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糜漢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軍分三 七斬為令
  在糜旸的構想之下,他只準備將他的萬余大軍,分為三營。

  因為乃是若將手下萬余大軍分為五營,那么他手下能夠統領一營的將才并不多。

  鄧艾、張嶷、孟達、丁奉,滿打滿算糜旸目前手中就這四員將領可單獨統領一營。

  而糜旸不可能將一萬大軍,都分散給諸將統領,自身只留五百親衛。

  所以在糜旸的構想中,將一萬大軍分為三營,每營三千人,才是最有利于他的軍隊架構。

  一來,將一萬大軍分為三營后,一萬大軍還剩一千人,糜旸可編入自己的親軍之中,這樣他親軍的人數就會達到一千五百人。

  要想做到這一點,糜旸只需要在原來的軍隊編制上,做出一些調整就好。

  具體的調整就是,將原本的兩個曲成一部,變成三個曲為一部,而后五個部合成一營,便為三千人。

  而三個營的主將,糜旸心中亦有了人選。

  人選分別是孟達、張嶷、鄧艾三人。

  孟達本來就是一軍主將,只是因為他犯下罪行,被劉備剝奪所有部曲軍權,貶為糜旸帳下的一軍司馬。

  但孟達的統兵能力并沒有因為此發生改變,而且從他之前領軍攻打東三郡的情況來看,他的武略并不差。

  至于張嶷自不必說,能力,忠心俱是一時之選。

  而鄧艾,雖然年紀尚輕且從未單獨領軍過,但鄧艾卻是三人中資質最佳的。

  他缺乏的只是鍛煉且目前威望名聲不足,但這一點如果將鄧艾一直養在身邊,那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糜旸的打算是,在將大軍拆分為三營后,孟達與張嶷那兩營不用太過擔心。

  在鄧艾這一營,糜旸準備自己擔任主將,鄧艾委任為副將。

  然后鄧艾就可以借助著自身的威望,來初步執掌這營大軍。

  然后糜旸再將丁奉放進這一營中,利用他的經驗來協助鄧艾,鄧艾天資過人,想來會很快的成長起來。

  在糜旸將這個安排公布出去后,孟達自是覺得理所應當,而張嶷與鄧艾二人俱是對糜旸感恩戴德。

  張嶷之前本就被糜旸任命為門下督,執掌著他手中的親軍。

  但還未成為門下督多久,糜旸就再次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一營主將。

  這讓張嶷心中對糜旸的感恩無以言表,只想著以后要好好糜旸效力,以圖報答一二。

  而鄧艾在得知糜旸的這個安排之后,亦是心中感動至極。

  但他對糜旸的感情早就已經滿了,所以他只是將糜旸的恩德默默記在心中。

  統率一營士卒,本來是需要校尉或者將軍軍職的。

  但事急從權,在天下喪亂數十年以來,早有無數前輩,為糜旸研究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方法很簡單,糜旸目前是一郡太守,而太守是可以直接委任縣尉一職的。

  糜旸創建的這三營,名義上可以給孟達三人掛上漢興郡三縣的縣尉官職。

  三名縣尉作為維護一縣治安的武官,麾下統領著數千縣兵,亦可以說的過去。

  在初步定好三營的主將之后,糜旸開始進行最重要的一步。

  自古以來,身為主將者,一旦統領大軍數量一多,那么勢必要將麾下大軍分割,交給麾下的諸將分別統領。

  例如如今的糜旸將一萬大軍,主體部分一分為三,分別由孟達、張嶷、鄧艾三人統領。

  這一點是現實的需要,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可以直接統率每一位士卒。

  要想將大軍指揮的順暢自如,就要定好嚴密的組織架構,而后再分派諸將統領。

  但身為主將,必須要將兵權牢牢的握在手中。

  兵權的作用有多大,諸葛亮在糜旸來之前已經告誡過他: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說的簡單點,那就是兵權是糜旸這個主將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和平時期,兵權的具體象征是虎符。

  但是虎符發揮作用的時候,是王朝的和平時期。

  因為有著中央的強大威懾力在,所以中央頒發的虎符才有最大的效用。

  但現在是亂世,虎符這種東西,早就失去了最大的效用。

  在亂世之中,要想牢牢掌控住麾下大軍的兵權,靠的主將的手段。

  糜旸之所以將三營的實際掌握者,分別為任命孟達、張嶷、鄧艾三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三人之間從無勾連。

  而且這三人之間,除了張嶷與鄧艾兩人之間還好之外,孟達對張嶷與鄧艾兩人,是看不上眼的。

  這樣就可以防止這三人進行私下串聯,威脅到他。

  這是從上層架構中做出的制衡手段。

  當然靠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在一萬大軍當中,若論對糜旸最忠心的,不是鄧艾,亦不是張嶷,而是糜旸從公安城中特地帶來的一千五公安士卒。

  這是在公安一戰后,糜旸收獲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那一千五公安士卒,在糜旸恩威并施的手段之下,早已經對糜旸死心塌地。

  一千五公安士卒其中有五百人被糜旸收為親軍,剩下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糜旸的打算是讓他們成為這三營大軍中的各級基層軍官。

  統率大軍必須要通過相應的組織架構執行,而軍隊組織架構的根本就在于各個基層軍官。

  一旦糜旸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為,九千大軍中基層的軍官。

  那么憑借著這一千公安士卒對糜旸的忠心,他們自然會為糜旸看好這支大軍,從而讓糜旸達到完全掌控這支大軍的目的。

  哪怕三營主將中有人想反叛糜旸,他們亦根本指揮不動手下的大軍。

  這才是徹底掌控一支大軍最好的辦法。

  而且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為大軍中的各層基層軍官,也會有一個好處。

  那便是這一千公安士卒,都是經歷過血與火戰爭的老卒,在他們的帶領訓練之下,這九千大軍亦能很快發揮出戰斗力。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

