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糜漢 >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
  糜旸與諸葛亮目前雖天各一方,但隨著關系的轉變,兩人之間的交流相比于從前,反而變得更加頻繁。

  而就在糜旸寫給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后沒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諸葛亮的來信。

  從時間上推斷,這封信當然不會是諸葛亮的回信。

  這封信乃是在諸葛亮南下僰道之時寫給糜旸的,信中的內容講的正是諸葛亮對鄧艾的看法。

  由于是諸葛亮的來信,故而在糜旸一收到這封信后,他便展開看了起來。

  本來糜旸以為諸葛亮是擔憂北境局勢才會寫這封信,可當他看完信中的內容之后才發現,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是在告戒他要小心鄧艾的品性。

  諸葛亮的告戒,一下子就讓糜旸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后世經常有人因為馬謖這個污點,認為諸葛亮缺乏識人之明,其實這點是不對的。

  無論再有識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甚至劉備也是如此。

  現在在成都附近作亂的黃元,當初便是得到劉備的賞識才步步高升的,而在任命黃元之初,諸葛亮就曾勸諫過劉備黃元不可信任。

  可劉備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阻。

  看小說上

  諸葛亮的識人之明不如劉備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便認為諸葛亮無識人之明,相反諸葛亮是頗有識人的眼光的。

  歷史上劉禪執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諸葛亮親手提拔并一一安排在關鍵位置上的。

  在諸葛亮死后若沒有那些大臣的輔左,以劉禪的智術,季漢只可能滅亡的更早。

  糜旸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當諸葛亮對他提及鄧艾性格的弊病時,他立即就重視起這件事。

  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鄧艾的性格弊端,與他在歷史上所展現出來的十分相似。

  而歷史上正是這樣的性格弊端,才讓鄧艾最后步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歷史上的石包出身與鄧艾差不多,最后卻能成為西晉的開國郡公,不是他的功勞比鄧艾高,乃是他比鄧艾會做人多了。

  本來身為穿越者的糜旸,應該比諸葛亮更了解鄧艾的性格才是。

  可鄧艾在糜旸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旸實在并未察覺到鄧艾在外人面前,會有著矜能負才的一面。

  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這一點了,那么糜旸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防患于未然,是糜旸一向的信條。

  思考之下,糜旸起身走向他的內帳中。

  內帳作為糜旸日常休息的場所,占地空間并不算大,但就在這不大的占地空間之中,卻林立著一層層書架。

  在那些書架之上,擺放的是糜旸收集到的各類藏書,這些在當世來說可都是寶貝。

  糜旸漸漸走到一處書架下,然后憑借著腦海中的記憶,在一大堆竹簡中抽出了一卷。

  這處書架是糜旸專門用來擺放歷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這一卷竹簡,正是史家巨作《史記》中的一傳——《絳侯周勃世家》。

  取出這一篇竹簡后,糜旸便高喊讓丁封入內,在丁封入內后糜旸將手中的竹簡交到他手中,并對他囑咐道:

  “命人快馬加鞭,將這送至士載手中。”

  丁封聽到這句話后,不疑有他。

  鄧艾作為梁州的內部人,糜旸私下里偶爾會與鄧艾聯絡實屬正常。

  只是在離去之前,丁封還是習慣性的問了一句糜旸道:

  “君侯可有話要轉交給鄧主簿?”

  面對丁封的詢問,糜旸沉默了一會言道:“將這卷竹簡送至士載手上就好。”

  見糜旸是這個態度,丁封不再遲疑,雙手捧著竹簡便朝著帳外走去。

  看著丁封離開的背影,糜旸心中不由得嘆息一聲。

  諸葛亮寄希望于糜旸能夠讓鄧艾修心養性,可對于這件事糜旸心中并無十足的把握。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只希望鄧艾在明白他的苦心后,以后能夠在旁人面前收攏下自己的性格吧。

  ...

