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從黑科技到超級工程 > 乙字卷 第二百零一節 縱論,交易
  穩了穩心神,馮紫英當然知道開海是一個在大周朝廷內部極其敏感的話題。

  不是沒有人提過開海,但是開海的利弊一直在朝廷內部爭論不休。

  同樣即便是支持開海的群體中,也一樣觀點不一。

  更多的還是傾向于支持選擇一到兩個港口進行有限的開海,所有對外海貿都只能局限于這一兩個港口中,其他地方仍然急需要嚴密實施海禁,防止海盜、倭患和西洋夷人的滲透和襲擾。

  他在會試和殿試的兩篇策論中都提到了對倭患和開海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會試那篇策論中也用了較多篇幅闡述開海對財政的積極意義。

  馮紫英估計這兩篇文章應該是在朝廷內部被一些人關注到了。

  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實地調研,馮紫英也難以判斷開海究竟能給財政帶來多少直接稅賦收益,而這恰恰是永隆帝最看重的。

  至于說給地方上民眾帶來多少直接間接的收益,馮紫英估計這現在還不是永隆帝和內閣閣老們所關心的。

  閩浙沿海和海貿相關的士紳商,或許已經有意無意的和一些觀點一致的官員有了共識或者默契,但是朝廷內部官員對海禁祖制的這種觀點仍然十分濃厚,主流觀點仍然是堅決海禁,杜絕倭患和海寇,這讓朝廷中根本沒有多少人愿意談到開海。

  特別是近期西洋夷人在廣東的出現,尤其是耶穌會教士的出現更是引起不小的震動,使得朝廷內的一些人更加堅持海禁。

  “子遜兄,看來你對開海和倭患也很關注啊。”馮紫英輕笑。

  “紫英,不能不關注啊,愚兄是福建人啊,沒有哪個福建士人會不關注這一點。”許獬在“福建士人”四個字上加重了語氣。

  馮紫英心中微動,“這么說來,子遜兄也贊同開海,那對倭患怎么看?”

  “開海關系重大,愚兄現在也很矛盾,難以抉擇,但是總還是覺得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是不是就能杜絕海寇和倭患?可是從前明到大周,這百十年來,朝廷一直堅持海禁,就差點兒我們閩浙沿海老百姓內遷了,可是這個代價是不是太大了?既然做不到,而海禁的結果仍然不盡人意,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方略?”

  許獬目光灼灼,語氣也略微提高了幾度,“可是朝廷這么多年的海禁,對開海的反對聲音很大,都認為開海會帶來的危險和威脅,特別是現在西夷的出現,紫英應該知道吧?廣東那邊越來越多,甚至在南直隸和閩浙也都出現了,朝廷竟然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馮紫英已經基本上能夠確定,這許獬應該是代表著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甚至是某一個群體來說話了。

  嗯,福建士子,這個群體在朝廷內部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利益卻比較一致,就是不知道他們意欲何為。

  許獬只是一個尚未出仕的士子,隨便怎么說,那都影響不大,至少不會對其授官有多大影響,即便是有,也會有人幫他出面消除。

  自己也一樣,但為何要找到自己頭上來,這是交易么?

  “子遜兄,以小弟的理解,如果要探討開海之略,首先需要搞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利弊。”馮紫英略作思索,便回答道。

  “利弊?”許獬咀嚼了一下這個詞,安靜下來,“紫英這是一字千金,說出了真諦啊。”

  “呵呵,子遜兄過譽了,其實天下之事就是這么個道理,無論何事都有利弊,關鍵在于利弊得失的大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興建水利是好事么?開辦學校是好事么?肯定大家都知道這是好事啊,可花的銀子呢?也許興建水利的銀子更需要放在軍餉上防御外寇,或許開辦學校的銀子就該用來修建一座橋,以方便民眾生活,利弊何以衡量?”

  馮紫英隨口舉了一個例子,然后繼續向下說:“開海的利在哪里,弊有什么,對朝廷是一說,對當地百姓是一說,很多人覺得這可能不一致,有沖突矛盾,那么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點一滴來搞清楚,這才能判斷出優劣好壞。”

  “我朝的海禁是延續前明,前明海禁初始之由是緣于朱氏一族起家之時閩浙海寇猖獗,而且一直反對朱氏,所以在朱氏建國之后便刻意打壓,進而形成了海禁政策,我朝前期也有開海呼聲,但是隨著倭地內亂,大批流亡倭人流竄于海上,生計無著,就開始從走私到搶掠發展,……”

