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超能星武 > 第221章 土人不好惹
  “其一,云南太僻,位于大明中樞之外,漢人人口太少,整個承宣布政使加起來,和燕王北平一個府差不多。”

  “其二,耕地太少,良田不多,雖然我大明這幾年不斷的遷移百姓,調進屯兵,開發了上百萬畝良田,但產量有限,所以戰爭潛力不高,最多也就能動員和養五六萬兵馬左右。”

  “其三,缺少戰馬,需要有養馬場,我觀漢王極善用騎兵,應該知道騎兵的益處。”

  “如果我軍全是騎兵,就算一兩次的戰敗,也能全身而退,不會傷筋動骨。”

  “靖難中,燕軍多次吃敗仗,也能保全實力,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騎兵不夠,一旦戰敗,可能再無翻身的機會。”

  看的出來平安很用心,也很認真的幫朱高煦找問題。

  他本身就喜歡用騎兵,更加明白靖難之戰的痛苦。

  整個靖難期間,平安統領的騎兵最多一次也就兩三萬騎。

  南軍受限于騎兵太少,每次大敗,都要損失十幾萬余人。

  可南軍有整個大明帝國做后盾,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而朱高煦僅憑云南一地,是不可能有這么多補充,一旦步兵慘敗,可能就沒有翻身之日了。

  所以平安希望朱高煦這邊,騎兵要多多益善。

  盛庸聽完,馬上道:“漢王這邊,應該有一兩萬騎了。”

  朱高煦的三護衛過來時,人人皆有馬,加上運輸的馬匹等物,一萬多騎兵是有的。

  “不夠,最少得有五萬騎。”平安道:“漢王是要有五萬騎兵,十萬步營,必能席卷天下,打敗燕王。”

  盛庸點點頭,也估計最少要有這個數。

  兩人也算是極為大膽,這會朱棣那邊能動員全國兵馬,他兩人有信心,十五萬兵馬就能橫掃天下。

  當然,打仗也不是誰人多誰就厲害,朱棣也不可能集中一百萬大軍一起來打。

  只要打勝幾次,就能和朱棣一樣,把自己的兵馬越滾越多。

  朱高煦笑道:“這邊漢人是不多,但是本地土人可不少,土人不好惹,這些人如果用的好,都是是強援,甚至可以說,不在明軍之下。”

  歷史上終明一朝,沒有完全征服云南境內土司,永樂前洪武時代打麓川是以和談結束,永樂后,明朝又三征麓川無功,最后還是以盟約談和找了個臺階下。

  所以說,除了麓川山河險要,這邊的土司兵馬也很強悍。

  平安和盛庸沒參與洪武期打麓川,聞言有點不信,他們這幾天看到的當地土人黑黑瘦瘦,個子小小的,哪能打仗。

  朱高煦又道:“現在不是兩國交戰,要不了這么多兵馬,只要能打勝仗,兵馬就能越滾越多,朱棣不就是這樣起家的。”

  大伙都是明軍,幫誰打仗不是打?燕王起兵的套路朱高煦全程看在眼里,學都學會了。

  “只要有五萬精兵,我就敢起兵,然后必然越打越多,打到京師,老子也能有二十萬兵馬。”朱高煦自信的道。

  眾人一聽,好像也是這個道理。

  “休息兩天,我帶你們去另一個地方。”朱高煦最后神神秘秘的道。

  盛庸和平安也是一臉希望,和朱高煦呆的時間越長,越覺的朱高煦比燕王還厲害,他似乎早有謀劃,看起來也比燕王更有信心。

  永樂二年一月中旬。

  朱高煦、盛庸、平安來到新平縣。

  朱高煦在廣南府、新平縣、云州三地屯田種糧搞甘蔗,廣南府是洪錚負責。

  新平縣這里是指揮僉事楊平贊負責。

  楊平贊是韓王寨出生,在韓王寨時還負責寨子里的種田,所以對種田很有經驗。

  這邊也是好地方,都是朱高煦在咨詢了楊武之后精挑細選的。楊武是楊平贊的兒子,楊立山和楊平贊又是兄弟,所以楊武和楊河是堂兄弟,楊武娶了朱高煦部下大將盛堅的女兒,常年跟著楊立山在南邊做生意。

  朱高煦把部下聯姻這招,用的爐火純青,比朱棣還厲害,現在仔細算算,幾乎他部下所有大將們,都沾親帶故,所以一旦朱高煦倒霉,部下們一個都逃不掉。

  楊武十六歲跟楊立山到南方,走遍了云南,最后為朱高煦選了這三個地方。

  新平縣西邊是禮社江,東面是平甸河,南邊是元江,可謂山水寶地。

  但明軍沒有好好經營,主要是這里距離土司地盤極近,元江以南,現在皆是土司地盤,屬于羈縻地區,明朝廷也管不了這里。

  去年楊平贊帶了三千余戶佃戶到這里,隨行的同樣有一千戶漢王三護衛的精銳,然后和廣南府一樣,每百戶建一堡,沿河沿江開始屯田。

  平安和盛庸一到這邊,就發現這里地形很好,還有成片的牧場能看到。

  “這里能養馬?”平安震驚道。

  “哈哈哈,不然選這里干嘛。”朱高煦得意道:“不過這邊養馬有限,最多一兩千匹,咱們的目標是元江以南,那片的牧場才是大。”

