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一百四十八章再見
  襄陽,隆中。

  不同與大漢國內的大刀闊斧的整治吏治,處山巒之中的隆中頗是寧靜。天空中灑著小雨,幾間屋舍連成一起的庭院,坐落于幽靜的竹林之中。

  諸葛亮靠在胡椅上坐在屋口,望著天空中淅淅瀝瀝的小雨,聽著屋側兒孫的朗朗讀書,頗是愜意。

  只可惜這樣的生活沒有早來幾年,如今自己的身體不是很好,常腹部隱隱作痛,一旦思慮過久,頭也疼得不行。不過若是早些年,自己身體健壯怎么也不會愿意回隆中生活。畢竟大業未安,安能休息!

  思慮間,諸葛亮近視的眼睛,好似看見一個人影在雨中穿行,朝著屋院而來。

  淅淅瀝瀝的小雨落在此人的蓑衣上,雨滴又順著茅草滴落于泥濘的地上。腳步雖有遲緩,但亦是矯健。走路間,拐杖拄地,雙腳踩在泥濘的地上,口中歌曰。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諸葛亮雙耳一動,不由站起身,皺眉試圖看清楚此乃何人,為何吟唱《梁甫吟》,身形及音色為何如此的熟悉。

  不過此人還未走近,便被守備的甲士攔下,此人高聲喊道:“孔明兄,昔日隆中友人相見,為何攔乎?”

  聞言,諸葛亮嘴唇輕顫,隨即喜上眉梢,笑道:“元直兄如何至此也?”

  甲士見諸葛亮認識此人,即可放行。

  徐庶拄著拐杖,笑道:“昔孔明伐涼,你我曾有約,若孔明歸隱隆中,元直自當從東海之陲而來,與孔明一同于隆中耕種,彈琴作樂。今至此乃當日之言,孔明若是不悅,庶走便是。”(注一)

  諸葛亮不顧自己沒有雨具,小步快跑而出,拉住徐庶冰涼的手,笑道:“來隆中,想再走,難矣!”

  徐庶挽著諸葛亮的手,笑道:“昔三十年前,你、我、崔州平于隆中探討天下大事。今三十年后,你我垂垂老矣,卻再聚于隆中,頗是唏噓!”

  諸葛亮沒有答話,而是緊緊握住友人的手,朝屋內喊道:“月英上茶,元直老友來訪。且為他整理間屋,某今夜將與他同床而眠!”

  “好勒~”

  屋內,熏爐冒著熱氣,驅散雨季的寒冷。徐庶脫下蓑衣,換上干凈的衣裳,與諸葛亮對桉而坐。

  徐庶環視屋內的布置,恍如當初一般,不曾變過。不禁回憶起了,自己與諸葛亮初識,為爭辯北方局勢時的面紅耳赤。今日看過往,恍如過往云煙,微微笑笑而已。

  諸葛亮為徐庶倒了盞茶,說道:“上次一別,當有七、八年光景,今日再見,恍若昨日般。”

  徐庶捧著暖暖的茶盞,頗有感觸說道:“上次離別后,兄當真是干了番好大的事業。光復舊都,東取荊北,可馬上擴土,又可下馬安民,當真不負在太公之名也。”

  諸葛亮搖了搖頭,謙虛說道:“元直兄所言過譽,取天下者,乃陛下也。亮不過輔臣而已,且憑亮一人,亦難有如此局面。黃權、王平、魏延、鄧艾、姜維、霍弋此皆世間良才,有這些人相助,方能大漢當今之勢。”

  “孔明性情,幾十年未曾變過,真是乃異人也。”徐庶感嘆道。

  徐庶本以為諸葛亮掌握了這么多年的蜀漢大權,心性會有自傲,卻不料如今與當初一模一樣未曾變過,唯一變化的就是他的年齡及蒼老的容顏。

  聞言,諸葛亮揚起眉毛,開玩笑說道:“若非元直引薦,亮又豈能入此亂世受罪。且當初引薦完我與主公,便棄主公,而投曹操,非君子也。”