  蜀郡,江原縣。

  鄧艾率領的三千大軍現今便駐守在此處。

  就在上月黃元據漢嘉郡造反之后,他便率領五千郡兵朝著成都進發。

  由于蜀郡兵力空虛,所以黃云一路上毫無阻礙,在不久后就順利拿下了臨邛縣。

  臨邛縣是蜀郡的西大門,臨邛落入黃元的手中,就代表著黃元的叛軍距離成都已經不遠。

  可就在黃元想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拿下江原縣的時候,從南安北上急速回防的鄧艾率先一步率大軍進入了江原縣中。

  鄧艾的及時回防,成功遏制住了黃元繼續朝著成都進攻的勢頭。

  只是在率領大軍進入江原縣后,鄧艾并沒有著急領軍前去攻打黃元所部,他只是下令全軍固守江原。

  隨著時間的推移,鄧艾率軍固守在江原縣已然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黃元也曾派探子來進一步打探過江原縣的情況,甚至還派使者來向鄧艾下戰書過。

  按照黃元的推想,鄧艾年輕氣盛,在他的激怒之下勢必會打算出城與他會戰。

  可讓黃元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是把鄧艾成功激怒了——他的使者的頭顱被鄧艾砍下,并掛在江原城墻之下。

  可鄧艾斬殺黃元使者之后,他卻依舊抱著按兵不動的打算。

  鄧艾的按兵不動讓黃元急的跳腳,卻也間接引發了他大軍中的一個小地震。

  而這場小地震的起因在于馬謖。

  這段時間內,馬謖曾多次勸過鄧艾,應當盡快將黃元的叛軍清繳。

  馬謖之所以會建議鄧艾出兵,一方面是他覺得黃元的叛軍人數雖多,但大多都是烏合之眾,戰斗力不強。

  另一方面江原縣的背后就是成都,他們領軍到達江原縣的消息也早已經傳到成都,想來現在成都中的各位大臣都將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

  包括劉備。

  短短數日,那些大臣或許還能理解鄧艾是想養精蓄銳。

  可一個月的時間都快過去了,鄧艾面對囂張的叛軍卻還一直未有行動,那么肯定是會引起各種非議的。

  馬謖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著無端受人非議有損清名的。

  可是面對馬謖的進言,鄧艾一直就一個態度——無動于衷。

  馬謖見一直勸不動鄧艾,作為鄧艾副將的王平又不愿意和他一同勸諫,他就難免有些氣急敗壞。

  馬謖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聞名,往日就連諸葛亮都會時常采納他的計策,這讓馬謖往日中一直自視甚高。

  但讓馬謖沒想到的是,丞相都不會對他的諫言置若罔聞,鄧艾這個卑鄙出身的小人竟然敢如此。

  當然再如何氣急敗壞,馬謖一個護軍還是沒辦法染指大軍的指揮權,他便只能暗自生悶氣,并找軍中的一些好友飲酒敘舊。

  與三五好友敘舊之時,馬謖難免會向他的好友們傾訴自己內心的煩惱。

  傾訴的多了,自然就變成牢騷了。

  由于馬謖的身份特殊,他的牢騷很快就傳遍了全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心。

  當鄧艾聽說這件事并讓人查實后,立即變得大怒。

  他之所以按兵不動,是為了消耗敵軍的銳氣,馬謖向他建言時,他也曾一五一十說出過自身的謀劃。

  可他卻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馬謖竟然還敢語出異議,擾亂軍心。

  這就是鄧艾不了解馬謖這個人了。

  馬謖乃是三國時期剛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人物。

  歷史上諸葛亮都把陣圖給馬謖畫好了讓他照著排兵布陣,他都能搞出上山自殺這種令諸葛亮欲哭無淚的事,他還有什么事是干不出來的。

  鄧艾為了穩定軍心,他直接下令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想將馬謖當眾仗責三十。

  當鄧艾的這個命令傳遍全軍后,馬謖感到意外且憤怒就不說了,就連王平、石包等諸將也頗為意外,并且他們都為馬謖求情起來。

  性格沉穩的王平就對鄧艾勸道:“馬護軍,丞相親信,還望校尉慎重。”

  王平并沒有對鄧艾說馬謖罪不至此,因為從軍法方面來說,鄧艾的處置沒半分毛病。

  可是問題出在馬謖的身份上。

  王平能對鄧艾說出這樣的建言,足以說明他是真心為鄧艾好。

  可惜的是馬謖有剛愎自用的毛病,鄧艾卻有情商是負數的毛病。

  這一點在他獨當一面的時候,表現的更為明顯。

  鄧艾之所以會懲罰馬謖,是因為他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便是為了耗敵軍銳氣,等到敵軍自亂陣腳時他再主動領軍出擊,必可一戰而勝。

  現在他與敵軍相持近一月,按照他的估計黃元叛軍的自亂陣腳可能就在這幾日了。

  這時候己方卻出現軍心動搖的隱患,那不是在耽誤國家大事嗎?

