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萬歷佑明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列名輔畫像于文淵閣,增設內閣學士
  冬日艷陽里,焚著沉香的臘梅樹旁,朱翊鈞坐在搖椅上,瞇著眼,聽著劉妃撥弄琴弦的聲音,而昏昏欲睡。

  而在張鯨來匯報廷議結果后,朱翊鈞更是嘴角微揚,愜意不已。

  官僚集團們廷議的結果,無疑和他這個皇帝的圣意保持了一致。

  這讓朱翊鈞有種大明的官僚士大夫再次回到了萬歷前十年的感覺。

  即不用他非要殺人流血,非要威權壓迫,才能使官僚集團與自己步調一致。

  甚至可以說更好。

  畢竟沒有作為帝師兼隆慶遺詔任命的顧命大臣張居正隨時監督,他也的確更能恣意一些,而能聽聽絲竹管樂,怡情養性。

  當然,官僚集團能再次和他的想法保持一致,皆在于張四維被架空,其他閣臣和張居正遺留下來的改革派文官再次作為了起來。

  這些改革派文官,因為受到了朱翊鈞的保護,沒有被言官一一踢出朝堂,也就依舊占據著各處要職,使得帝國的權力還是在改革派手里。

  哪怕首輔張四維是個貌合神離的。

  只要其他公卿還愿意照著張居正的路線走,張四維就能被架空。

  之前。

  只是因為這些改革派文官在張居正去世后,而處于群龍無首的階段,且又不明確皇帝意圖,乃至因為自身也是地主階級而具有懦弱想退縮茍安的一面,才沒有跟張四維對抗而已。

  如今,一旦讓他們認識到他們退無可退,只有把張居正改制思想奉為圭臬才能得保平安后,他們自然會不用朱翊鈞逼著就能主動表現出自己進攻性的一面來。

  朱翊鈞也不介意他們接下來捧張居正。

  畢竟張居正已經去世,被捧的再高也不會對他的權力造成多大影響。

  何況,為了這片土地的統治階級不再保守,而寧故步自封也不再改革,甚至主動弱化自己,朱翊鈞都還在主動捧張居正呢。

  不像海瑞這種活著就被捧上神壇的人,要不是朱翊鈞愿意惠民,張居正的改革也是利于國計民生的,恐早就成了最令皇帝和權臣們頭疼的人物。

  而廷議決定不廢考成法,也證明了官僚士大夫的整體意見還是以強化內閣職權、管控言路、加強中央集權為主。

  這也意味著,加強中央集權依舊是整個統治集團的趨勢,皇帝也依舊是順勢而為,而不是一個人在逆大勢而為。

  歷史上張居正去世后,言官做大,乃至到影響軍國大計的地步,未嘗不是和皇帝自己縱容有關。

  但整個華夏總的趨勢還是適合朝權加強。

  “既然是廷議如此,就駁回朝臣們所奏,不廢考成,尤其是內閣考成六科之權。”

  “另外,下詔,內閣大學士改正五品為從一品,名正言順為國家執政!”

  “再增加內閣學士一職,設為從二品,作為大學士屬官,分理閣務,每大學士配一內閣學士,著廷推內閣學士數名,作為將來遷轉尚書與內閣大學士等公卿之備選。”

  “且降旨工部,在文淵閣閣北忝造卷篷三間,為內閣學士集中辦公與休憩、存放之所。”

  “還有,在文淵閣閣中一間于孔像側加奉先生、高拱、趙貞吉等本朝歷代名輔之像,凡入閣者,既當記古先師之教,也得思今賢良之齊。”

  “至于除先生與高拱、趙貞吉外,還有哪些名輔當列像于中樞機要,為后世入閣者標榜,就讓他們廷議去!”

