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武朝風云志 > 二二二 免稅、辦廠
  ……

  咣咣咣——

  炮廠某車間內,劉策在工部尚書楊思誠以及麾下各侍郎陪同下,觀看子母炮的成型過程。

  只見車間內六名工匠齊心協力,將剛從泥模中取出的兩根對半分開的炮管合并一處,豎著放置在腳下一塊鐵板上。

  隨后另一名工匠夾著一塊燒的通紅的鐵箍,從炮管頂部塞入,接著又有兩名工匠分別用鐵錘敲擊鐵箍兩側,鐵箍在重力敲擊下,順著炮管向下滑去。

  直至鐵箍被敲至炮管底端后,工匠用千分尺等測量工具確定兩片炮管合并后的縫隙不小于0.1毫米后,這才小心翼翼將它用特制鉗臺固定住。

  接下來工匠們再次將其余鐵箍套入炮管外圍,一節一節的向下敲擊,連同炮耳的鐵箍也一道,直至完全將炮管牢牢箍住,確定沒有縫隙后,這才用鐵鏈套住橫放到另一張鉗桌上,用鐵水在鐵箍接縫處澆筑一圈。

  再然后便是用四棱鉆管將炮膛內壁打磨光滑,一門子母炮中母炮的制作便算是完成了。

  至于子銃工藝跟虎蹲炮一樣,因為體積小,損耗少,可以大規模生產,倒是不用擔心量不足。

  一門子母炮配有五到七個子銃是沒問題的。

  這子母炮其實就是明代前期所使用的弗朗機炮,清康熙年間還曾對它進行過改進,因為其裝填方便,不易炸膛而聞名。

  但這子母炮也不是沒缺陷,第一便是射程較近,雖有子銃方便裝填,但由于其火藥用量固定,最遠有效射程也不過一里。

  其次,便是因為后膛子銃密封性問題,很容易漏氣,火藥一旦漏氣,極其容易燙傷炮手,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最后,威力也有限,一門完好的子母炮如果發射實心彈,實測威力也就四磅炮左右,有時其殺傷效果甚至還不如虎蹲炮。

  不過,子母炮用霰彈的話,那威力是遠勝虎蹲炮,而且因為裝填量大,能比虎蹲炮打的更狠。

  看完子母炮的制作流程,劉策一言不發地走到第二個車間。

  這個車間擺放的都是剛從泥膜中取出來的各式火炮,有的還在一層層的開撥。

  劉策仔細數了下,共計一百七十門八磅炮和一八十五門六磅炮,卻有超過五成以上在剝開泥模剎那,便被判定為不合格,只能拉回重鑄。

  這便是泥模的劣勢,耗時長不說,更重要的是鑄出來的鐵炮氣泡、蜂窩比比皆是,甚至光看表面便知道無法堪用。

  而那些合格火炮也不是馬上能用,它們在脫完皮后一一被拉上車床開始新一輪的鉆膛。

  雖然在模具中,炮管中心已經插入一根特制鋼筋確保炮膛內壁為空心狀,但這炮膛依然只是初具雛形,想要得到標準的炮管必須經歷完整的鉆膛工藝才行。

  可惜,這個過程又有三成以上的淘汰率,真正合格的也只有二成左右。

  劉策看了一陣,微微嘆息一聲,默默搖了搖頭,然后走向另一車間。

  這個車間內是火炮實驗車間。

  “陛下,這便是用全新鐵模所鑄造的火炮,鐵模不受季節限制,且耗時日短,成品快不愧是先進的鑄炮模具,但……”

  楊思誠嘆息一聲后,低頭不語。

  劉策知道楊思誠想說什么,那就是關于鐵模鑄炮的最大缺陷。

  鐵模鑄炮簡單的來說,就是按炮身長短分節以鐵為模,每節鐵模分為兩瓣,鑄炮時將各節的兩瓣合攏,用鐵箍箍緊。

  再把各節按照筍卯接合,使之成為大炮的形狀。然后在鐵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待干透后,再涂刷極細煤粉調制的第二層涂料,烘熱、再配合上炮芯,就可灌入鐵水開鑄。

  待鐵火凝固后,立即順節按瓣剝去每塊鐵模,露出炮身,趁著炮身還全部火紅時,用鐵刷和鐵錘清除毛刺,除凈泥芯,將炮身不平之處,加以修整,即成為大炮。

  只是,由于鐵模內一旦倒入鐵水,因為冷卻速度過快,炮膛呈現多為白口鐵,雖然堅硬卻極其脆弱,采用實心鉆孔大概率會讓炮身出現裂痕,這樣的火炮拿到戰場上極易炸膛,難堪大用。

  其實,劉策也想過索性用銅水配合鐵模鑄炮,反正前世在18世紀中業以前,歐洲火炮基本都是采用銅為主材料來鑄炮。

  青銅做炮管韌性極好,甚至可以跟液態鋼相提并論。

  但是青銅鑄炮也不是沒缺點,最大的缺陷就是昂貴,且劉策所處世界的中原各地物資啥都不缺,不少甚至比原有世界還要豐富,可唯獨和前世一樣,中原各地缺少足量的銅脈,或者說是未發現大量的露天銅礦。

  “白口鐵,青銅炮管?等等……”

  想到這里,劉策忽然眼前一亮,好像抓到了什么靈感。

  “復合工藝!”

