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腦回路清奇的主角們 > 幻時間不對稱工程
  =電影=

  藝術,以前硬件不足時,最多也就是真人帶道具表演(各種戲),以及各種真人操作道具表演(提線木偶戲,皮影戲),以及繪畫,雕刻(金銀木冰玉,青銅)(還有不提倡的象牙雕塑和犀牛角雕塑)。

  現在硬件相對足夠了,有了攝影(照片和視頻),有了代碼生成像素(數據建模,逆向工程重現在屏幕內),也有了可以交互的游戲。

  不久的將來,還會有VR和AR。

  電影是什么?更生動的教科書,適用于所有人的,當然不適用于所有人的,都作為影視資料和不過審內容。

  電影所展現的,可以是生活中所有的(讓觀眾獲得認同感,如果電影中全是生活中所沒有的,那么就會產生距離感),可以有生活中所沒有的(比如戰爭紀錄片,戰爭錄像,幻想內容→科幻,魔幻,奇幻)。

  電影既然是一種大眾產品,那么就必須要受眾面廣,不說上到八九十歲,下到3歲都能看懂,也至少要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電影相當于詳細描寫的新聞,把一段現有的歷史細致描繪)(如果電影沒能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會怎樣?觀影體驗很差,至少對于非懷舊預期的觀眾而言觀影體驗很差)。

  為什么電影的評價不同?因為現在追求個性化,各美其美,編劇,導演,演員,可能沒法顧及那么多觀眾的體驗,也就是說,現在的電影,很難有通性,不存在一部電影之中誰想要看的都有,誰不想看的都無。

  以前電影作為一種低成本高收獲的藝術傳播產品,可以讓人預期不高,以前百廢待興時,娛樂行業沒有發展起來,電視和電影基本沒有什么同是娛樂行業的競爭項目,然而,現在有了游戲,VR和AR,交互性更強,電影作為一種相對缺乏交互性的內容,只能定格在編劇的靈感,導演的技術,演員的表演技巧,觀眾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上限和下限就定格了,除非有什么好的電影解說,給人另一種看法來看電影,對電影進行再創作。

  當一種技術的上限就在哪里的時候,不是因為傳承技術的人不夠努力,只是技術也存在淘汰論,當然,一種技術是否如同生物一樣滅絕,還很難說,畢竟不是主流也能是小眾,總有喜歡的去創作,去傳承,去發展。

  時過境遷,當什么都在變時,又有什么是可以穿過變化來綻放,來經典?還是最適合當下大環境的,最適合大多數人發展方向的。

  受眾的水平在提升,因為網絡的原因,想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也就讓下游倒逼上游,讓創作者只能更高水平,否則就被受眾的就這的質疑聲所淹沒。

  再看技術,從來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成為了祖師爺,然后就在眾人都無只有誰有時,也就一招鮮吃遍天;有第一個,那么就自然有第二個,只要門檻不低,那么就難免出現跟風和同行,所以人們才發明了專利,知識版權,技術專利;當一個行業的創業者和從業者都多了起來之后,就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有優秀的驅逐優秀的,有相對不夠優秀的驅逐相對不夠優秀的,也有更復雜的局面;當一個行業是以把人的壽命用來換取人用壽命所無法得到的事物時,就是資本,怎么說呢?不管什么主義,始終是活著的人的主義,始終是有時間的人的主義。

  只要活著就要有所作為;當一個行業整體發展已經物盡其用,技盡其可以有時,行業的上限和飽和就來臨了;當行業是一種時間換非時間(人事物,名利)時,其本身就是一種商業行為。

  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有幸成為巨人肩膀上的巨人,然而,很多技術本身上限就不高,轉行就在所難免;因為剛剛好,因為好到不能再好,所以就是時候翻篇了,該創新了。

  =教育=

  教育是什么?

  -基于教具-

  以前:紙質教材,模型,工具(顯微鏡,尺規,顏色標號卡,實驗室)。

  作者讀書時:電腦,多媒體,投影儀。

  以后:可能就基于VR和AR了(要防范近視眼和眼損傷)。

  -基于人群-

  在受教育時,不受到來自哪些人的影響?為何學校在教育時,不允許學生和老師以外的人參與和打擾?

  -基于范圍-

  教育所審核的內容,以前因為沒有互聯網,也就只有口口相傳,書信相傳,也就是以前的教育,是一種窄小地域信息應用,現在的教育,可以接觸到所有互聯網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教育可以審核的內容超量了,什么可以添加到通用教育中,什么只適用于添加到專用教育中?審核沒有一個基本約定,至少作者沒有接觸到這個基本約定(推己及人)。

  -基于歷史-

  大眾傳承基本沒有斷絕的教育,都是有幸能夠獲得更多的基于歷史的元素在其中,甚至一些經典的,然而并不適用于當下的內容,也可以添加進去,或者單獨作為專家學者的鉆研方向。

  教育如同小說一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要有之。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給人們創新以外所必備的知識,讓人十歲所受的教育,能夠在八十歲都有可能用到。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