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三國之經天緯地 > 第四十七章:建安七年
  轉眼間,時間到了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這一年可是發生了不少的大事!

  建安七年五月,在官渡大戰中慘敗的袁紹,郁郁成疾,終于憂悶而死,撒手人寰!而且,他臨終前還干了一件蠢事,廢長立幼,讓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袁尚,繼承了自己的衣缽,卻廢棄了長子袁譚!

  據史料所載,袁紹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幼子袁尚長得比較帥氣,與自己連相!很難想象,袁紹一個四世三公,雄霸一方的梟雄,竟然會為如此荒謬的理由,做出這樣錯誤的決定!

  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取亂之道!為人父母,偏愛幼子是常態,把長子的地位廢棄,扶立幼子繼承大位的,其實不算罕見!但這樣做,出事的幾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幼子繼位,長子不服,兄弟之間必是禍起蕭墻,為爭奪權力而手足相殘!

  這不,袁紹死后,曹操立刻發兵河北,攻打袁譚所駐守的黎陽,袁譚力不能支,向鄴城的袁尚求援。袁尚怕自己借給兄長的兵力,會被其扣著不還,便親自領兵前往救援!他不過是個紈绔子弟,哪有什么帶兵征戰的能力,此兄弟二人離心離德,最終敗在了曹操的手下,逃亡鄴城。

  曹操攻占黎陽后,追至鄴城,卻轉而退兵了,只割走了鄴城外農田里的麥子!老謀深算的曹操,料定袁氏兄弟因為廢長立幼之事,必生嫌隙,如果自己攻得急了,反而讓他們抱成一團,聯合抵抗自己!不如暫不進軍河北,讓袁氏兄弟的矛盾醞釀和爆發,最終反目成仇,互相攻伐,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

  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曹操所料,當然,那都是發生在建安九年,這里暫且不提。

  在另外一方,建安七年,江東孫權也是剛剛坐穩了自己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人稱小霸王(指霸王項羽,不是學習機)的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雄霸江東,卻被許貢的門客所刺,身負重傷,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英年早逝了。

  臨終前,孫策扶立弟弟孫權,繼承了自己的位置,并定下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訓,其原因無外乎是因為當時的孫權太年輕了,才十八歲不到!

  主幼國疑,歷來如此。所以,自從孫權繼承哥哥的遺志統領江東以來,一直是內亂不斷!直到建安七年,他才稍稍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但依然還是疲于應付各種內亂和反叛,麻煩不斷!

  與曹操和孫權相比,劉備這一年就消停得多了,他蝸居在新野,大腿已經開始長出了贅肉來(這是個典故)!

  益州之地,因為蜀道之難,歷來與外界少有往來,被稱為天府之國,相對平靜和安穩一些,倒是沒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然而,表面的平靜之下,卻暗流洶涌,益州內部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和升級,各派勢力蠢蠢欲動!

  如今的益州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政治利益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南中集團和江陽集團!

  其中東州集團,也可稱為劉循集團或龐羲集團,主要由外來的東州士人構成,其領袖就是巴西郡太守龐羲。當然,龐羲是公子劉循的岳父,他自然是力挺劉循的,因此,這個集團的領袖,你也可以說是公子劉循。

  這個政治集團的主要成員,包括龐羲、吳懿、楊懷、高沛、吳班、孟達等人,他們都是東州士人,在蜀中也是掌握一定軍權的方面大將!也就是說,東州集團也可視為是一個軍事集團,其主要資本就是手里所掌握的那些東州兵!

  益州集團,就是由益州本地士人官僚所組成,他們所代表的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實際利益,原本的領袖應該是趙韙,但他反叛敗亡后,張松逐漸成了這個利益集團的話事人!

  益州本地有張、王、黃、任、趙等主要的世家大族,都是在川蜀地區經營了上百年的士族大姓,而益州集團的官僚們,也大多出自這些本地大姓,他們代表的自然也是這些本地豪強的利益!

  這個集團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張松、黃權、王累、任秀等人,這些人大多是成都府的主要官僚,也有掌握著一郡權力的太守,更有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在蜀中各地為官,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個掌握政權的文官集團!

  南中集團,其實原本不算益州內部的勢力,因為他們相對獨立,不服管束,宛如一個個小王國,但畢竟南中也屬于益州,互相之間少不了打交道,因此,也算一股政治勢力吧!

  南中除了是蠻人的聚居地外,也有幾家漢姓世家大族,分別為爨(讀音:cuan四聲)、孟、李、高、朱、毛、雍、呂等,在三國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李恢、朱褒、雍楷、高定、呂凱、毛炅等人,皆是出于這些大姓士族,就連孟獲,其實也有爭議,有人認為,他其實是漢人,不是蠻人,也是出于南中孟姓士族之人!

  為何說他們是漢姓世家大族,而卻不說漢人世家大族呢?因為這些漢姓大族,在南中地區日久,與蠻人逐漸有所融合,聯姻連親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有不少蠻族漢化,改了漢姓,也基本上都是這幾個姓氏,已經融為一體,同一個姓氏,也分不清楚誰是漢人,誰是蠻族了!

  像雍楷、高定、朱褒、呂凱等人,就與孟獲一樣有爭論,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們雖然是漢姓,但卻是漢化的蠻族,不是漢人!因此,南中集團,其實是比較另類的一個政治集團,只能總結為盤踞在南中地區,實際掌握大權的漢姓士族利益集團,當然他們所代表的,也是南中本地人,包括蠻族人的利益!

  當然除了以上這三個集團外,益州官場還有一類特殊人群,就是以張任、嚴顏和董和為代表的,忠于劉璋,不謀私利之臣!但他們這類人非常稀少,也不拉邦結黨,不算一股政治勢力。

  最后一個政治集團,就是江陽集團了!這個集團,在原本的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是我們的主人公劉緯穿越到這個時代,才逐漸形成起來的一個集團!其領袖,當然是公子劉緯,主要構成人員,自然就是他屬下的張嶷、張翼、陳式、法正、甘寧、王甫等人,也包括費伯仁這樣的世家大族代表人物。

  劉緯的這個江陽集團,與其他政治集團相較而言,就有些另類和特殊了,人員成分復雜,所代表利益也大不相同!

  比如王甫,他本是益州士族王姓大族出身,現在卻投靠了劉緯!還有張翼,他也是益州本地人,張姓大族出身,卻完全不算益州集團的成員,而是劉緯手下的忠臣良將!法正,本是外來的東州士人,按理說他應該屬于東州集團,但蒙劉緯拔擢,方有今天,他自然也不算東州集團成員,而是劉緯的得力謀士!

  其他三個集團,所代表的利益,都是世家大族!也就是說,他們爭權奪利,最終的目標還是為自己和自己身后的世家大族謀取利益!而劉緯的江陽集團卻很獨特,他們代表的是江陽普通民眾的利益!

  試想一下,在漢末三國時代的益州,這樣的一個政治集團橫空出世,顯得十分另類與格格不入,其他幾股政治勢力,豈能容忍它的存在?一場明爭暗斗,再所難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