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林復陸元希 > 第37章 俗世何曾分黑~白
  看明實錄,尤其是看建文一朝的史料時,朱七牛其實是有些無語的。

  就是說,建文那一朝的君臣但凡對一點,朱棣都不可能造反成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在那四年里,建文一朝的君臣可以說是完美避開了全部的正確選項,而且還全部選中了錯誤選項。

  什么逼死湘王啦,什么撤掉耿炳文換上李景隆啦,完全不像是一群腦袋正常的人想出來的決策。

  也是看完那段史料,朱七牛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好友齊泰居然還是個隱藏的……眼高手低。

  朱七牛也只能這么形容了。

  畢竟是多年好友,得給齊泰留點面子。

  而對于更加腦殘的方孝孺和黃子澄嘛,朱七牛就沒那么大包容心了。

  所以盡管方孝孺也是宋濂的得意門生,可朱七牛對他從不假辭色,甚至至今都沒見過他一面,方孝孺的數次拜訪都被朱七牛找機會推掉了。

  所以朱七牛作為會試主考官,直接把原本排名會試第一的黃子澄放在了最后一名。

  這還是看在黃子澄確實有幾分文才的份上,否則朱七牛直接就把他刷下去了。

  練子寧雖然同為建文四大文臣,按理說朱允炆的失敗跟他有逃脫不掉的責任。

  但據明實錄記載,練子寧是四大文臣中唯一一個始終清醒的人,不僅看出了李景隆的問題,而且數次秉筆直書,慷慨直言,不畏生死,只不過皇帝不聽他的罷了,迷之信任李景隆和方孝孺等人,這才成全了奉天靖難。

  之后,有識人之明的朱棣意欲既往不咎,招降練子寧,可練子寧不從,于是朱棣命人割掉了他的舌頭,還說自己欲效周公輔成王。

  子寧聞言,用手伸進口里蘸著舌血,在殿磚上大書——成王安在!

  朱棣因此惱羞成怒,這才狠心將練子寧斬首,抄家滅族。

  相較于不管不顧一心削藩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人,練子寧顯然能力更加出眾,認得清形勢,但他依舊選擇了慷慨赴死,屬于是為國盡忠。

  而黃子澄他們三人嘛,雖然結局也不好,氣節似乎挺足,方孝孺還被滅了十族,可多少給人一種騎虎難下、羞愧難當、不得不以死正名的感覺。

  其中尤以方孝孺最受人非議。

  畢竟他昏招頻出、誤導皇帝在前,仗著是宋濂弟子、文壇泰山北斗而抵死不從、言語無端在后,直接牽連十族被滅,屬實是相當心里沒譜了。

  可能有人會說,一樣是建文帝的臣子,一樣是寧死不從被殺,憑啥練子寧就獨高一籌?

  道理很簡單,練子寧屬于是有想法卻不受信任和器重。

  若是聽他的,奉天靖難根本成功不了,建文丟失皇位的責任他占得很小,就是轉投朱棣都不怎么會受人置喙,但他依舊選擇了為君盡忠,寧死不屈。

  而另外幾位呢,卻屬于是看不清形勢,明明頗受皇帝依賴,卻害的皇帝丟了江山,平白讓那么多人死掉,建文丟失皇位的責任最起碼有一多半要怪在他們身上,就他們這能力和罪過,就算他們想投靠,人家朱棣還未必看得上呢。

  退一萬步說,這三人若真有那個以死報國的覺悟,自己找個地方羞愧自殺好不好?

  又是設法逃跑,美其名曰去外地找人勤王,又是跑到文武大臣面前裝忠良賢臣,到底意欲何為?

  尤其是方孝孺,要不是名聲大,是文壇領袖,連跟朱棣口嗨說‘你就是誅我十族又如何’的資格都沒有,一進城怕是就被朱棣讓人殺了。

  結果呢,事實都擺在眼前了,人家朱棣都要登基了,他反而硬氣起來了,拉著十族一起螳臂當車。

  方孝孺的九族: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尸體埋了一地。

  方孝孺師生一族: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比九族多埋一里。

  作為大明忠義伯,正二品高官,朱七牛的想法和那些情緒容易受到鼓噪的普通民眾是有區別的,要想得更加復雜和全面。

  在他看來,練子寧屬實可惜,而黃子澄他們呢,卻是罪有應得,可惜的是被他們牽連的九族。

  若朱七牛是朱允炆,都不等朱棣來殺,就先下令把這幾個家伙給砍了,那樣興許還能挽救一下頹勢。

  同樣是因為看不上這幾個家伙的原因,哪怕齊泰頗有文采,治理地方也還可以,看起來為人性格也不錯,但朱七牛反復思量后,還是從未在皇帝面前保舉過他。

  甚至皇帝問起齊泰時,朱七牛還曾經直言過,說齊泰做個知府、知縣還算稱職,若坐上布政使或各部尚書的位置,則必然會錯漏百出。

  齊泰原是洪武十四年的進士,曾得太上皇賜名,按理說前途無量才對,他到任地方后,數年來治理的也很不錯,把縣城給重建了一番,帶動周邊百姓致富。

  皇帝本對他有些器重,想招入京城做個正六品主事,再培養個十來年,或可為侍郎,聽朱七牛這樣說,當即打消了念頭,只將齊泰升遷為了河南某小州的從六品同知。

  想了好一會兒,朱七牛決意給予練子寧一份信任,于是將他點為了本次會試的會元。

  而花綸與丁顯,則分別被點為了第二和第三。

  按照一般的俗規來說,會試總裁排好的名次到了殿試上時,基本不會被皇帝做太大改動,頂多是將名次略微上調或下調一些罷了,不存在皇帝特意把會試倒數第一點為狀元的可能,除非殿試時有人發揮的太過失常。

  而前三名嘛,就更是重中之重了,一般只會調換彼此的次序,而不會將其排在第四名或更后面的名次。

  換言之,這三人被朱七牛排進了前三,那狀元、榜眼、探花基本就是在他們三人中選出來了。

  排名公布,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又過了幾天,便輪到殿試開考了,由皇帝親自當主考官。

  結果嘛,朱七牛排的名次皇帝幾乎就沒動過,僅僅將其中十幾個進士和同進士的排名略作了調整,上下浮動沒超過五位,前三名的排序更是一動沒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