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八十七章虛晃
  五月,宛城。

  宛者,四方高而中央下。故宛城所在之地乃是南陽盆地的中央地帶,城池之南有淯水圍繞,設有遼闊的護城河。

  “嗚!”

  數萬漢軍在遼闊的宛城周圍止住腳步,沿著淯水旁扎營,火紅的旗幟迎風飄揚。

  千余名漢騎從陣中而出,佩戴弓失,封鎖宛城與周圍的交通要道。

  “得~得~”

  劉禪勒住韁繩,放緩馬速,駐馬于丘上,感慨說道:“宛城居然如此宏偉,雖不如長安,但其遠甚成都也。就是不知洛陽是何面貌?”

  “啟稟陛下,宛城之盛,與后漢之興關系匪淺。至于其敗亡,亦與后漢傾廢有關。”廖立回答道

  漢代長安周長25.7千米,合漢六十二里;洛陽周長13千米,合漢三十一里;宛城周長15千米,合漢三十六里。

  至于漢代地方州縣城池規模的話,分為內地與邊疆兩種情況。內地4000m~8000m左右,邊疆規模在1200m~2500m左右。如邊疆遼西郡且慮縣(遼寧朝陽市)周長1200米,而富庶的蜀地廣漢郡積雒縣(四川廣漢縣)周長7500米,定襄郡成樂縣(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周長2080米。

  可以這么說,漢代凡是有設郡的地方,包括邊境蠻荒之地,大漢基本實打實有花費功夫去治理,其代表之一便是建城池。

  而換作宛城來說,它作為州郡之城,其規模都已經超越了一般漢代郡治城池的規模,甚至可以說超過了首都洛陽的規模。

  因此可以從側面再一次看出,南陽對東漢來說非同一般,來自南陽的士人一直是站在東漢的政治舞臺中央。

  劉禪手持韁繩,遙指南陽城,意氣風發說道:“城大而兵少,必被朕擒。傳令斥候探查宛城內布置,明日舉兵破城,克宛城后,舉兵北上。”

  “諾!”

  “陛下,南陽陰氏遣人求見。”

  “宣!”

  未過多久,南陽陰宗驅步上丘,見劉禪端坐在交椅上,身旁站著數十名漢胡將校,跪地稱道:“南陽陰宗拜見天子,愿陛下早克南陽,定鼎天下。今陛下大軍至此,我等南陽陰、朱、趙、任、吳等士族特為大軍獻上軍糧萬石,以供軍需所用。”

  陰登所說的這些士族,無一不是東漢時期的南陽大族,如陰氏,光武帝妻陰麗華;朱氏,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朱右,食邑七千三百戶;趙氏,東漢開國太尉趙憙;任氏,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任光,食邑萬戶。吳氏,云臺二十八將第二吳漢。

  不過這些士族又有一個不一樣的特點,那就是漢末以來衰弱的著名大族。

  三國處在一個士族更替的關鍵時期,很多大族就此而衰,亦有抓住機緣而興盛百年者,亦或有者從寒門一躍成為著姓。如荀陳鐘三氏,起于后漢名士,建功業于曹魏,興盛于魏晉。

  而這些南陽士族擁有東漢的痕跡,毫無疑問,融入不進曹魏的政局。而今見蜀漢大軍抵達南陽,這是他們重新崛起的希望,又豈能不歡呼雀躍。而大漢本身就擁有不少的南陽士人,大概率會將其納入朝政之中,以為己用。

  劉禪臉上臉色保持著澹然之色,說道:“戰亂之時,諸位亦是不易,糧草想必乃是諸氏竭力籌集所得,朕豈能納之。且散還于諸位,朕大軍糧草仍足用也。”

  開玩笑,萬石糧草還不夠三萬大軍幾天之用,劉禪不至于為了這么點糧草而歡喜。而且南陽士人想以此為進獻,依仗著東漢大族之名,進入大漢朝局,那也太簡單了吧。

  陰宗叩首于地,心中一涼,說道:“謝陛下恩德,我等愿為陛下驅使。”

  劉禪沒時間與陰宗多廢話,站起身子,問道:“朕欲攻城,不知你等族人可有知曉宛城布局否?”

