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數風流人物 > 癸字卷 第四百二十四節 殿堂,身列
  數風流人物正文卷癸字卷第四百二十四節殿堂,身列說實話馮紫英還是第一次見識這種重臣會議,大感有趣。

  原本覺得都是大周三品重臣,大家都是士人翹楚,冠冕堂皇的體面人,說話探討,也應該都是彬彬有禮,笑意盈面才對。

  就算是政見不一,那也是言語上你來我往,各自都能保持自己的風度,誰曾想居然是這般景象?

  慷慨激昂的孫居相,口若懸河的黃汝良,閑適淡然的高攀龍,豪氣干云的張懷昌,睥睨眾生的柴恪,揮灑自如的官應震,沉雄老練的喬應甲悠然自得的崔景榮,謙謙儒雅的張景秋,溫文爾雅的顧秉謙,可以說,眾人風范氣度,一覽無余。

  像馮紫英這種小字輩雖說也是三品大員,但是就只能在一邊滿臉謙恭地洗耳恭聽了,哪一個都是自己的長輩師長,隨便誰都能對他耳提面命,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臉堆笑,抬頭就說是是是,低頭就說對對對。

  不過這南北之爭,在重臣之間一樣存在,對北方邊鎮的態度,江南賦稅的看法,海貿南洋的意愿,科舉名額的分配,這些都不盡相同,所以這些紛爭免不了都要帶入地域分歧中。

  也幸虧很快四位閣臣就出現了,一干人看到四位閣老到來,也都頓時偃旗息鼓,跟隨四人魚貫進入文淵閣大堂。

  四位閣臣分列而坐,葉向高居左第一,齊永泰緊鄰,方從哲居右一,李三才緊鄰,接下來便是四排座椅縱列由近及遠,一直到門口,高攀龍、張景秋、黃汝良、顧秉謙、張懷昌、崔景榮,官應震,中間空了一個位置,那是刑部尚書劉一爆的。

  然后才是三品重臣們的,這就沒有那么多講究了,任意選坐,既可按照親疏,也可以按照地域,抑或就是獨坐,總而言之,不拘一格。

  馮紫英是坐在最靠門邊上的,無他,資歷最淺,坐在他對面的也是老熟人,太常寺卿吳道南,他以前的老上司。

  原本吳道南是要任禮部右侍郎的,但是顧秉謙看不上這個清談角色,表示了反對,最終吳道南只能灰溜溜地去了太常寺,當然這比他在順天府當府尹強得多。

  現在的順天府尹李邦華緊挨著吳道南而坐。

  前后兩任順天府尹坐在一起,也不知道他們二人有沒有共同語言,但是馮紫英知道,這位李邦華和吳道南都是江西士人出身,算是鄉人,也都是葉向高的嫡系,不過李邦華的能力要比吳道南強不少,在順天府的風評還算不錯。

  緊挨著馮紫英的是大理寺卿曹于汴,他是從禮部右侍郎轉任的,馮紫英對其不算熟悉,但是曹于汴是山西士人,和喬應甲、韓燥、孫居相都很熟悉,鄭崇儉、孫傳庭、陳奇瑜都對其很尊重,所以曹于汴對馮紫英卻不陌生。

  馮紫英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上端還在竊竊私語的同僚們,四位閣臣都還在說著什么,下邊一干人就更是熱鬧了。

  曹于汴是個面容清癯的瘦子,瘦得有點兒嚇人,但看精神狀態卻很好:

  「這不是多此一舉么?既然定了按照內閣的條件去談,談成了公布就行了,葉相和齊閣老都無異議那還有什么好說的?「

  馮紫英的話讓曹于汴瞥了他一眼,大概是覺得馮紫英雖然在外間聲譽鵲起,但卻是個初入朝內的愣頭青,淡淡地道:

