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明末天下1639 > 第七章 天下大賊
  張守言之前也沒有想到,董小宛居然會把名滿明末的陳圓圓邀來坊上。

  當然這個時候的陳圓圓才十六歲,只是蘇州桃花塢梨園里的小名伶,還不是日后人口皆傳的“沖冠一怒為紅顏”。

  看著陳圓圓與董小宛笑鬧,張守言只覺得兩只眼根本看不過來,恨不得再生兩只眼才好。

  史書記載陳圓圓“容辭閑雅,額秀頤豐,”今日見了果然名不虛傳。

  陳圓圓說話輕聲細語,就算是與董小宛相急,語音里也如軟糯小貓一般。至于“額秀”大約是說她發際線有點高,但又好到妙處,把一雙秀眉襯托得如煙似霧,再有一雙美目,著實一眼看去就有些拔不出來。

  而“頤豐”是指她的下巴很圓潤,如珠似玉。

  更難得的是,才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山巒峰潤,柳腰如蜂,難怪從崇禎到吳三桂再到劉宗敏都為之傾倒。

  張守言回憶了一下自己百度來的資料,又結合方才兩女的交談,他猜到似乎如今的陳圓圓正陷入了感情的漩渦。

  史書記載情竇初開的她喜歡上了經常來梨園聽她唱戲的鄒公子,還被這個公子哥白P了不少戲聽。

  恰逢她又到了歌姬出閣的年紀,梨園的班主開了天價,可惜鄒公子不愿意接手,最后被來自江陰的貢某贖走為妾。

  可沒過多久就被貢某的大婦整的死去活來,后被逐出貢家重操舊業。

  至于史書上記載的“貢某的老爹認為陳圓圓以后會是貴人,所以不要贖金直接放走她”的說法,張守言是半個字都不信。

  九百多貫,似乎也不是很貴嘛.....,劉東主不是也說過才二十多張機......。

  就算按照自己的賣價,也不過才三十三張機。

  送過兩位美人,張守言回到府中。

  與兩位妹子閑聊了幾句,他又回到了現代。

  蘇州自古文萃之地,便是各朝縣志也比其他州府要詳盡得多,加上諸多蘇州文士成書不知凡幾,關于明代蘇州的記載網絡和書籍上都很豐富,張守言早就購買了很多相關書籍。

  張守言在一本明代縣志中,找到了關于三山島水賊杜三瓢的記載,雖然只有寥寥幾句話,但卻把這件事描寫的極為詳盡。

  “十二年夏,賊杜榮從巨寇希堯聚眾數百于三山島劫掠地方,使巡檢曹甸討之,賊遂遁之湖西。”

  巨寇希堯應該指的就是流竄在安徽東南一帶的革左五營首領之一“治世王”劉希堯,可縣志里卻沒有關于斬獲的記載?

  張守言笑了一笑,顯然真實結果怕不是縣志上寫的如此簡單。

  上網搜了一圈,這才找到了一本明代傳記中關于杜三瓢的相關記載。

  “聞妻弟致遠言,嘗從巡檢曹甸討賊。拂曉登島初戰告捷,戮賊三人。然賊勇悍待眾少歇,即聚眾跳蕩而來,弓手先潰百十步,唯呂氏家丁奮勇上前。危急時,賊眾皆去,后知李氏子弟匿于賊中,以刃傷榮,故群賊棄島而去。弓手損之數十,家丁死十數人,傷者無算,致遠自言兩股皆顫......。”

  張守言這才恍然。

  討伐杜三瓢的隊伍在偷襲初步得手,結果馬上被人壓在了灘頭暴揍,好在李氏的內應傷了賊首杜榮,水賊們才放棄了三山島撤退到湖西去了。

  再次通過蟲洞回到明朝,張守言沉吟良久,想著想著心中煩悶了起來,便換了一身道袍直接往山塘河邊走去(道袍是那時節很多文士的休閑服)。

  正值夕陽帶霞,天色看晚,山塘河上粼粼波光。

  張守言漫無目的的在河邊柳叢下踱步,一個瘋狂的計劃正在胸中慢慢成型,而他幾十年接受的道德教育卻讓其內心無比的掙扎。

  反復的糾結中,張守言看著那夕陽,一時呆住了。

  也不知看了多久,身后傳來一個好聽的聲音。

  “信之兄佇立河邊許久,莫非是獨愛這夕陽殘照?”

