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鐵血小千戶 > 0414 紡織業
  在蕭文秀的提議下,蕭文明曾經是想建立過防御工事的,但是除了資金緊張難以投入建設之外,最主要的是蕭文明認為臨海屯的地理位置,應該可以保證他這個后防基地是十分安全的。

  這里又在長江以南、又在大海旁邊、又是大齊帝國的腹心之地,大概率是不會出事。

  但偏偏楊安平就這么打過來了——甚至是到今天,蕭文明都沒弄明白,楊安平為什么會冒險打過長江?

  但越是要應對這種出乎意料的攻擊,就越是需要事先做好防御的準備。

  于是蕭文秀再次提出了這樣的提議:“既然弟弟要在屯子里多待些時間,有了空不如多修建一些城墻,免得下回再遇到敵人的時候措手不及,手忙腳亂。”

  蕭文明十分痛快地答應了下來,并且說道:“城墻既然要造,那就要造最好的,隨便糊弄兩下,人家拿個鋤頭在墻角那一刨,就能把墻頭刨塌了,這種豆腐渣工程我可不要。”

  蕭文明有這個想法,那也是在他看過了顧樂安修建的前進屯之后受到了刺激,才做出的決定:老子的臨海屯經營了好幾年了,靠它供養出來的軍隊,那也是南征北戰、威風凜凜,也是有底蘊的,無論如何也不能被你這個土財主比下去了!

  修建城墻容易。

  蕭文明原本就在臨海港里養著日常維護、擴建碼頭的工人,干的也是土木工程之類的重活,只需要略微地換個項目,就能把城墻建設起來。

  可問題是變造城墻需要的錢呢?那怎么解決?

  當初蕭文明建設海港的時候,多一半的物資材料都是從董婉青那里暫借的,也就是從泉州市舶司那里暫借的。

  這筆暫借的錢,蕭文明已經還了一大半了,后來因為市舶司副提舉董家的兒子董鴻儒東窗事發,被蕭文明發現他就是所謂白炎教的“炎尊”,因此欠董家的錢蕭文明也不還了,全都交給董婉青,存在她的名下。

  而董婉青自從白蓮教起事以來,一直寓居在臨海屯內,不曾走出去一步,蕭文明給她的錢自然也沒處花——據說全都存在蕭文秀那里,董婉青身邊只留一兩張欠條作為憑據。

  反正不管怎樣,再從董家那邊弄來建筑材料是不可能的了,所有的成本都得蕭文明一力承擔。

  這幾年蕭文明賺的錢也存了不少下來,現在他手邊的現銀,也有個五六萬兩銀子,初步測算下來,這些錢全部掏出去,大約也能夠修建半座城墻,算是有了啟動資金。

  其余一半的經費,蕭文明可以慢慢再賺出來,不過這樣的做法相當于把蕭文明資金池全都掏空了,也就不再會有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要是再來一場大戰,說不定蕭文明更新裝備、賞賜士兵的銀子都沒有了。

  想要再攢一筆錢出來,無非是開源節流而已——節流是做不到的,那就只有想辦法開源了。

  恰巧,正在這個時候,臨海屯里來了吏部派來的兩個公差。

  他們過來也沒什么大事,就是把吏部定制的信義郎的文蝶、印章、一整套朝服,給新晉的信義郎蕭文明給送了過來。

  這些東西要和不要,蕭文明都在可與不可之間——沒有也沒什么可惜的,拿著也不燙手。

  特別是那一身朝服,之前毅親王在蕭文明離京的時候,就讓宮里的造辦局特意給蕭文明定做了一套,如今吏部又送了一套過來,就有些多此一舉了。

  并且吏部定制的朝服質量,顯然比宮里的要差了許多。

  就連蕭文秀也說:“還是毅親王他老人家疼你,一樣的一聲朝服,老王爺送給你的就板扎得多!瞧,吏部你帶來的,也就面料風光一些,衣角的線頭都抽了絲!”

  “可不是嘛!”蕭文明也比對了兩件朝服,宮里用的都是進貢的綢緞,縫衣服的也都是宮女一針一線用心做出來的,比起吏部那些大老粗大人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偏就是這番對比,給蕭文明提供了靈感:是不是也可以再臨海屯里發展紡織業?

  原本在整頓全屯土地的時候,蕭文明就有過這樣的打算——一半地用來種糧食之外,另外一半地則是用來種植桑樹的。

  種桑樹是為了干什么?不就是為了養蠶寶寶嗎?養了蠶以后就可以繅絲,就可以制作絲綢,也就有了完整的紡織業。

  經過幾年的養成,這幾百畝桑樹,都已經長得郁郁蔥蔥,正到了可以采桑養蠶的時候了!

