楊弘揚擔任人官。

  而下面九堂就有了諸多變動,人官之下,楊弘成擔任吏政堂主,被尊稱為大冢宰,楊弘則出任戶賦堂主,喚作大司徒。

  這兩堂雖是位高權重,可幾乎涉及楊家日常運轉大部分的事務,極為瑣碎,可以說對于修煉道途有極大的妨礙。

  楊弘則、楊弘成兩兄弟雖然進階真人境,可論修煉之路遠遠比不得盛字輩,再則兩人又是弘字輩,如此擔任兩堂堂主最為合適。

  而工造堂依舊由楊盛族主管,這可是涉及楊弘遠的后續謀劃以及楊家發展的潛力根基,半點馬虎不得。

  楊弘遠同樣為此堂堂主定下稱號,喚作大司空。

  而地官之下,楊盛楓這位家族嫡中嫡走馬刑法堂,以其的身份地位不需顧及楊家任何人的情面利益,只需秉公執法。

  其如今被尊稱為大司寇,可謂風光無限。

  為了加強其底氣,已經進階武人境五重的楊盛道出任刑法堂左堂主,喚作少司寇。

  兵戰堂則由楊弘寒上任,其一身冰寒功法,對于楊家開發涼玉山脈卻是大有裨益,被稱作大司馬。

  而禮制堂則由楊弘清主持,乃是西山楊氏最為清貴的一堂,喚作大宗伯。

  天官三堂,百藝堂由楊弘藥擔任堂主,也得了個大司宗德名頭。

  司宗,顧名思義,就是管理眾多修仙百藝宗師級人物,口氣可謂大的嚇人,也是對楊家后輩的期許。

  三名副堂主除了楊盛寶、藍瑞婷、楊盛炎三人擔任,顏弘鋒、楊弘遠兩人同樣兼任了此堂的副堂主。

  禮制堂最為清貴,百藝堂則是最為高貴。

  農耕堂則是由新晉真人楊盛宇擔任,其一身渾厚的土屬性功法,正適合種田,被稱為大司農。

  而傳道堂由楊盛衍出任堂主,其溫和篤厚的性子,正適合傳道授業解惑,被喚作大司道。

  而楊家在七縣之上新設郡守,郡尉,郡丞,統管七縣之地,由楊盛修擔任楊氏第一位郡守。

  楊家興子輩新晉真人楊興景則擔任郡丞,輔助統管七縣事宜。

  如此楊家的高層權利直接從成、懷兩輩,過渡到弘、盛兩輩,并且堂主清一色的都是真人修士,完成了一個臺階的跨越。

  而除了一些較為年輕的懷字輩修士還擔任一些職位,包括不少齒序靠前的弘字輩修士都是退出了楊家的權利中心。

  而對于這些人自然也有安排基本都是入了傳道、禮制兩堂,這些在楊氏年輕子弟眼中的長輩,都是活了百余歲。

  見識閱歷都非年輕修士可比,乃是最好的啟蒙老師,根據修為不同,下放到各縣各鎮各村充當教喻。

  如今楊家的科舉制度已是日漸成熟,隨著各階弟子的增多,各縣鎮村都開始向西山傳道堂要求增派人手,如今卻是一舉兩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