  “啟稟陛下,在下知曉宛城城郭布局如何,請陛下容宗講述一二。”陰宗抬頭說道:“宛城周三十六里,此乃大城,以住市民。郭在城西南,此乃小城,軍需皆囤積于此。今南陽兵少,陛下欲攻南陽,不如遣將士羊攻西南,派士卒沿河水行至東北,以精兵急攻,必能破之。破大城,小城指日可待也。”

  劉禪微微頷首,這陰宗還是頗有才學的,可以一用。

  “可,不知君所學何物?研學何書?”劉禪問道。

  陰宗心中一喜,恭敬說道:“在下習讀五經,頗有臂力,略知兵法。”

  劉禪指了指關興,說道:“關侍中為大軍督運糧草,安定地方事務。你且隨關侍中治事。”

  陰宗也不氣餒,拱手說道:“臣謝過陛下。”

  待陰宗走后,廖立微微蹙眉,說道:“陰宗乃新野人,今不向上丞相進奉,而向我軍獻糧。其心多謀,或是好名利者,陛下且小心用之。”

  劉禪不可否認,頗有深意地說道:“世間能有上丞相品德者,何其少也。若眾臣皆是,朕反而不敢用了。”

  廖立一時語塞,拱手稱道:“陛下英明。”

  劉禪從侍從手上牽過韁繩,翻身上馬,問道:“如今局勢如何?”

  在旁的鄧艾答上,說道:“啟稟陛下,上丞相正圍攻新野,蒲忠固守襄陽,故未克之。而南鄉郡之中唯有陰縣未下,其余皆降。”

  劉禪拽著韁繩,繼續問道:“逆魏大軍情況如何?荊州刺史胡質可有信息?”

  鄧艾策馬緊隨其后,說道:“逆魏方面,豫州刺史田豫入駐必陽,前鋒抵達宜秋邑。而曹叡的話,其大軍先鋒已經抵達堵陽,大軍匯集南下。”

  劉禪聞言,不由勒緊了韁繩,說道:“與魏大戰將起也。”

  “正是。”鄧艾應和說道:“以臣估算不差,我軍或許會與魏軍于博望相逢。至于荊州刺史胡質,守新野者,大概乃是其人。”

  胡質潰敗之后,向東收容潰兵,逃亡新野。而蒲忠雖收到胡質讓他北上的信息。但他念及自己鎮守襄陽的任務,并沒有奉令,而是安排部下率軍向北馳援。

  胡質回到新野后,集結蒲忠的兵馬及地方鄉勇,合計三千人固守新野,避戰不出。

  如今的話,大漢所面臨的戰況說不上樂觀,也說不上困難。只是若要占據南陽,基本是要與曹魏打一仗才能逼退他們。

  “博望~”劉禪沉吟少許,說道:“盡快攻克宛城,以宛城對敵。逆魏來勢洶洶,還需從長計議。”

  “諾!”

  “御~”劉禪忽然拽住韁繩,說道。

  “陛下?”鄧艾、廖立等人皆詢問劉禪狀況。

  劉禪上揚嘴角,說道:“朕欲使離間之計,即可派人向田豫送勸降書信,讓曹叡懷疑田豫有反叛之心,擾亂逆魏君臣。”

  “離間計?”

  劉禪夾著馬腹,驅馬上前,說道:“顯祖皇帝投奔公孫瓚時,時田豫年幼,與顯祖皇帝交好。時顯祖皇帝任豫州刺史時,田豫以母年老回鄉,顯祖只恨不能與其共事。”

  “故今日之時,其統豫州大軍,寫此信與田豫,必能分曹叡之心。若能讓曹叡臨陣換將,亦是我大漢之福。”

  田豫常年在北疆與胡人打交道,對于胡人的作戰風格熟悉。而且其南下對吳之后,數次擊敗吳人。在安豐之戰,孫權欲逃竄入合肥城時,田豫縱騎擊之,大敗孫權,戰功赫赫,非善于之輩。

  可以這么說,由于田豫鎮守北方,導致名聲不顯,他的作戰能力被眾人低估。若是田豫歸入劉備帳下,所立功績當不下去關羽、張飛二人。

  在關羽水淹于禁之時,宛城侯音反叛,時任南陽太守的田豫,安撫侯音等人,從而使南陽賊寇散也。及田豫七十歲,司馬懿還認為田豫年紀正壯,希望他不要離開朝廷。

  歷史上,陳壽為田豫立傳時,將田豫比肩滿寵、郭淮二人,可見其能。

  廖立捋著胡須,說道:“可以一試,得之我幸,失之亦不可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