  徐庶笑了笑,面露微苦,說道:“初主公敗于當陽,我母不幸被曹操所擒,庶不得已棄主公而投曹操。如今想來,忠孝難以兩全,多有對不住主公。”

  說著,徐庶抿著嘴唇,說道:“昔聞關將軍身死,荊州被奪。主公出討夷陵,兵敗陸遜,后駕崩于永安。時庶常自有愧于主公,彼時庶若在,荊州未必有失也。”

  諸葛亮嘆了口氣,說道:“世事無常,主公得才卻難用才,入新野得元直,卻逢兵敗而使元直不得已北投。攻益州,軍師士元(龐統)中箭身死。后得孝直,卻又早亡。但有一人在此,大漢克天下,何必如此艱難。”

  頓了頓,諸葛亮又笑了起來,說道:“話雖如此,今時來看,我大漢一統天下,當是有望。”

  徐庶把玩著茶盞,好奇問道:“孔明以為高皇帝、光武皇帝及陛下,此三人孰強孰弱?”

  在大漢展現出一統天下的能力后,不僅是蒲忠,連徐庶等士人都很好奇,劉邦、劉秀、劉禪此三人差距何在。

  諸葛亮喝了口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元直以為如何?”

  徐庶思慮半晌,回答道:“漢初三杰皆非常人也,能定漢事,高皇帝能安漢室皆賴此三杰也。及光武皇帝,其多識仁智,計出于心,勝決于廟堂,破二公于昆陽,斬阜、賜于漢津,此等之事諸如于世。故庶以為光武勝高祖,而高祖勝陛下。”

  諸葛亮放下茶盞,認真問道:“何言陛下不如高祖、世祖?”

  徐庶捋著胡須,說道:“陛下少年登基,雖有英武之略,又有禮賢下士之風,但論其所出之策,所決之略,故不如高祖、世祖也。”

  諸葛亮又為徐庶倒了盞茶,說道:“亮倒也不同之見。”

  “哦?”徐庶看著諸葛亮,說道:“愿聽孔明所言。”

  諸葛亮搖著羽扇,嘴角含笑說道:“陛下未及冠,于千里之外,能感陸遜之策,東援陛下,此高祖、世祖未能所及也。時涼州之戰,天降大雨,糧道斷絕,陛下發隴右士族、百姓糧草北援亮軍,方可破曹真,定涼州也。如此果斷之風,當不遜于高祖、世祖也。”

  隨著徐庶緩緩點頭,諸葛亮繼續說道:“時軻比能身死,北疆動亂,陛下察此乃安定北方之時,故北上復土朔州。后又設國道、尚書北臺之制,由此控西北胡部。由此觀之,如何遜于高祖、世祖?”(注②)

  “且不論,大漢所行限田之制,陛下所見之所在,非一時也,常能為數代而思。此等所見,恐高祖、世祖如何能及也!”諸葛亮沉聲說道:“故亮以為三帝有所強,亦有所弱,不可妄自菲薄,以示公正論之。”

  作為制度上,劉禪作為穿越者,常年會根據后世歷史上的優秀制度,來改良當今的制度。不論是對郡縣人事權的掌握以及對察舉制度的改良,或是推行限田政策,都是思慮頗多。

  因此在時代維度上,劉禪對于制度推行確實會比劉邦、劉秀更有具遠些。

  當然論能力而言,比如打仗,劉禪是真不敢和劉秀比肩,其能力也就后世李世民、朱元章能比。在拉攏人心上,劉邦的用人還真有一手,畢竟劉禪都是在吃劉邦建立起大漢朝的老本。

  “孔明高見,或當如此,庶淺薄也。”

  “不敢。”

  -------------

  一:詳情可見五卷,一七十六、七章。

  ②:關于劉邦高祖稱呼,在東漢頗是流行。如曹植稱劉邦為高祖,諸葛亮曾稱高帝

  (今天三更結束,不來點票票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