  張守言轉過頭,看到也穿了一身男子道袍還綰著男子發式的董小宛,飄然來到了自己身邊。

  他笑了一笑:“青蓮賢弟說笑了,夕陽雖美,我卻無心去看。天色將黯之際,世人只能徒嘆奈何?”【董小宛給自己取的字是青蓮,她是李白鐵粉】。

  董小宛這時才注意到了張守言臉上隱隱的糾結之意。

  “兄長孤立岸邊,身影蕭索,可是有了旖旎之思?莫不是今日美人入目,故而心中難舍?”

  她這是調侃張守言與陳圓圓。

  張守言心中在思索一件大事,無心與她頑笑:“我心中確實有一件極難決斷之事,無關美人風月,小宛也莫說別人,而把自己漏了去。”

  夕陽下的董小宛臉色微微一紅,只是天色暗紅讓人無法察覺。

  “信之兄既然不是思慮美人,生意場上也還得意,小宛委實不知還有何事能讓兄長如此為難?”

  張守言嘆笑一聲:“我這是在杞人憂天,若說此刻我在憂心這天下之事,你可會笑我如同那些腐儒酸丁一般,妄自空大做作可笑?”

  董小宛搖搖頭,順著張守言的目光也看向了那夕陽。

  “若是那些文人士子說出這番話來,小宛認為十之三四是不通世理,另有十之五六是為了博取名頭又或想獲取無知女兒家的傾心。但以兄長的脾性,卻不是如此多愁善感之人,一貫不喜歡惺惺作態。宛兒好奇,不知信之兄所慮天下之事又是什么事?”

  張守言沉默良久,這才說出了四個字來。

  “天下大賊。”

  董小宛嘆了一口氣:“信之兄原來是在為那些流賊禍亂天下而擔憂。”

  張守言心頭一曬,流賊雖猛,但是用之猛藥和隔斷之法總有平定的一天,所以他微微搖頭。

  董小宛臉露好奇,又問:“難不成兄長是因東奴入寇劫掠無算,故而憂之做大,如同元蒙故事?”

  后金?

  張守言還是輕輕搖頭。

  八旗雖勇,可人口經濟科技完全被大明壓制,只要大明理順了自己的內部,天下根本就沒滿清什么事。

  清廷后世也曾多次自省,都說清得天下之易亙古未有。

  要不是大明內耗太甚,山頭林立,哪有我大清的事?拿不下山海關和北京,只能繞道大同入寇,八旗就算再強一倍也拿中原也沒法子。

  明不與宋同,有幽燕在手,北方防御完整,若能生聚幾十年,便可如漢武一般對北方草原犁庭掃穴,一如血洗匈奴之恥。

  不是流賊,也不是東奴,董小宛想了一想,恍然道:“信之兄居然是在思慮天下吏治之事?”

  張守言終于笑了起來,董小宛雖然聰慧,可還是看不穿這大明天下最大危機的根源是什么?

  大明的危機其實核心只涉及兩個問題,人口與土地。

  張守言心中的天下大賊,便是占據和隱匿了大量人口土地的世家大族。

  這是比滿清、流賊和明廷合在一起還要恐怖得多的巨大勢力。

  這股勢力掏空了明廷,也榨干了百姓,這才是朝廷疲弱、流賊四起、東奴橫行的根本原因。

  而要摧毀這天下大賊,張守言所籌謀的計劃多少會殃及諸多的無辜。

  所以他才會如此的糾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