  這對鄧艾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況且直接懲戒馬謖,也是最快能穩定軍心的辦法。

  對于王平的好心相勸,鄧艾最后只是說道:“銜命平叛,奉指授之策,操獎懲之權,正合權宜。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速之可也,又豈可因人情而猶豫?

  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于國也。”

  在說完這番解釋之后,鄧艾便不顧諸將勸阻,執意將馬謖當眾行刑,以圖穩定軍心。

  隨著馬謖被當眾杖責三十,見鄧艾真的敢對馬謖下手,三千益州軍瞬間就對鄧艾盡皆畏服,連帶著三千益州軍的軍心也很快穩定下來。

  可是相應的是,馬謖與鄧艾之間,可算徹底結下一番仇怨了。

  后來就連鄧艾對王平說的那番話,都漸漸地被許多人所知道。

  不過由于現在鄧艾剛剛樹立起在大軍中的威嚴,故而這些事都被暫時的壓制下來了。

  而在鄧艾在江原縣中解除內憂的時候,離江原縣不遠的黃元叛軍亦如鄧艾所設想的那般,開始自亂陣腳起來。

  盡管在過去的時間中,鄧艾一直堅守不戰,按常理來說,黃元或許可以另辟蹊徑。

  可關鍵就在于鄧艾領軍駐守的是江原城。

  江原城不僅是成都西南的最后一道屏障,它還是長江在益州境內的一道樞紐所在。

  鄧艾領軍駐防江原城,不僅直接讓黃元領軍進攻成都的設想成為泡影,也讓黃元領軍擾亂漢軍運糧水路的意圖徹底落空。

  這樣一來黃元的五千叛軍,就好似無頭蒼蠅一般,只能在臨邛附近原地亂轉。

  黃元的五千叛軍大多都是烏合之眾,對于烏合之眾來說,帶他們造反沒有問題,但己方必須要一直保持進攻的勢頭,并且要不斷勝利才行。

  一旦不能保證這兩點,那么烏合之眾的軍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

  在毫無進展將近一個月之后,黃元終于撐不住了,他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哪怕他知道現在不能退,但如果他再不退,那么后面的局勢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鄧艾早就在臨邛縣外安排了許多斥候,黃元剛有退兵的跡象時,斥候便立即將消息傳回到鄧艾的手中。

  鄧艾在得知這個消息后,知道時機已經到的他,馬上率領著養精蓄銳許久的三千漢軍從江原縣出擊,追擊著黃元的五千叛軍。

  臨邛與江原縣相距不遠,再加上黃元的五千叛軍從臨邛撤退之時還將臨邛城收刮了一番。

  在攜帶大量輜重的情況,黃元的五千叛軍根本走不快。

  很快黃元的五千叛軍就在臨邛縣外被鄧艾的軍隊追擊上。

  在看見黃元的五千叛軍后,鄧艾馬上指揮漢軍發起了進攻。

  黃元的五千叛軍本就是喪失斗志才退兵的,再加上他們剛剛收刮完臨邛縣,許多士卒的身上都帶著不少重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又怎么對敵。

  于是乎在三千漢軍沖殺而來時,黃元的五千叛軍還未列起什么像樣的陣型,登時就被那三千漢軍沖的潰不成軍。

  在亂軍之中,黃元因為逃脫不及,被藝高人膽大的石包給親手砍下了首級。

  待黃元身死之后,剩余的叛軍立馬就都跪地投降起來。

  兩軍還未交兵多久,前一月還引得蜀郡震動的黃元之亂,便被鄧艾成功平定。

  當石包興沖沖地提著黃元的首級來找鄧艾時,他還將手中的一封信交到鄧艾手中。

  這封信是從黃元身上搜出來的。

  鄧艾接過石包手中的信看了起來,看完之后鄧艾的臉上的喜色還未存在多久,便又浮現了幾分凝重之色。

  這封信中記錄了一件事——漢太尉孫權,以兵、錢、糧資助南中成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