  “讓哪些翰林院、國子監、禮部的清流、還有六科的給事中與都察院的御史們去吵,反正他們也喜歡吵吵,正好不必一直盯著考成這件事。”

  朱翊鈞也開始向申時行學習,用制造新熱點的辦法來轉移舊熱點,進而達到轉移矛盾的目的。

  但朱翊鈞下詔增加內閣學士一職和擴建內閣,列名輔像于孔子像旁,倒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深思熟慮后早就想做的事。

  只是,他有意在整個官僚集團開始與他步調一致后才決定下旨這樣做,以避免在步調不一致時就這樣做而造成更大的混亂。

  朱翊鈞本身就知道,大明是一個小朝廷模式的帝國。

  這開創者朱元璋對官僚本身不信任且有意讓帝國只讓少量官員維持運轉,使財政開支因而盡可能少,稅賦也盡可能少,使民眾受剝削程度不大有關。

  但偏偏大明是一個大帝國,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后世商業大興決定了帝國靠全國數萬官僚,準確說是京城兩千多官僚管理是不行的。

  首先就是導致大量地方成為三不管,尤其是一些新興市鎮。

  如廣東佛山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戶口上萬的大鎮,不遜于許多州府,但在這里的官衙只有一個巡檢司,自然也就導致該鎮的工商業雖然越來越興旺發達,但工商稅卻沒有增加,治安也沒得到有效管理,成為許多盜賊窩藏之地。

  甚至在京郊,也因為出現了許多鄉村發展成集鎮,而集鎮規模發展成縣府級規模,而偏偏這些集鎮又都因為是靠商業大興而起,也就多處在各縣交界的交通要地,造成三不管現象,而使得京郊一帶許多大盜邪教就在這些地方滋生,也給京師治安造成了很大影響。

  明朝京師一帶的盜賊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大問題,多見于實錄與官員的奏疏中,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官府管理。

  所以,大明是需要增加大量官僚的。

  畢竟這樣龐大的帝國,尤其是在中后期商業大興、人口大量增加后,決定了他的趨勢就是得中央集權,得有更龐大的官僚,才能避免混亂。

  因為凡是在朝廷力量薄弱的時候,反而盜賊橫生、更加民不聊生,乃至會出現地方勢力爭地盤導致的大規模械斗,歷史上還直接出現大規模割據勢力爭霸造成的戰亂。

  當然,官僚集團過于龐大,中央過于集權也不好,也會因為財政崩潰和腐敗加劇而最終滅亡。

  制度都有不合時宜的時候,正如羅貫中所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明現在需要的是合,增加官僚,加強統治。

  王國光也持和朱翊鈞同樣的看法,這讓朱翊鈞更加篤定要增加官僚。

  而要增加官僚,他便決定先從增加內閣官員開始,先加強中樞內閣的能力,然后再到部院與地方。

  因朱翊鈞最能直接把控的就是中樞內閣,而最能保證的就是讓內閣的人是可靠的人。

  “讓高拱、趙貞吉也配享太廟吧,以其開海、和貢之功為由!”

  朱翊鈞在這樣吩咐后又囑咐了一句。

  張鯨拱手稱是。

  沒多久,旨意就到了內閣。

  申時行親自在侍御司拿到了這圣旨,和潘晟一起來內閣向余有丁說了起來。

  余有丁聽后感嘆起來:“皇恩浩蕩啊!這下不用熬夜了!”

  “是啊!”

  潘晟也笑著附和了一句。

  然后,三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文淵閣閣中的孔子像,都在想若將來也能掛像于這上面,豈不大明不滅,則恩榮不衰?

  畢竟只要是入閣的人就能看見自己的畫像。

  “圣恩至此,不能懈怠,繼續考成,順便趕緊安排廷推事宜!”

  申時行先一臉凝重地說了起來。

  然后,三位內閣閣臣就干勁十足地繼續考成起六科諸事來。

  除此之外,在休憩之時,潘晟還主動說道:“不能只是蕭規曹隨,以高新政、趙內江之開海,江陵之考成與取消優免和征倭來看,接下來的執政也得有能拿得出來的建樹才行!”

  “沒錯!找個機會,我們一起理一理。”

  申時行點頭說道。

  余有丁也跟著頷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