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武朝風云志 > 三八六 米蘭大教堂
  ……

  南洋那邊風云驟變,戰云密布,而神洲大地,劉策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回到長安后,全國上下則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未央宮御花園內,十幾個西洋神職人員,正在臨摹劉策的畫像,邊上還有許多大學學生以及太淵閣的大學士,跟在邊上學習。

  看著西洋油畫所畫出來的劉策肖像栩栩如生,周圍圍觀學習的官員學生不住輕聲點頭。

  相比東方傳統畫技,這種寫實派的畫風很快贏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而那些西洋畫師也是十分賣力,畢竟能親自為帝王作畫,也是難得邀寵的機會。

  劉策此時則靜靜看著岳少穆從南洋發來的信報,內中詳細介紹了南洋各國風土人情,以及中原僑民在那塊的生活狀況和殖民地拓展近況。

  良久,劉策合上信書,深吸一口氣對許文靜說道:“有關南澳境內金國的狀況,你都了解了吧?”

  許文靜:“回稟陛下,已經了解,此國浮夸之風盛行,恬不知恥以天朝上國自居,實在是不將我大漢放在眼里,臣以為當予以懲戒。”

  劉策搖搖頭:“書信所說,南澳洲畢竟也是人口過億大國,又以我中原文化為基礎建國,

  且治下百姓多為我中原避難僑民,唐突遠征開戰,就怕會影響普通百姓生活,

  不如正式休國書一封,先與金國統治者正式接觸,建立兩國邦交,爭取先能打開南澳市場,

  把我中原的工業產能轉移一部分去往金國。”

  許文靜:“陛下英明,臣回頭就會找葉尚書商議,早日擬定出使章程。”

  劉策又提醒道:“至于漢陵商會發來的金國欲要采購我大漢火繩槍跟火炮的事,你如何看待?”

  許文靜:“陛下,我漢朝換裝下來的火繩槍足有三十五萬桿閑置,舊式火炮三百二十八門,全是八成新,正急需市場銷售,倒可以賣一些給金國增加國庫收入。”

  劉策:“軍火生意固然利益頗大,但必須要嚴加管控,就按漢陵商會的意思,將火繩槍和火炮按定量出售給金國。”

  許文靜點頭道:“如此一來,我漢軍火器部隊也可以全員換裝燧發槍,正式淘汰掉那火繩槍了。”

  然而劉策接下來一句話卻打破了他的沉思:“燧發槍在不久將來也該被新氏火銃淘汰,

  楊思誠這個死腦筋,兩年前就搞出了雷酸銀這等化學合成物不來上報,他難道不知道這東西能徹底改變火器研究進度么?”

  許文靜一驚:“陛下,這什么雷酸銀當真如此神奇?”

  劉策看了一眼不遠處專心繪畫的西洋畫師后,對許文靜說道:“如今我軍中所用火銃都是滑膛槍管,彈丸也都是圓形為主,沒錯吧?”

  許文靜回道:“雖有部分線膛槍,但主要還是滑膛為主,彈丸也是圓形最為穩妥。”

  劉策道:“滑膛槍彈丸如果換米尼彈你覺得能用否?”

  許文靜眉宇一鎖:“自然不成,滑膛槍發射的米尼彈丸,在離開槍膛后會偏離預定軌跡,彈丸呈現前后旋轉狀態,即便命中目標也穿不透敵人甲胄。”

  劉策:“那線膛呢?”

  許文靜:“線膛自然精度高的多,只是線膛的膛線制作工藝十分不易,無法批量生產。”

  劉策:“好,我再問你,燧發槍和火繩槍相比有什么優勢?”

  許文靜脫口而出:“射擊時無需火繩協助,通過彈片摩擦燧石,進而點燃引藥便可。”

  劉策:“也就是說,如果槍管制作工藝相同,燧發槍僅比火繩槍強在不需要火繩,是這樣么?”

  許文靜點了點頭:“差不多就是如此。”

  劉策接著問:“那燧發槍又有什么缺陷?”

  許文靜:“燧發槍最大缺陷是漏氣和啞火,即便換上工業燧石,啞火率也一直維持在一成左右,精度更是無法跟線膛槍相比。”

  作為兵部尚書,許文靜可以說將自家裝備的武器性能優缺點掌握的一清二楚,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劉策笑道:“把如果把線膛、米尼彈、防漏氣三者性能結合在一起,你覺得這火銃優勢在哪?”

  許文靜略加思索,立馬回道:“漏氣少,說明能讓彈丸發射更遠,線膛加米尼彈能增加射擊精度,如果按陛下所說,這樣的火槍,有效射程至少能達到二百八十米,但……”

  頓了頓,許文靜又道:“如何防止漏氣問題?以及線膛又該如何量產?還請陛下示下指點。”

  劉策:“所以,問題就回到了這雷酸銀上,確切來說,應該叫雷酸貢,試問一把火銃如果去掉引藥池去掉燧石,

  只在龍頭密合處裝一根撞砧,通過撞砧上的熱量引燃槍膛內部火藥達到擊發目的,你覺得可行么?”

  “這……”

  許文靜眼前一亮,如果劉策所言屬實,那軍火配置將引來再一次顛覆性改革。

  “而這導熱的關鍵就是在這雷酸銀上,目前已知雷酸銀對銅反應最為敏感,假如在撞砧上裝一顆銅帽,帽內安置等量固體雷酸銀來擊發,是不是就能直接取代燧石?”

  “至于線膛問題,朕親自去過軍科司了,最遲來年一月,第一臺線膛車床將會問世,至于效果如何,到時一起看看吧。”

  許文靜對劉策對想法可以說是萬分敬佩,也對這新氏火銃的誕生充滿了期待。

  也就在這時,一名年輕的西洋畫師,起身將剛繪制完的畫像送到了劉策跟前。

  “尊敬的皇帝陛下,這是我的繪畫,請您過目。”

  這西洋畫師名叫釗士寧,并不是拜塞帝國的人,而是米蘭公國境內的一名神職人員。

  西方在這個時代,其實對文化藝術和手工技術類最大的貢獻群體,基本都來自與教廷。

  這些敢獨自遠行的教廷人員,幾乎人人都有技術傍身,光劉策眼前這批人,表面上是會繪畫的宗教人員,其實大家還精通天文、地理、數學、劍術等各種技能。

  說句難聽的,這批來到漢朝的教宗,手上沒點活還真不敢來這里公費旅游。

  看著畫中栩栩如生的自己,劉策很是滿意:“畫的很好,你叫釗士寧對吧?朕愿意滿足你一個條件,說吧,想要什么賞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