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八十七章:曹操稱王
  曹操在得知這場驚變的消息后,當即被氣得沖冠眥裂,暴跳如雷!

  曹操本想遷怒于劉緯,可后來得知魏延此舉,劉緯事前并不知情,況且兩家才剛剛達成五年的免戰協定,他就是想翻臉,也得考慮考慮后果和影響!

  因此,曹操僅向劉緯遞送了一份書面抗議,要求他嚴懲罪魁禍首魏延,給自己一個交代,便也只能就此罷休!

  不過,這場驚變的始作俑者雖是劉緯,但結果卻是劉備撿了大便宜!曹操本來就對劉備深惡痛絕,這回則更是恨之入骨!

  當時,曹操手里有十萬兵馬,真想直接揮師南下,攻打襄陽,教訓劉備,奪回天子!

  然而,盡管曹操怒發沖冠,近乎失去理智,卻還是沒有那么做!與劉緯的一場大戰下來,曹操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消耗卻也十分巨大!

  曹軍傷亡及失蹤者,近十萬之數,糧草器械的消耗和損失,更是數不勝計!荊州大戰后數年,曹操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本錢,折損近半,他還哪有實力,再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況且,當年曹操戰敗北逃,急于退走,最終連水軍也徹底放棄了,那些鄀縣水戰慘敗后,所剩余的戰船,最終也全部落入了劉備之手!因此,現在的曹操,在漢水之內,幾無寸板可渡,又如何南進荊襄!

  所以,盡管曹操對劉備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卻也只能作罷,但這口氣,他又咽不下,于是做出了一個驚天決定:進位稱王!

  于是,曹操在返回鄴城后,便于銅雀臺舉行了隆重的稱王大典,從此以后,他由魏公,成為魏王了!

  曹操這么做,可不僅僅是一時氣急而意氣用事,他心里十分清楚,如今漢天子劉協已經不在自己的掌控下,他損失了巨大的政治優勢,連丞相和大將軍的職銜都被剝奪,那么屬下臣將們,再跟著自己混,就有點名不正而言不順的味道!

  如今的朝廷,已遷至襄陽,曹操手下許多人原本擔任的就是朝廷官職,現在他也不得不以另外的一種方式,重新改封這些屬下,以安定人心!

  如果曹操只是個公爵,魏國也僅是個縣公國,那才有多少官職可以封給屬下呢,況且聽起來也沒有朝廷官職那么高大光鮮,人心多少會受到些影響,說不定有些人會以為曹操大勢已去,而三心二意!

  因此,曹操必須稱王,不是郡王,而是國王!同時,他將以魏王名義,改封臣僚,以使他們今后,能心安理得,繼續為自己效力!

  畢竟什么理想啊,志向啊,都是虛的,升官發財,才是許多人的初衷和動力!因此,曹操稱王,雖看似沖動,卻也是必要而為!

  這么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效力于曹操的這些人,今后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到底是漢臣還是魏臣,可一目了然,再有三心二意之人,曹操也絕不會寬縱!

  曹操進位魏王后,大封群臣諸將,他任命王朗為魏國司徒、華歆為司空、程昱為司馬、賈詡為太常、荀攸為太仆;

  軍職方面,他任命夏侯惇為魏國前將軍、夏侯淵為右將軍、曹仁為左將軍,張遼為后將軍、徐晃為安國將軍、張郃為破虜將軍、曹洪為討逆將軍……

  除此之外,其余諸臣將,也各得封官進爵,可謂雨露均沾,普天同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荀彧選擇背棄了曹操,護從天子劉協投靠了劉備,可曹操卻并未記恨他,感于荀彧多年效力之功,非但沒有為難留在鄴城的荀彧家眷,還把他的幾個兒子,舉為孝廉,為官任事!

  其中,荀彧的長子荀惲,被曹操任命為典農校尉,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荀惲,并親自主婚,辦了一場熱鬧而隆重的婚禮!

