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雙穿門:直通明末1639 > 第203章 朝會及都察院改革
  “首先關于朝會,臣認為動輒讓數百甚至上千人于大清早就來上早朝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以臣之見,朝會只需內閣,各部尚書侍郎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其他一些必要之大臣就可以了,時間也不用太早,辰巳之交(九點)即可。”

  李子明談及改革朝會的建議還是很容易就獲得了大臣們的認可:

  大明朝的早朝對于官員和皇帝都是折磨:

  對于大多數官員來說,他們于朝會之上根本沒資格發言,大明又沒有什么正式的表決機制,這些官員去參加朝會完全是浪費時間。

  對于皇帝來說,朝會之際面對數百號甚至上千號官員,聽他們七嘴八舌接收了一堆無用信息也很難作出什么有效決策,因此大幅縮小朝會人數對于皇帝和大臣雙方都是有好處的。

  見沒有人反對,李子明繼續說道,“當然,重臣們參加的朝會時常會,每月初一會舉行大朝會,大朝會是和以前的朝會一樣,人人都可參加的。”

  頓了頓,李子明說道,“這就是關于朝會的改革,諸位大臣,你們可有異議?沒有異議的話從新的朝會制度明日將正式施行。”

  朱慈烺有些緊張地看著群臣,要是沒有人有異議的話他這個皇帝不就成了擺設的嗎?

  “應該會有一兩個忠臣出來異議的吧?”朱慈烺這樣想著,然后他失望地看到一眾大臣們說道,

  “遼國公深謀遠慮,所言極確極明,我等并無異議。”

  李子明看向朱慈烺,朱慈烺只好無奈地表示,“遼國公言之有理,準奏。”

  朝會改革的通過之后,李子明接著提出了都察院改革制度:

  “都察院諸位御史言官,以后皆不得以內外官員在朝會上的建言而彈劾,也不能因為官員的奏章所言不當而問罪,都察院以后專管官員吏治即可。”

  李子明提出的都察院改革立刻讓一眾御史們嘩然,原左都御史李邦華在李自成進北京時自盡殉國,如今的左都御史是李士淳,李士淳聽到李子明要求御史言官不得再以官員的建言和奏章內容彈劾官員之時,便不滿地說道,

  “遼國公,依據太祖皇帝傳下來的制度,科道官員有糾舉彈劾、辯明冤枉、風聞言事之責,肅整朝會風紀也是科道官員的職責所在,遼國公之言,與廢除都察院有何區別?”

  李子明說道,“李先生你這話就不對了,朝會與奏章皆是獻言之舉,既然是獻言,在場諸人誰敢稱自己是圣人?李先生你認為你自己是圣人嗎?”

  李士淳當然不能說自己是圣人,他硬著頭皮說道,“遼國公這是何意?”

  李子明接著說道,“既然大家都不是圣人,那么就一定有說錯話的時候,也有考慮不周的時候,若是還向以前那樣風聞奏事的話,誰敢建言?”

  李士淳還想說什么的時候李子明打斷了他的話頭,說道,“李先生,實際上我覺得都察院管的太多了,不客氣的說,如今大明,官場,科場,軍營,府庫,刑獄,水利,城防,乃至外藩往來,你們都察院哪樣沒插一腳?我不客氣地問一句,你們都察院真的管得過來嗎?”

  李子明一番話說完一眾官員們都不自覺地點點頭,是的,御史言官們管的確實太多了,官員們對此深有體會。

  李士淳無話可說,李子明接著對皇帝說道,“所以臣認為,都察院應該只負責一項任務,那就是查糾官員不法貪污,整肅吏治。”

  大明的部門互相交織的職能太多,這也是皇權體制下皇帝為了制衡的設計,但這種做法于國家治理相當有害:

  多個部門職能相互交織導致權責不明,有好處一擁而上,沒好處互相推諉,更別提因此催生了大量空耗大明財政的無效崗位和隨之而來的貪污腐敗。

  所以李子明決定將大明的部門職能專業化,都察院就去做后世紀委和反貪局的工作,而錦衣衛作為情報部門就專心搞情報不再去搞官員:

  天可憐見到了明末威名赫赫的錦衣衛在情報工作方面居然能被我大清完爆,因此李子明準備把自己的情報部和錦衣衛結合,打造新地,專門的情報部門。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