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三十五章:追悔莫及
  典滿成功逃脫,并把劉緯援軍即將抵達夏口一事,稟報曹操,其實都是陸遜故意設下的詭計,他之所以沒殺典滿,就是要做一場戲,令曹操相信,劉緯大軍不遠,從而逼他撤軍!

  為了效果更加逼真,陸遜甚至假戲真做,放棄了一艘大型戰艦,任憑其被大火燒毀,也沒積極指揮滅火,為的就是讓多疑的曹操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吳軍是成功偷襲了黃坡糧草大營,致使曹軍遭受了沉重打擊,可是自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一萬三千人,竟傷亡了八千,只剩下五千人,連操船回夏口,都成了問題,更別提登岸給曹軍以最后一擊了!

  著名的官渡之戰,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曹操是偷襲了袁紹的屯糧重地烏巢,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糧草,而出奇制勝的!

  但是,這絕對不是全部,糧草被焚,只是會造成大軍暫時的混亂,卻并不能直接擊敗袁紹,實際上曹操還派出了多路兵馬,向袁軍發動了突襲,趁亂打敗了袁紹,他這才敗退回了鄴城!

  眼下的局面,其實與官渡之戰,十分類似!吳軍燒毀了曹軍糧草大營,也只是會造成曹軍混亂,若不能及時發動突襲,給他們致命一擊,效果絕沒有那么立竿見影!

  同時,陸遜擔心,損失了糧草的曹軍,非但不會撤退,反而狗急跳墻,集中兵力對目前相對空虛的夏口發動猛攻!若徐盛朱恒抵擋不住,江南門戶大開,曹軍深入東吳腹地,就連柴桑也保不住了!

  因此,他必須用計,讓曹操盡快知道劉緯率軍來援的消息,使他有所忌憚,不敢再渡江深入江南,只能撤軍!也只有這樣,東吳倒懸之急,才能最終化險為夷!

  同時,陸遜預料,曹軍應該是沿著江夏南陽一線撤退,他便派凌統率領四千軍,提前埋伏在了大洪山一帶,用上了所有僅剩的火油,布置好伏擊和圈套,就等曹軍來鉆,以便給他們最后的沉重打擊,大量殺傷曹軍,讓曹操數年之內,再也無力,南侵江東!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陸遜卻能在兵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與強大的曹軍周旋至今,奇計百出,甚至還留有最后的殺招,實屬不易了!

  這說明陸遜其人,才能兼備,確實堪當東吳大都督之職,也是這個亂世中,不可多得的年輕駿才!

  但是,陸遜千算萬算,唯一漏算的就是曹操雖然撤軍了,卻沒走江夏南陽一線,反而直奔蘄春郡去了!這可是大大出乎陸遜所料,消息傳來之時,他甚至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為什么呢?蘄春郡既然是在江北,又與淮南地區接壤,曹操走這條路線,雖然頗具創造性思維,確實有些出其不意,但也不至于就讓陸遜如此驚訝吧?他就一點也沒想到?

  陸遜其人,思維縝密,滴水不漏,事先肯定想到過這種可能性,但是他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念頭!因為曹軍如果走蘄春方向撤退,無異于是一場災難!

  蘄春、廬江,外加淮南一帶,水網縱橫,遍地稻田、沼澤和濕地,雖然也有路徑可通,卻十分難行!三步一河,五步一溝,需要架起多少橋梁,鋪設多少臨時道路,蹚過多少稻田沼澤爛泥地,十萬大軍,怎么可能走得通!

  因此,陸遜幾乎就沒想到曹操會揮師向東而去,徹底漏算了這一塊!

  其實,陸遜失策,并非粗心大意,而是他把曹操想象得過于聰明了,認為以曹操之雄才大略,絕不會犯這個傻,卻忽略了他是個北方人,哪知道南方地理質貌,會給他的大軍,造成如此阻礙的客觀事實呢!