  眾將不置可否,因為都知道對面是土司地盤。

  “來人。”朱高煦這時大手一揮,進來一個青年,看起來也就二十歲左右,正是楊平贊的兒子楊武。

  “拜見諸位將軍。”楊武一一拜見諸人。

  眾將面不改色,應該知道朱高煦有話要說。

  果然,朱高煦讓楊武先給大家科普下這邊的情況。

  楊武在靖難初就跟隨伯父楊立山往這邊跑,并且常年在這邊,已經對這里了如指掌。

  過了元江,就進入巔峰期麓川的地盤(現在已經不是了),明朝初和中期,數次對麓川用兵,損耗不計其數,也沒有得到有效的統治。

  盛庸和平安果然很有興趣的模樣,如果是何福,對這里用過兵,可能會了解一點,但他兩真是一無所知,所以很感興趣。

  楊武道:“麓川國起源于麓川路,當時隸屬于元朝金齒都元帥府。至大三年(1310年),麓川土司自立為王,更名“思翰法”,意為“至高無上的虎天王”,中國史書則稱其為思可法(或死可伐)。思可法稱王之后,與元軍多次交鋒,雙方對峙了四十多年,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雙方最終息兵,思可法接受元朝冊封,稱平緬宣慰司世襲宣慰使。”

  楊武的第一段話就讓兩人動容。

  麓川一地,當年就和元朝打了四十多年難分勝負,要知道麓川全盛時期的地盤,也就大概半個云南這么大。

  這么想想,漢王說這邊的土人不好惹,還真是的。

  明軍收復云南之時,思可法早已去世,此時的宣慰使是其次子思倫發(也有人認為思倫發乃思可法之侄)。思倫發懾于明軍的戰斗力,于洪武十七年八月遣使入朝,上故元所授宣慰司印。于是朱元璋下令改平緬宣慰使司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仍以思倫發為宣慰使。

  當時的情況,其實是大伙都是不服對方,但又忌憚對方。

  明軍知道麓川很強,但他們剛剛得到天下,得緩緩積累力量,了解麓川后,才決定動兵。

  麓川也知道明軍早晚會來攻,所以也拖延下時間。

  此時的麓川正處于巔盛之時,勢力范圍除了今隴川(云南省德宏州)、猛卯(今云南省瑞麗市勐卯三角地)、遮放(位于今云南省芒市西南部,與緬甸接壤)三地外,在怒江以西有干崖、盞達、南甸、騰沖、潞江、芒市、戶撒、臘撒,潞江以東瀾滄江以西有孟定、耿馬、孟璉、大候、灣甸、鎮康,瀾滄江以東有威遠、鎮沅、者樂,甚至木邦(轄境相當于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孟養(今緬甸西北克欽邦境內),總面積占據大半個云南。

  明朝廷當然不愿意讓麓川就這么獨立下去,老朱很快用起手段,先把遠干、威遠二府劃給楚雄,又把麓川境內的鎮康單獨建府,鎮康這位置,等于把麓川的地盤一分為二,分隔成南北兩片,這讓思倫法如何受的了。

  于是洪武十八年,思倫法憤而起兵十萬,拉開了明軍征伐麓川的序幕。

  當時明軍從胡廣調來五萬多兵馬,陜西和山西調來五萬多,加上云南本地來自四川和陜西的屯兵五六萬,又征調了心向明廷的五萬土司兵馬,共計二十余萬,與思倫法十萬土兵開始大戰。

  楊武這時道:“當時的通政使司經歷楊大用作為皇帝特使前往云南,在各地土司之間來回斡旋,為朝廷籌集了五萬人的土兵助陣,戰爭中,這些土兵作用也挺大的。”

  盛庸和平安聽到,俱是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據說最后思倫法得到明軍大舉征兵的消息時,也隨后動員了幾乎所有能戰的兵馬,達到三十萬之眾。

  楊武道:“麓川土司幾乎人人皆能成兵,所以動員潛力巨大。”

  “這是前任思漢法打下的基礎,當年在元朝時,思漢法一面向元王朝進貢,求得“麓川路軍民總管府總管”之職,為發展贏得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一面積極籌劃統一大業,利用“麓川路軍民總管府總管”的身份,以締結聯盟的“非武力征服”策略,兼并了附近各路,很快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