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我在原始社會風生水起 > 第245章 挖洞

第二天吳浩安排了所有人的工作之后,就與羅藤他們去了山坳里。一起去的,還有達和麻葉一些人。如果說看看適不適合養殖和種植,還得是他們這兩個專家。五人輕裝上陣,走得很快,一路上沒有停歇,居然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到地方的時候,天色已經全都暗了下來,并不適合查看地方,于是幾人在山洞里簡單的吃了點肉干,就休息起來。這個地方確實很難找,如果沒有羅藤他們帶路,吳浩覺得自己就很難發現。在森林高山之中,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小山坳,一般人都不會來到這里的。而且沿途經過幾個大獸的地盤,有老虎的,也有熊的,只是幾人速度很快,又躲避及時,才沒有被發現。如果真的要居住在這里,還是需要和這些大獸打個商量,看看是自動離開呢,還是送上門來當野餐呢?第二天天亮之后,吳浩早早的起來查看,這地方確實像羅藤說的,兩面是黃色的山,整個山壁上樹木很少,零星的有著幾棵,可是在山頂上卻還是很茂盛的。山不是很高,黃土很厚,可是與電視上看的窯洞還不一樣,更像是常年的風吹的,造成山壁成斷崖式開裂,形成了天然的峭壁,而另外兩面山卻長得很茂盛。如果真的是風吹的,那就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風,到時在這邊定下來后,會不會趕上大風,將搭起來的房子吹塌了。不過看這樣子,應該是經過成千上萬年才能變成這樣的吧。那自己早就成了白骨了,沒什么好擔心的了。吳浩用長矛扎進山壁上,仔細看著土的松軟程度。再觀察之前住的山洞,山洞應該是野獸的居住地,不過里面已經被羅藤和阿毛收拾干凈了,所以看不出來了。不過這個山洞的土干了后,很結實,不會坍塌。如果土質都如山洞里這樣的,那么挖成窯洞也沒有什么問題。“不錯,這個地方確實不錯,你們兩個可以記一下功勞。”
吳浩看完之后對這個地方還是很滿意的。如果利用得好的話,這個地方就會成為他們生活的地方。不過做窯洞是個技術活,吳浩沒有兌換出來窯洞的說明書,只能自己摸索著做。就當成自己挖個二室一廳的房子吧!要知道以前黃土高原上的居民可是祖祖輩輩的挖窯洞,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房屋祖產之后,就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了。這回吳浩打算把所有的族人分開,這么一大片山,就像虎族部落一樣,將人分開住,一是夜間活動方便,二是更有利于人類的進步,不能總是大鍋飯,大洞睡的。不過以他們現在的能力和工具來看,想要一家一戶地挖出個房子來,也不太可能。可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他們現在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要在入冬前先把所有族人住的地方弄出來才行。那就規劃一下,先挖一個大的山洞,隨后再分批地挖小的,等到小的都挖出來后,大的就可以留給大家開會使用了。這樣一想,吳浩便在心中有了打算,先在地上草草地畫著規劃圖。之后又與達和阿毛商量著。阿毛參與了部落之前的建設,對于吳浩說的一些話和想法還是能搭上話的。不過主要還是達在做這項技術活。“首先要挖地基,到時把這些土都運出來,這個需要不少的筐,到時達你讓族人多編織一些,運出的土可以和雜草和成黃泥。然后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修理平整,晾干之后,可以再用泥把表面抹平。還可以試著做一下黃泥塊,這個......”吳浩有些說不下去了,他也不知道這個黃泥塊怎么做,如何能做成土坑,不怪他沒有文化,他真的是沒有做過啊。要知道搭建土炕可是個技術活,曾有言:“投灶坑放下斗,燒火進煙如雷吼,灶膛入口似貓項,既省柴炭又暖炕,分煙嘴似狐貍,一弓二彎三尖嘴,收煙不能三頭齊(指煙巷墻),煙道不能沫稀泥。”
這可是盤炕師傅的口訣。沒有個三兩三,誰敢上梁山啊。“族長,還需要做什么?”
達和阿毛疑惑地抬起頭,不知道吳浩為什么停了下來。“先這樣吧,你先挖個大洞,讓族人住進來。門窗都做成木頭的,上面按上獸皮,至于盤炕的事,我在研究一下。”
吳浩說完,達也就在手里的葉子上記錄了下來。雖然族長說的很多東西他都沒聽懂,不過不就是挖個山洞么,還難不住他。最近他們又用火燒了幾根釬子,硬度更大了,使用起來也更方便,到時挖山洞,就用大石錘砸鉗子,然后一點點的開挖,應該比以前只用長矛和石刀要快得多。達越想越覺得可行,便在地上又畫起了幾種工具,達的創作天賦真的很強,只一會兒功夫,就想到了要用哪些工具,要從哪里開挖,如何能省時省力。吳浩看了一會兒,佩服地搖了搖頭,心中不由地浮起了一句話: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看來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隨后吳浩又把手里的黃土拿給麻葉:“你看看這土,到時運到一邊,試著種一下大豆、花生和紅薯。”
之前他們清理的沙土種植花生和紅薯它們就很好,現在這片地,開采出來多是黑土地,不知道收成會如何,可以兩種土對比著種植一下。“好的,族長,正好在河的那邊,可以全部圈起來作為種植地,要是全種上的話,咱們一年就夠吃了。”
麻葉有一種要大干的激動,離開了種植,沒有了植物,總感覺每天吃得很不舒服,就算現在肉夠吃了,不用節省,也不舒服,他們已經習慣了有肉有菜的日子。“可以,你看著辦,先把地規劃出來,然后用樹棍圈起來,今年先清理地,明年開春了就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