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四十章:護城溝壑
  孫禮所部一萬人,不顧一切地發起了攻城,蜀軍卻沒有以弓弩射擊,而是放他們沖到了城下!可當曹軍一股腦地涌入護城溝內時,還沒等架設云梯,早已等候許久的蜀軍士卒,立時射下火箭,引燃了溝內的火油!

  這道護城溝,事先經過特殊處理,浮土之下,鋪了防滲漏的油布,因此事先灌入的火油除了少量揮發外,其實都在溝內!尤其是那揮發出來的油氣,更是點火即燃,一萬曹軍將士,就這樣陷入了一片火海!

  潼關城下的這道護城溝,足有兩丈深,人跳進去以后,再想爬出來可就難了!眼下,溝內燃起大火,幾乎所有曹軍士卒身陷火海,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再加上人員密集,這場沖天大火,使曹軍付出了近八千余人傷亡的巨大代價!

  除了少量還沒來得及跳進溝內的曹軍士卒,以及踏著別人的肩頭,拼力爬出溝外的幸存者外,幾乎所有攻城的曹軍士卒,全部葬身火海!

  一時間,慘叫哀嚎匯成一片,伴隨著沖天烈焰和發膚肢體燒焦的異味,潼關城下,頓時變成了人間的煉獄!

  與此同時,城頭的蜀軍弩手,也沒放過那些幸存的曹兵,采用點射狙擊的方式,又撂倒了近千人!

  這也便意味著,孫禮所部兩萬精銳步軍,在開戰的首日,便幾乎全軍覆沒!更要命的是,蜀軍毫發無傷,竟以零傷亡的代價,殲滅了曹軍近兩萬有生力量!

  這……是不是有些太夸張了呢?蜀軍難道就這么無敵,怎么總是會以零傷亡代價,取得大勝?是不是有點太扯淡了?

  看似確實不太可能,可只要細細想來,卻完全可能發生!蜀軍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勝,有幾個關鍵因素:山崩、火油和那深深的護城溝!

  山崩是由火藥爆炸所引發的,而一下子便在城下殲滅曹軍八千余人,也是火油的強大威力所致!火藥和火油這兩件東西,本來是不該出現在漢末三國時代的,卻因為劉緯穿越,所造成的蝴蝶效應,改變了歷史!

  因此,有了這兩種超越時代的利器,戰爭已經不再單單是一刀一槍,血肉搏殺,而是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殺傷方式,先進的武備如果能加以靈活機智地運用,完全可能實現零傷亡卻大量殲敵的效果!

  不過,張嶷所部,能在潼關城下大量殲敵,使來犯曹兵幾乎全軍覆沒,還有個關鍵的要素,那就是兩丈深的護城溝!其實,若不是曹軍為了攻城,而大量密集地涌入溝內,只是在平地上挨了火燒,也不至于會造成這么慘烈的后果!

  那么,這護城溝……究竟是什么東西呢?與護城河又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我們以前,幾乎從來沒有提到過呢?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也該針對這個問題,詳細解釋一番了!

  其實所謂護城溝,就是護城河的前身,而護城河,是古代城池的重要防御工事之一!“城池”、“城高池深”、“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些詞匯中,所謂的“池”,其實就是指護城河!

  即便是現代,許多歷史名城仍然保存有古代護城河的遺跡,且十分常見!這就讓我們感覺,只要是古代城池,就應該都有護城河,而且十分普及才對,為什么在之前的戰爭情節中,我們少有提及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歷史的概念,那便是何為“古代”,按照廣義歷史觀劃分,1840年以前的歷史,都可以稱為古代,可是您沒發現么?這個“古代”,涵蓋的時間太久了!

  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金遼、元、明、清,縱橫四千年,“古代”二字,豈能全部概括?

  有的人,動不動張口閉口說:古代,應該什么什么樣,城市是什么樣,民俗是什么樣;什么人們應該說方言,不該說文言文;什么二十弱冠,才能取表字等等,如此云云,聒噪不止,顯得他可明白了!

  可實際上這些人所說的,幾乎都是離現在最近的,明清時代的特點罷了!卻幼稚地以為整個神州四千年歷史,全都是一個模樣,那可能嗎?

  中華四千年歷史,延綿至今,無論語言、風俗、軍事、技術、建筑、工具、文化都是在不斷融合和發展演變的,你拿明清的時代特征,套用秦漢時代,首先概念便是錯的!古代?呵呵……

  明確了這個歷史概念,我們再來談談護城河的發展歷史,您會發現,在三國時代,幾乎就沒有這種東西的存在!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城市,其實主要是居住的功能,并兼具一定的防御功能,以城墻圍攏起來,避免遭受賊匪和野獸的襲擊,城內居民們,也更有安全感。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許多城市變為戰略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那么城市就不能單單只有居住和一般的防御功能了,從而演化出了軍事要塞的功能!

  為了防御,城墻被修得更高,也更厚實了,可是這樣似乎還是不夠,于是又增加了垛墻、甕城、敵樓、角樓、馬頭等多種防御設施,逐漸增強了防御能力!

  除以上種種外,護城溝也在這時誕生了!這是一道挖掘在外城之下,又深又寬的溝壑,有了它的存在,便等于增加了城墻的高度,敵軍若想攻城,便加大了攀爬上城的難度!

  然而,在先秦時期,乃至于秦漢時代,雖然有不少城市和軍事要塞,已經開始使用這種護城溝,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溝內積水問題!

  嗯?這怎么會是問題呢?積水,自然形成一道護城河,豈不是更使敵人難以靠近城池了嗎?這不是好事么?其實不然!

  中國古代城墻,完全以磚石壘砌,是從宋代開始的!曾有多少人,不明其理,站在八達嶺長城上,卻張口閉口地說,腳下的長城是秦始皇修的,真是讓人無語至極!

  在宋代以前,北方主要是夯土建城,南方采用石塊壘砌,且建筑水平相對落后,質量也沒那么過硬!這也是為什么在宋代以前,攻城沖車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所在,因為那時的城墻不夠結實,是有機會被撞開的!

  了解了這個概念,您應該明白為什么在宋代以前,護城河并不多見的原因所在了吧!不管是夯土還是石塊的城墻基礎,若被水長期浸泡侵蝕,或因水土流失,會變得更加不結實,甚至發生垮塌事故!

  因此,即便有護城溝的城池,也需要防止其中積水,如果有積水,必須以人力及時排走才行,這無疑加大了城墻維護成本,因此像那些戰略意義并不十分重要的城市,壓根連護城溝都沒有挖!

  眾多演義小說和影視劇,對人們的歷史認識,確實誤導不淺,看過以后,許多人還以為在三國時代,就算一個普通的小縣城,都有護城河,進城出城,還得放下吊橋來的場景,更是十分多見!殊不知,那其實都是套用了明清時代城池特點,而意淫出來的場景罷了!

  不過,像潼關這樣的軍事要塞,護城溝肯定是少不了的!也正是因為這道深度和寬度都有兩丈余的溝壑,為蜀軍火攻曹兵,一舉殲滅其近萬有生力量,而創造了客觀條件!

  由一開始的山崩,到現在的火攻,蜀軍未損一兵一卒,便使孫禮所部兩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沒!出征之前,口出豪言壯語,立下軍令狀的孫禮,目睹于此,還有什么臉面茍活于世?

  “天亡我也!”孫禮仰天長嘯,再一次拔出佩劍,于陣前自刎而亡!這顆在本來的歷史上,為曹魏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甚至位列臺閣的明日之星,最終隕落于潼關之下!

  --

  作者有話說:

  感謝老友:不會游泳的誼,再度打算的靈感膠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