  當然,曹操這么做,也有收買人心之意!荀彧是叛逃了,可荀攸、荀諶等荀氏族人,依然是其政權的重要成員,潁川士族集團,更是曹操賴以依靠的政治力量,他也得罪不起!

  如果重懲了荀彧,并禍及家人,勢必大失人心!不僅荀氏族人可能會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整個潁川士族集團,恐怕也將人心浮動,三心二意,甚至有可能站到曹操的對立面上!

  因為曹操出手迅猛,及時應對,一時間,曹魏政權內部,人心思定,士氣大振,眾志成城,萬眾歸心!曹操非但沒有因天子出逃,而失去人心,反而鞏固了自己對于北方地區的統治與權威!

  不過,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曹操所統治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既是他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崇漢士人扎堆之所,曹操僭越自稱魏王的行為,自然招來許多反對之音,甚至有些人,又在暗中串通,密謀造反!

  對此,曹操早有防范,他學習劉緯,組建了一支名為宣信校尉的秘密部隊,實則是特務組織,眼線遍布天下,深入民間!那些陰謀造反之人,還沒等拉攏起來隊伍,曹操便已經收到消息,派兵鎮壓抓捕,因此幾場暗流涌動的叛亂,都被他扼殺在了萌芽狀態中!

  當然,曹操稱王最直接的一個后果,就是導致東漢王朝徹底名存實亡了!在此之前,至少朝廷的框架還在,天子的旨意也還有一定的效力,國家表面上還是統一的狀態,可現在呢?

  天子已經離開中原,去往襄陽,朝廷成了偏安一隅之地的朝廷,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力,反而是魏國政權取而代之,天下大勢,也因此發生了巨變,大一統王朝的局面,徹底終止,開啟了地方分裂的格局和態勢!

  如今之天下,北方為曹操所建立的魏國所控制,西南為劉緯的漢國所占據,荊州是劉備控制的漢朝廷,只剩東吳孫權,不尷不尬,何去何從,很難定論!

  按理說,孫氏一族,生為漢臣,久食漢祿,即便早有獨立建國之野心,此刻也該選擇投靠襄陽朝廷,尊奉天子才是!可是,孫權卻沒有這么做!

  當天下發生如此重大格局劇變的消息傳到東吳時,孫權也是召集群臣,商議許久,最后拍板決策:放棄與劉備和劉緯的同盟,向曹魏稱臣!

  不會吧,孫權干嘛要如此選擇呢?與二劉結盟,至少互相還是平等關系,與曹操友好,卻要卑躬屈膝地稱臣納貢裝孫子,他這又是圖什么!

  況且,天下之大,還是曹操實力一枝獨秀,其他任何一家都不是對手,必須聯合起來,一同對抗曹操,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難道孫權和東吳臣將們,不懂這個道理嗎?

  對此,孫權當然明白,可是如今的天下形勢,已經不容他再有遲疑,抉擇迫在眉睫!

  劉緯與曹操在關中戰后,達成了五年停戰協議的消息,不脛而走,孫權得知后,清醒地認識到,是劉緯首先背棄了盟友,他不再與曹操交戰,那么對東吳來說還有什么助力可言?

  劉備掌控了天子和朝廷,如果再繼續與之盟好,在今后的交往中,他肯定會利用天子這張王牌,處處占盡優勢和好處,而孫權卻在政治上完全落了下風!

  一個是已經沒價值的盟友,一個是有可能在今后,令自己飽受欺辱的盟友,這樣的聯盟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不如索性放棄,與曹操盟好!

  孫權愿意向曹魏稱臣,曹操自然十分歡迎,因為如此,天下大勢,便成了二對二,而非三打一,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曹操多線御敵的壓力,能騰出手來,解決西涼問題了!

  因此,當孫權遞送了橄欖枝,曹操便馬上欣然接受,并下旨加封孫權為輔國大將軍,賜吳公之爵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