  馮紫英也覺察到了曹于汴對自己態

  度的不以為然,

  雖說都是北地士人,但是也不是誰都對自己親近的,畢竟自己這樣的年齡,身登三品,讓很多人都難以適應,甚至有些隱隱的抵觸和反感,這一點馮紫英自己也很清楚。

  所以很多時候對屬于內部的北地士人都格外謙虛,對江南士人時,反而還放得開一些。

  曹于汴也沒想到馮紫英如此敏銳,心里倒是對馮紫英高看了幾分。

  看來這家伙今日能坐在這里,倒也非浪得虛名,刑部和都察院那邊曹于汴打交道多一些,劉一爆對這個家伙不感冒,但是喬應甲和韓精卻對他贊不絕口,喬應甲算是他的舉主,自然不必說,但韓演卻不是一個人云亦云之人,看來還是有些真材實料。

  白蓮教的動靜曹于汴一直很關注,倒是可以找個機會和對方聊一聊。

  曹于汴搖了搖頭。

  馮紫英自信地昂首,

  馮紫英有些輕佻但又自信的姿態不僅讓曹于汴挑眉,也引來前面一位的側首,孫居相。

  孫居相轉過頭來,瞟了馮紫英一眼。

  馮紫英振振有詞,

  孫居相撒了撇嘴,顯然是對湯謬二人印象不佳。

  馮紫英補了一句。

  孫居相和曹于汴都沒有再說話,也都明白這需要走到某一步,才會觸發,現在說還為時過早。

  隨著葉向高清了清嗓子,殿堂中隨即安靜了下來,大家都是有身份有涵養的重臣,在風紀各方面還是很講究的。

  「諸位,此番敦請各位來可能大家都知曉什么事情了,前期也和咱們在座中一些同僚商談過,也有部分同僚尚不清楚,因為此事在議定之前不宜太過擴大知情面,以免帶來無謂的紛擾,所以待進行到一定程度,或者說接近于達成一致時,再行通報,也請諸位放心,此番商談時道甫親自出面,所涉條款無一不是維護朝廷體面和我等士人所尊崇之規范,但我們也要承認當下朝廷艱難,外憂內患迭起,有時候必須要妥協方能維護大局,…………「

  葉向高的聲音有些低沉,但是在堂中穿透性卻很強,幾乎每個人都能清晰聽到他每一句話語里的針對性,都能明曉其中含義。

  馮紫英也在想,要當首輔看樣子這聲音都得要磨礪鍾煉一下,像方從哲和李三才的聲音就欠缺一些火候,倒是齊師的聲音剛烈驍悍,宛若金石,稍加調整,還有點兒首輔氣勢。

  言歸正傳葉向高把話題交給了李三才。

  李三才是北人,但素來與江南士人交好,甚至連湯賓尹、繆昌期、朱國禎、顧天峻這些人也都和他相熟,齊永泰、喬應甲、崔景榮等人都有些看不慣,但不得不說他的確是最合適的交涉人選。

  「…………,談判很艱苦,南京那邊要求很高,大概

  也是覺得咱們朝廷財力不濟,難以持久下去,朝廷也的確是顧慮于此,所以才會同意談判,…………「

  李三才倒也沒有賣關子,簡明扼要幾句,就說及關鍵:「無甚爭議的不必說了,具體大小有一些爭議之處,雖然基本談妥,但也須得要和諸位通報,第一樁就是入閣閣臣推選制度,湯謬二人要入閣,加上六吉,日后閣臣為七,但是不是一直延續此制度,還需斟酌,或者五,或者六,有無定數,也還可以探討,另外籍地是否需要明確,或者約定俗成,

  一來就是最關鍵的問題,七個閣臣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太多了,五人應該是大家最能接受的,但當下情形特殊,大家也都能夠理解,可日后還有無必要保留七閣臣規制?

  還有這閣臣籍貫是否必須要有定例,或者只是大家有默契,特殊情況下有無變通可能?

  現在七閣臣都沒有一個江南、北地之外的士人,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如果改為五閣臣,江南、北地以及湖廣和其他地方的士人比例如何分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