  任何奇謀妙計,軍事策略,必須要看對象是誰,若是把對手想象得太過聰明,也是失算!

  在演義中,諸葛亮命關羽把守華容小道,卻讓他在小道上放火生煙,吸引曹軍往小路而來!關羽不解,認為有煙之處,必有伏兵,這不是變相告訴曹操小路有埋伏嗎?

  諸葛亮卻說,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只有在小路上放火,曹操才能上當!果不其然,關羽按照諸葛亮的布置,在小路放火,曹操還真就選擇走了小路!

  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神機妙算,其實就是因為他看透了曹操性格多疑的特點,反其道而行之!

  曹操看見小路有煙,認為這是敵人的詭計,故意誘使自己往大路前進,偏偏選擇了小路;可是,若換作曹軍一般將領,甚至莽夫勇漢,諸葛亮這一招,絕對會失策,他們肯定會走大路!

  陸遜的謀劃,失策其實就在這里,畢竟曹操的名聲,天下盡知,誰都清楚,這個老家伙十分狡詐,不好對付,陸遜便想當然地把曹操想象得太過聰明了,甚至無所不知!可是曹操恰恰忽視了蘄春郡方向地理質貌問題,愣是沖東邊而去了,陸遜設下的埋伏圈,都白費了!

  要命的是,隨后的幾天內,不斷有曹軍在蘄春郡肆意妄為,殘害百姓的噩耗傳來,更令陸遜聽了心驚肉跳,追悔莫及!百姓遭殃,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個失誤,那深深的負罪感,讓陸遜糾結萬分,愁容不展,茶飯不思,苦思應對之策,卻始終沒想到什么好辦法!

  可是,孫權的表現,就十分耐人尋味了,竟與陸遜截然相反!他好像一點也沒擔心蘄春郡的情況,只為曹軍撤退而欣喜萬分,下令犒賞三軍,整日狂飲,醉酒笙歌,急于開始慶祝這場偉大的“勝利”了!

  說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其實也并不算夸張!吳軍以劣勢兵力,與十余萬曹軍抗衡,殲敵四萬余,還成功逼退了曹操,這樣的勝利,在東吳歷史上,幾乎沒有過,孫權豈能不高興呢!

  尤其這場大戰,孫權還是親身經歷者,雖然是陸遜指揮的,但功勞肯定會記在他這個主公的頭上,可以想見能贏得多少口碑與好評,孫權從沒有過如此揚眉吐氣的時候,也是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與喜悅,有如此表現,并不意外!

  但是,這也不是全部!要說孫權一點也不關心蘄春郡,那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視百姓命如草芥,總還在意賦稅收入吧?蘄春郡被完全毀掉了,十年內都很難恢復元氣,勢必影響孫權的財政收入,他豈能不在意呢!

  可是,因為蘄春守將是孫紹,孫權的心情就變得復雜起來了!竊喜勝過了擔憂,他的心里竟產生了一個不可告人的念頭,那就是巴不得曹軍攻克蘄春,使孫紹亡命!

  這個當叔叔的,也太狠了,居然希望自己的侄子去死?究竟是為什么呢?理由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就是因為孫紹,是孫策的兒子!

  想當初,孫權能繼承孫策之位,統領江東,是因為孫紹當時年紀太小,正所謂主少國疑,對于亂世之中,危機四伏的江東來說,若由年幼的孫紹繼位,難免生亂,恐基業不保!

  因此,孫策臨終前,為了江東基業,深明大義,大公無私地把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畢竟他當時已經十七八歲了,幾近成年!可是這么做,卻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認知,改成了兄終弟及,多少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順!

  這其實是令孫權一直最為苦惱的一件事,也是他始終感到自卑,而處處逞強,想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思想根源!雖然后來的孫權逐漸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但這繼位不正的往事,卻始終如同陰霾,籠罩在孫權心頭,揮之不去!

  尤其是孫策的兒子孫紹,一天天長大成人,孫權這種潛在的憂慮,就更加強烈了,如芒刺在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