  頓時,劉策想到了前世明代工匠發明的一個冶金工藝,那便是銅鐵結合的復合炮。

  這項工藝說來很簡單也很實用,那便是將青銅鑄成炮管狀塞入鐵制炮身充作炮膛,然后與炮身澆筑黏合成型。

  這套復合工藝的問世,解決了明朝晚期開始軍中火炮因為粗制濫造導致等等炸膛漏氣等問題。

  可惜的是,這等進步神速復合工藝與古代中國科學一樣,它誕生的初衷只是為了節省成本,摸到了門檻前沿后,便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更深入發展。

  劉策打算等視察完炮廠就跟工部的人談一下,看看能不能實施起來。

  畢竟對于復合工藝這玩意兒,工部現在是玩的得心應手,稍一點撥立馬就知道怎么做,當然這和劉策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的。

  但是,這也只是一個過度,如果能用液態鋼配合鐵模鑄炮法的話,在高速鋼鉆問世前,自己的火炮產量和質量都將會提升一大個檔次。

  至于液態鋼,劉策印象中,十八世紀中后期英國人洪茲曼整出來的坩堝煉鋼法好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坩堝煉鋼法是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于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面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之后便可澆筑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相比眼下大漢使用的小高爐煉鋼,坩堝煉鋼的成本明顯要大的多。

  只是后者煉出的鋼水雜質更少,才是后世真正意義上的鋼鐵,液態鋼用來鑄炮再合適不過。

  但這也并不是說小高爐煉鋼法就一定不如坩堝煉鋼法,其實劉策一直認為兩者之間也未必有太大差別,可能區別就是所用的煤炭質量。

  看完正在實驗的鐵模鑄炮法后,劉策又來到另一處正在實驗的鑄炮車間:砂模鑄炮法。

  一到這個車間,楊思誠之前一直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了。

  “陛下,此乃墨家魯闕所獻砂模鑄炮法,相比鐵模鑄炮法,此法所鑄炮膛內部光滑如鏡,

  后續打磨打工耗時更短,所鑄炮口十成七八,無漏氣炸膛之憂,

  卑職打算再仔細深研,等徹底完善此法規章,提高成品合格率后,便取代泥模鑄炮,最遲來年二月便可全面推廣。”

  聽著楊思誠眉飛色舞地夸贊砂型鑄炮法的優勢,劉策只是微笑著點頭。

  所謂砂型鑄炮,與鐵模、泥模鑄造同理,先將精選的湖砂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覆蓋在火炮模具上壓平,直至其冷卻成型后留下炮管半瓣形狀。

  接著在炮管內膛涂抹一層厚厚酒精漿液,再用火點燃燒去酒精,留下一層保護層,能防止鑄造材料滲入砂模里。

  最后重復之前步驟,等兩瓣炮管砂模都成型后,便可以用特制膠水上下黏合,等膠完全凝固后,便往大炮模具內注入燒紅的鐵水溶液,

  再等6-8個小時,當模具連同砂層一并徹底冷卻成型后,敲碎外模便是一門火炮雛形。

  之后,去掉炮身多余的雜質,將火炮送至鉗臺固定,用水力鉆床慢慢將實心炮膛鉆成型后,一門火炮基本成型,這個過程比較長,大概需要五到七天。

  然后,再往炮膛內粘合一根精鐵襯管,用以減少炮彈發射時造成的膛壓損耗,然后去掉炮身上多余的累贅,涂上防水烤漆陰干后,一門火炮徹底完工了。

  這樣鑄出來的火炮既沒有炸膛之憂,且炮管壽命也大幅延長,持續火力輸出也更持久,方式很值得推廣。

  跟鐵模鑄炮一樣,砂模鑄炮同樣不受季節氣候限制,成型時間也短,只是鐵模能反復使用,砂模作為一次性用品,則成本自然要高許多。

  但砂模鑄造出來的炮膛都是青口鐵,可以直接通過實心鉆孔達到炮膛制造標準,這點是目前鐵模辦不到的。

  其實也有一個辦法讓鐵模達到和砂模一樣火炮合格率,那便是在鐵水灌入鐵模后,讓模具溫度保持在七百攝氏度左右,確保鐵水不會快速冷卻,從而也能獲想要的取青口鐵。

  但是,這樣做會大大減少鐵模的壽命,且這溫度火候以現有的技術也并不好掌控,加上所耗煤炭折算下來,成本怕不比砂模占不了多少便宜。

  “帶朕去銃廠看看!”

  見識完了火炮廠,劉策饒有興致的去往隔壁火銃廠觀摩。

  對于炮廠目前的成果,劉策總體還是滿意的,就想看看火銃的研制成果又怎么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