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一章:新野之謀
  劉表病亡,襄陽劇變的消息,傳到新野,為劉備所知之時,已是建安十二年秋!按理說,新野距離襄陽并不遠,發生這么大的事,怎么隔了兩個月才傳到新野呢?

  因為無論蔡瑁還是蒯越,都刻意地封鎖了消息,故意瞞著劉備!他們這些親曹派,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劉備,這家伙有皇叔之尊,名望甚高,輕易動不得不說,更怕他會參與到劉表死后的荊州政局中來!

  蔡瑁和蒯越都知道,劉備堅定支持長公子劉琦的政治立場,更清楚他胸懷天下的野心,自然不肯把消息通知劉備,想來一招瞞天過海,等荊州局面穩定了,再說。因此,劉備在一開始,根本沒有得到消息,更沒有受邀請去往襄陽,參與大事!

  可是,劉備他是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不是!就算古代消息傳遞不便,相對閉塞,就算襄陽故意掩蓋和封鎖消息,新野距離這么近,也不可能一點風聲聞不到,尤其是后來張允率領漢津水師北上襄陽這一軍事動作,動靜太大,新野方面不可能不有所覺察。

  根據種種跡象和零星的蛛絲馬跡,諸葛亮很快判斷出,荊州一定出了大事,很有可能是劉表亡故了!劉備聞聽,驚訝和悲痛不已,準備立刻啟程,去往襄陽奔喪,卻被諸葛亮攔住了!

  劉備之所以急于想去襄陽奔喪,表面上是本著同宗之誼,去見劉表最后一面,但暗地里是懷著不可告人之目的!荊州這塊肥肉,他劉備難道就一點不動心?更何況,當初諸葛亮來投奔劉備之時,二人深談過未來的戰略,得出的一致結論是:荊州必得!但畢竟荊州是劉表地盤,人家待他不薄,危難中收留和拯救了劉備,他不忍心強奪其基業,不過卻有擁立劉琦為荊州之主,自己輔之的打算和想法。

  按理說,劉表亡故,正是個奪取荊州大權的好時機,為什么諸葛亮還要攔著劉備呢?因為在諸葛亮眼中,這根本就不是個機會,而是死亡陷阱!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利弊,闡明了一個觀點:現在去襄陽,無異于自投羅網!別說劉表已經死了,襄陽易主,就算劉表還沒死,這一趟也絕不能去!荊襄大族,一向視劉備為公敵,劉表咽氣后,就沒有人可以保護劉備安全了,去襄陽等于羊入虎口!況且,劉琦暗弱,支持者的實力也一般,他能成功繼承州牧之位的幾率,微乎其微,即便劉備堅定支持他,最終也難逃失敗厄運!

  諸葛亮同時還預言,劉表亡故,荊州易主,曹操必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完成一統南北之所謂大業,其必將出兵,來攻荊州,屆時新野將成為危險的前線,以劉備目前的實力,根本守不住!劉備這派勢力,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避其鋒芒,早晚轉移走才行!

  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沒有去襄陽奔喪,而是加緊備戰,積蓄糧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沒多久,一封來自于襄陽的敕令,便證明了諸葛亮所預言的一切!

  這封敕令,是以代理州牧韓嵩的口吻起草的,蓋有荊州府大印,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劉表亡故,荊州諸人已決心向朝廷投誠,接受朝廷的統轄和管理,荊州府命令劉備等人,統計兵馬錢糧造冊登記,上報州府,并做好迎接朝廷大軍的準備,屆時放下武器,接受朝廷詔安!

  這封敕令,是蒯越所為,無異于是一封勸降信,威脅劉備乖乖放下武器投降,不要做無謂的抵抗!所謂朝廷,其實指的就是曹操,在新野以北虎視眈眈,實力強悍,再加上漢水以南,襄陽府軍和張允水軍共計三萬余,對劉備所駐新野之地,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局勢非常明朗,對于劉備來說,豈有不降之理?