  在糜旸的安排之下,加上有著一千公安士卒的協助,不出數日,三營大軍的大致框架就已經組建完畢。

  數日后,天朗氣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場之上,矗立著一座剛剛建成的高臺。

  此刻糜旸正站立在高臺之上,看著下方烏泱泱的一片大軍。

  不同于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對的那數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萬大軍,乃是真正從屬于他的大軍。

  亦是將來他在亂世之中,賴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這種原因之下,糜旸務必要將高臺下的這近萬大軍,鍛煉成一支強軍。

  這時在高臺之上的只有糜旸,他的身邊沒有關平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邊亦沒有于禁這位名將可以教授他經驗。

  接下來大軍的一切訓練事宜,只能靠糜旸自己安排。

  正所謂:“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從小受到一眾名將教誨長大的糜旸,知道凡是訓練士卒,主要方面來說有四要:

  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這四要是保證麾下大軍能夠聽從指令的先決條件,而在這四要之中,糜旸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

  嚴明的軍紀,是鍛煉出一支強軍的基本。

  在糜旸站在高臺上之時,高臺之下的近萬大軍亦在仰頭看著糜旸。

  自他們投入糜旸麾下以來,糜旸之前所宣揚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優惠政策一直在貫徹,并沒有一次食言過。

  這樣的情況之下,糜旸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譽。

  就在近萬大軍的目光在注視著高臺上的糜旸時候,他們只見高臺上的糜旸開始招手。

  而后他們身前的數百糜旸親軍開始上前,雙手叉腰朗誦起糜旸親自定下的軍令來: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

  在數百名糜旸親軍的朗誦聲之下,一聲聲糜旸親自寫的軍紀斬令開始傳遞在近萬大軍的耳中。

  一聲聲斬令飄蕩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萬大軍臉上都浮現了畏懼之色。

  糜旸一共定下七條斬令,分別針對七種情況: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

  斬令很嚴,但不嚴無法出強軍。

  糜旸今日所定下的七條斬令,其實出自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書之中。

  歷史上諸葛亮依靠這強大的軍紀,就算在關中平原中與魏軍正面決戰,亦不曾落過下風。

  史書中亦記載了諸葛亮在實施以上七條斬令后,漢軍的軍紀情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是以分兵屯,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而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種種史料表明,在嚴厲的軍法之下,漢軍的軍紀及戰斗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與猶如強盜一般的魏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糜旸來自后世那個兵民親如家人的年代。

  雖然因為時代的原因,糜旸沒辦法在當世練出一支如后世子弟兵那般的強軍。

  但既然嚴明的軍紀既可以提高戰斗力,又能保證百姓不受麾下兵士的侵擾,那么糜旸沒有理由不去實施。

  在數百糜旸親軍念完糜旸定下的軍紀之后,高臺下萬余大軍,瞬間陷入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之中。

  為了保證每位士卒都聽得懂軍紀,糜旸將一些原本復雜的軍紀內容寫的簡單易懂,并且用當世的常用語替代。

  但正因為每位士卒都聽懂了糜旸所頒布的軍紀,所以面對這嚴厲的軍紀,很多人臉上都浮現了懼怕之色。

  那些原本的荊州青壯倒是還好,他們本來就是老實本分的農家漢,他們經過多年欺壓,養成了順從的性格。

  只要不是活不下去,他們輕易不會起逆反心理。

  而且雖然糜旸定下的軍紀很嚴格,但他的每條斬令都是言簡意賅,言之有物。

  這樣反而讓那些荊州民眾覺得有法可依,覺得自己不會被無辜斬首。

  在外他們是民眾要嚴守漢法,在內他們是軍士要嚴守軍紀,他們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只有那部分吳軍降卒,原本他們在江東時軍紀就不算好,一些壞習慣早已養成。

  所以他們在聽到糜旸定下的軍紀時,反應最大。

  但那數千吳軍降卒,因為公安一戰早就對糜旸敬畏甚深。

  加上因為糜旸已經初步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譽,所以那數千吳軍降卒在各自將校的彈壓下,情緒慢慢趨于穩定。

  那數千吳軍降卒只能在心中默默希望,來日他們一定要嚴守軍紀,千萬不要犯了那七條斬令之一。

  在見下方近萬大軍的情緒漸漸穩定之后,糜旸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有這七斬令為綱紀,不久之后,他應該就能鍛煉出一支軍紀嚴明的強軍出來。

  在當眾宣讀了七條斬令之后,糜旸令鄧艾三將上高臺來。

  在鄧艾三將上高臺來之后,糜旸將親自手抄的三份軍紀分別交到三將手中。

  并且他語氣鄭重的囑咐道:“七斬令上轄我,下治卒,爾等三人亦要嚴記這七條斬令,否則來日若一旦犯了軍法,吾定斬不饒。”

  “治軍乃統兵將領責任,吾現將這份七斬令分別謄抄一份給予爾等,你們回營之后,務必要熟記在心。”

  “在自身熟記于心后,亦要督促麾下將校士卒,將七斬令一一熟記。”

  軍紀定的再好,若不實施那也是一紙空文,而實施的前提在于熟知。

  方才數百親軍朗讀一遍七斬令,肯定不能讓在場所有的士卒都記住七斬令的內容,所以接下來就要靠鄧艾這三將去督促了。

  而鄧艾等三將在聽到糜旸的話后,神色紛紛一凜。

  糜旸的那句“上轄我,下治卒”令鄧艾三人意識到糜旸對七斬令的重視。

  于是他們三人在接過糜旸手中的七斬令后,紛紛下跪領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