  “……,而由于我朝海禁政策,也使得沿海部分海商利益受損,進而一些海商便于倭人勾連,成為走私的陸上窩點,反過來這種走私和海寇就直接破壞和影響到了朝廷和百姓利益,自然更要嚴加打擊,而這種循環自然也就愈演愈烈,直至今日,……”

  “……,也幸虧是壬辰倭亂對倭地浪人產生了沖擊,加上現在德川一族在倭地尚處于穩固統治階段,所以海疆還算相對平穩,一旦德川一族意欲通過對外戰爭來鞏固自己統治,或者受制于內部壓力希冀從外部獲取利益,那么我朝海疆還會遭遇嚴峻挑戰,……”

  許獬也不得不承認馮紫英對海疆形勢了解得相當透徹,只是他也有些搞不明白馮紫英怎么會對倭地內部局勢如此了解,怕是兵部職方司也未必能了解得這樣細致入微吧?

  聽說馮家在山東那邊頗有營生,難道馮家在山東也有海上營生?如果是那樣,那就好解釋了,而且也更有利。

  許獬心思越發靈動。

  “那紫英覺得當下海禁利弊得失如何呢?”

  “以小弟拙見,海禁的弊是遠遠大于利的。”馮紫英很坦率,這是自己在會試殿試的文章中也表露出來的態度,沒什么好遮掩的,這也是許獬背后的人找到自己的緣故吧。

  “哦,愿聞其詳。”許獬耐心地道。

  “先說弊吧,大部分反對的都覺得如果開海,會加劇海商走私,但這是建立在開海只設立一兩個港口前提下,大周開國初期不是就提議在月港和寧波設立市舶司么?可是我大周從遼東到安南,偌大海疆,涉及到七八個直省,民眾何止千萬,難道廣東和遼東的海貿也必須要到月港和寧波,那又有何意義?人家肯定要去走私,但如果能合理安排市舶司所在,那么這一點起碼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還有就是擔心開海會壯大倭寇勢力,加劇倭寇襲擾,但實際上除非把沿海民眾全部內遷,否則你是斷不了與海上倭寇聯系的,這個擔心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子遜兄應該清楚這一點,現在海禁狀態下,那些倭寇難道就從我們大陸上獲得補給還少了了么?”

  許獬微微點頭,閩浙沿海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民眾商賈參差不齊,要想斷絕這些倭寇與大陸聯系,太難了。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當初朝廷沿襲的朝貢制度,讓大周不堪負擔,尤其是來自倭地的朝貢,所以朝廷才會斷絕朝貢,最終又導致了這些所謂朝貢使團和海上倭寇勾結起來,……”

  “當然,還有一些人為,開海可能會讓更多的西夷人進來,危及到朝廷統治,但是不開海他們就不來了么?現在他們已經到了我們大周的周圍,倭地,南洋,我們拒之門外就是在掩耳盜鈴,與其那樣,為什么不坦坦蕩蕩的接觸和了解他們?”

  “這些所謂的弊,實際上歸根結底是朝廷覺得這樣有損大周朝廷威嚴,管理麻煩,沒有一個明確規范的管理例制,沒有意識到開海禁能帶來哪些利益,或者說當初不覺得利益有多大,索性就干脆海禁這樣一絕了之。”

  “那么利呢?”

  “利,從現在角度來說,開海可以解決很多沿海地區貧困民眾生計,跑船也好,海貿也好,碼頭生計也好,都起碼能帶來一份填飽肚皮的活計,第二,可以更多地賣出咱們大周的出產,同時換回來我們大周老百姓所需要的東西,嗯,甚至是朝廷所需要的東西,比如,香料、銀子和銅料,但這是建立在一種全新的貿易模式之下的,而非原來的朝貢,……”

  “紫英,你是說要從海貿走私變成公開走私?”許獬眼睛一亮。

  “如果能夠給朝廷提供商稅,那就不叫走私了,子遜兄,這個觀念要搞清楚,如果說能夠給朝廷提供可觀的豐厚的稅賦和收入,那就算是走私,那也是我們大周朝應該支持的走私,不是么?”

  馮紫英微微一笑,這笑容笑起來落在許獬眼里,卻是這般的詭異。

  這番話蘊藏的內容和含義實在是太豐富了,讓許獬一時間都難以體會明白,而其帶來的沖擊力則更大,許獬需要消化,然后再來把這些觀點傳遞過去。

  “紫英,可以寫一份比較詳細一點兒的策論么?”許獬沉吟了一下才道。

  “需要遞交到朝廷么?”馮紫英笑了起來,恐怕這才是真正的交易,“可我現在不是青檀書院學生了啊。”

  “那你現在是二甲進士了啊。”許獬也同樣報之一笑。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