  與這封敕令一同到來的,還有一份軍報,說是曹操派夏侯惇和李典,引宛城三萬大軍,已經向新野方向開來!如今的態勢,非常危急,劉備必須當機立斷!

  這么多不利的消息傳來,劉備也是五內如焚,當即召集諸臣將于新野府衙公廳,商討對策。

  “諸公以為,時下當以何對?”劉備表情嚴肅,介紹了一下目前的緊急態勢后,開口詢問在場諸人道。

  “主公何須多慮!獨眼賊犯境,定教其有來無歸!某愿出戰,殺之片甲不留矣!”還是老樣子,脾氣暴躁的張飛一聽就急了,第一個跳出來,拍著胸脯,大大咧咧地主動請戰!他口中的獨眼賊,說的就是夏侯惇,他在早年征戰中,曾被流矢射中左眼,只剩一只眼睛。

  “賢弟精勇可嘉,然彼軍勢大,不可魯莽也!”劉備一向對自己這個脾氣暴躁的屬下感到無奈,此時也是先對張飛的勇猛表示贊賞之后,還是否定了張飛請戰之意。

  “翼德……夏侯惇讓不可小視,乃曹氏戰將之首,今統三萬大軍而來,爾不可輕敵也!”隨即,關羽也面向張飛,勸了他一句!

  “呃……”張飛聽劉備和關羽都這么說,也意識到自己剛才是有些魯莽了,雖然有點不服氣,還是坐回了原位。

  劉備、關羽和張飛這哥仨桃園三結義,并一生追隨相伴,不離不棄的故事,為大家所熟悉,并傳為千古君臣知遇之美談,流傳甚廣,深入人心!但在正史當中,并沒有此三人結義為異姓兄弟的記載,而且在漢代,也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所謂結義為異姓兄弟這種事情,一般認為是宋明時期比較流行的社會風氣,在此之前,少有記載。因為《三國演義》是明朝人寫的,作者融合了不少當時人的習慣,所以才有了所謂桃園三結義這樣的故事情節。

  據《三國志》記載,此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其它的并沒有太多描寫。所謂寢則同床,其實并不是指三個人睡在一起,要真是那樣,就細思極恐了!

  漢代人睡覺是在榻上,床,實際上是指“胡床”;寢,應該指的是臨時休憩,而不是睡覺。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關張三人,在臨時休憩之時,能同用一張胡床,表示他們三個人關系親密,雖為君臣,卻形同兄弟一般,不講究上下尊卑。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就是說:劉備每每出席重大場合時,關羽和張飛都在他身后侍立,一站就站一天!表現了此二人對劉備的忠心,卻也看出他們之間的關系,還是有主有從,并非平起平坐。

  因此,劉備出于客氣和籠絡人心的意圖,可以稱呼關羽和張飛為賢弟,他們倆卻不能無視尊卑直接稱呼劉備為兄長,理應稱呼主公,才更符合歷史實際!不過,這個鐵三角關系親密而穩固,的確是事實,所以張飛還是能聽得進劉備和關羽勸說的。

  “云長以為,當何如哉?”張飛不鬧了,劉備連忙轉而又詢問起關羽的意見來。

  “主公,曹軍勢大,某以為當避其鋒芒,轉軍南下為上!”關羽拱手一禮,如此建議道。

  據傳說,關羽此人,是一員儒將,能文能武,也很有韜略,因此,雖然他勇武不落張飛下風,卻是個出色的帥才,他此番建議,確實也是經過深思熟慮,而不是像張飛那樣,只有一腔熱血,蠻干魯莽不計后果!

  “嗯……云長此言有理……”劉備聽了關羽的分析,捋著胡須,點了點頭,因為關羽此言,與諸葛亮之前所議,不謀而合,看似應該合情合理。可是劉備的心里,卻有些不甘!

  --

  作者有話說:

  加更加更!中秋加更!請大家不要意外這里開始講劉備這邊的事,畢竟這是鏖戰赤壁這一卷的第一章,得有個新的開始,也算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后面劉緯在長沙的事,會接上情節,敬請期待!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