  其實蕭文明從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心里就有了打算:想要發展經濟,發展現代手工業,紡織產業是一道繞不去的坎兒。

  世界各國,在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后,無不都是以紡織業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國的毛紡織業,美國的棉紡織業和日本的絲綢紡織業。

  等到中國崛起的時候,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是紡織業怎樣的細分門類,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競爭對手渾身難受。

  只不過這項事業,就好像建立情報網絡一樣,因為蕭文明過于繁忙,而暫時擱置了,如今蕭文明又有空閑的時間,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舊事重提的時候。

  不過好在蕭文明雖然沒有一門心思的發展過紡織業,但是準備工作其實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機器。

  分散式的私營手工業,蕭文明當然是看不上眼的,要辦就要辦成規模的工廠,哪怕暫時無法實現流水化作業,也要把所有的機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時運轉。

  這樣才維修和管理起來,都要容易的多,生產出的東西也很容易進行統一的存儲、流轉和銷售,很大程度上發揮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夠降低成本。

  并且大齊朝的紡織業十分發達,已經出現了比較先進的手工紡織機、紡線機、繅絲機等機械,對于這些機器蕭文明當然是要進行改進的。

  特別是動力方面,可以從手工動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后的蒸汽動力、內燃機動力方向發展。

  但是這樣的發展都太長遠了,一時半會恐怕也難以做到,只能做一些細致末節上的改進。

  就比如說:讓鐵匠鋪的馬青,把現有紡織機上所有的金屬物件全都檢查一遍,發現有摩擦過大、磨損嚴重的,全都進行改造更換,這樣紡織機運作起來就省力得多,制造出的產品質量也好的多,就連故障發生的幾率也減緩了許多。

  其次是勞動力。

  這就更好解決了,中國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只要不是太懶,女子大多會一些紡紗織布的技能。

  江南地區更是如此,上到六七十歲的老嫗,下到十七八歲的姑娘,那個不會紡紗織布?只不過受困與工具和個人的技能,他們制造出來的土布和綢緞,質量良莠不齊,放到市場上競爭力不足而已。

  而蕭文明一下子打出了臨海屯的名號,張貼出募集紡織工人的告示,開出比尋常高出數倍的工資,一下子就招攬了四五百個職工,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進行紡織,之前還特意給他們進行了培訓。

  負責培訓的,一個是蕭文明的姐姐蕭文秀,她編織的手藝也是遠近聞名;另一個則是暫時寄居在臨海屯的溫伯明的心上人蘇舜欽。

  蘇舜欽的刺繡功夫乃是一絕,還在暖香閣的時候,江南多少文人才子一擲千金,只想換他一條親手刺繡的手帕,往往都不可得。

  如今由他們兩個親自培訓,兩家紡織廠的工藝水平突飛猛進,造出來的織品質量又好又穩定,產業集聚效應的優勢一下子就體現下來了。

  最后的原料問題,就稍微難以解決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蕭文明發展紡織業,多少帶著一些臨時起意的意思,靠他自己臨時繅絲、紡線準備原料,肯定是來不及的了。

  不過同蕭文明有生意關系的商人們,有不少是專門做紡織品生意的,向他們暫時挪借一些原材料,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都可以不用付現銀,賒賬就可以了。

  于是從蕭文明下定決心,不到十天的時間,蕭文明開辦的一間棉紡廠、一間綢緞廠,便馬不停蹄地開工了。

  并且很快第一批產品,就擺在了蕭文明眼前——果然沒有讓蕭文明失望,這批面料拿出來,質量比起宮里造辦局拿出來的絲毫不落下分,甚至還隱隱超越了一些。

  這還不算完,蕭文明又請蘇舜欽,用這批綢緞為底子,專門繡了幾條帕子,又請同自己相熟的大商人過來一同品鑒品鑒。

  一時之間,七八位大商人齊聚一堂,都饒有興致地趕過來參觀蕭文明的臨海屯制造出的第一批產品。

  這幾個商人都是商場的老手,其中好幾個更是做慣了絲綢生意的,蕭文明拿在他們眼前的這幾條帕子,不過是巴掌大的面積,可依舊看著他們眼睛一熱。

  尤其是金陵城里的大富商張守古,看了更是嘖嘖稱嘆:“爵爺,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啊!爵爺果然出手不凡!剛入此行,拿出來的東西,就快把金陵城里的老字號比下去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