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三章:興修水利
  第一年推廣種棉失敗,主要責任,在于劉緯!他急于求成,輕率冒進,步子邁得太大,面也鋪開太廣,更是缺乏實際調查,想當然地以為,只要大力推行,便能水到渠成,這才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損失!

  相比西北,荊州事務,可能更加復雜,安撫民心,改造戰犯,劉緯都要親自過問,再加上他平時政務繁巨,分身乏術,因此幾乎沒有時間親往西北實地看看,否則就算劉緯沒有多少農業經驗,也不至于會犯下這么大的錯誤!

  如今,劉緯終于坐不住了,拋下一切事務,親往西北視察,來到田間地頭,走訪尋常百姓,這才發現了許多以前未曾注意到的問題!

  首先,西北地區的許多地方,土地沙化嚴重,鹽堿地也很多,雖然氣候條件,看似適合棉花種植,可土壤卻未必適合,在這種地方種植棉花,豈能成功!

  劉緯從小生長在北方黑土地上,穿越以后,也一直在號稱天府之國的蜀地,對這種沙化鹽堿土壤,沒有任何概念,如今親自走訪,來到實地,才終于有了直觀的認識,并為此前自己的淺薄無知而慚愧不已!

  其次,西北地區,干旱少雨,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之地!老天爺高興了,風調雨順,普降甘露,百姓們才能多收點糧食;可一旦老天爺不高興了,滴雨不下,百姓們便是苦不堪言!

  換言之,劉緯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其實西北地區,有不少地方,氣候和土壤條件都適合種植棉花,就是太過干旱,一旦趕上缺少雨水的年景,別說是棉花,就是番薯,恐怕也得絕收!

  除以上兩點外,劉緯還發現了沙塵、寒潮和病蟲害等問題,都是造成推廣種棉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事實上,這些問題,早先不是沒人發現,只是被報到劉緯案頭時,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

  也就是說,其實不怨天,不怪地,更不是官員不盡力,百姓不積極,主要責任就該劉緯來承擔,他若早點來到實地看看,充分調研,謹慎入微,又豈能失敗!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既然已經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買了個深刻的教訓,劉緯肯定不會再重蹈覆轍了!這些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的問題,他必須著手解決才行,否則談何繼續推廣種棉!

  從前的劉緯,主要活動于南方地區,無論益州還是荊州,都是水源充沛之所在,河流縱橫,江湖遍地,而且一年當中,降水量頗豐,幾乎從來沒有體會過,缺水是什么樣的滋味,甚至某些時候,還為水量太多,造成洪澇災害而煩憂不已!

  可西北地區,就完全是兩個概念了!這里干旱少雨,河流湖泊也十分稀少,單純靠天吃飯,恐怕十年有八年都會欠收,甚至干旱成災,造成百姓顆粒無收!

  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緯也是痛下決心,不惜投入巨資,準備在西北地區開渠挖井,修建若干灌溉水利工程,讓這里的百姓,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從而促進推廣種棉這項國策的順利實施!

  可這件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且不論資金和人力,缺口都很大,就說時間吧,如此浩大工程,以古代落后的技術,得多久才能修成?

  著名的“鄭國渠”,先后動用數十萬民夫,修了十年,才終于完工;京杭大運河,更是集幾代皇朝之力,才最終修成,前后歷經千年有余!

  誠然,現在的劉緯,手下擁有一支遠超這個時代的“基建狂魔”隊伍,筑路修壩,開鑿水渠,技術上是足夠過硬的,可像這樣遷延日久的大工程,其難度還是相當大!

  更重要的是,時間耽誤不起啊!劉緯修建水利,是為了迅速推廣種棉,若是工程耗時費日,五年十年無法完工,豈不是遲誤了劉緯富國強兵的大業?

  對此,劉緯心里當然十分清楚,他要挖掘的水渠,不是像鄭國渠和京杭大運河那樣宏偉的水利工程,其實就是一般的引水渠,他只是想把黃河之水,引向農田,也就是所謂的“引黃灌溉”!

  黃河,是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可是這個母親的脾氣有點暴躁,歷朝歷代,受黃泛之苦的百姓,數以億計!

  這主要是因為,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水裹挾了大量泥沙,長年累月,造成了中下游河床,越來越高,逐漸成為一條地上河,高懸于頭頂,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決堤泛濫,洪水滔天!

  有專家指出,黃河之所以會變黃,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類活動有關,那時候因為鐵器煉制,需要大量燃料,人們濫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致使黃土高原,變成了不毛之地,這才導致水土流失,黃河變黃!

  可實際上呢,專家有點過于夸大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了!憑古代那么點人,就能把黃土高坡上所有樹木砍光?因此,還有一派觀點認為,黃河變黃其實是自然環境的變化所致,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不大!

  不過,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黃河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變黃了,含有大量泥沙!那么,劉緯怎么會想到引黃河水灌溉?這水,能用嗎?

  當然能用,但需要適當沉淀之后,才能灌溉使用,否則泥沙會不斷堆積在農田當中,泱根毀苗,并造成地勢越來越高,引水也將越來越困難,絕非長久之計!另外,這種泥沙堆積,還容易造成土地鹽堿化,短期內看不出來,卻是貽害子孫后代!

  劉緯要做的,其實就是引黃河水出來,進入沉淀池內,將泥沙適當沉淀過濾,水清之后,再引向農田,用于灌溉!當然,這沉淀池,肯定不能只有一個,因為需要定期清理泥沙,還得換著輪番使用,至少也得弄他百十來個,才能夠用!

  這些清理出來的泥沙,其實也有用途,是很好的夯土建筑材料,篩出來后,還能拿來筑墻修路,廢物利用,亦有商業價值!如果這項水利工程,能夠修筑成功,黃河流經的隴西、西平、金城和武威等地,將有大量土地得到有效灌溉,推廣種植棉花,更是水到渠成!

  另外,我們剛才說了,西北地區,有不少沙化鹽堿土地,不適合種植棉花!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兩個辦法,改良和改種!

  有些鹽堿化十分嚴重的土地,干脆也就不指望能種棉花了,改種其他作物,番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而有些土地呢,鹽堿化不那么嚴重,便可以改良土壤,使其變為良田,這個改良的方法,就是“引黃泡堿”!

  所謂引黃泡堿,就是把黃河水(帶泥沙的)引向鹽堿地,完全浸泡一段時間,溶解掉鹽堿后,再把水排走,使鹽堿土地,變為良田!而那些排走的鹽堿水,其實也能廢物利用,可以熬制鹽硝,用于工業生產,比如火藥制造!

  這兩項工程,施工難度相對簡單,無非就是勘測好地形高低,引水排水,注意不要造成內澇就好!另外,有劉緯發明的翻車和人力氣壓泵,給排水技術,也更有保障,只要人力和財力可濟,一年半載之內,便可完工!

  人力方面,劉緯似乎不用發愁,他的那支基建狂魔隊伍,可以全部拉來西北,集中精力,修建水利,不足之數,也可以由發配到西北來的,那些荊州戰俘奴工們來湊,應該夠用!

  可財力方面,劉緯就有些發愁了,如今的他,都快破產了,去哪搞錢,興修如此水利工程呢?資金來源,似乎成了難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