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三十九章北屈
  是夜,寒風漸襲,冷月如鉤,清輝灑地,樹影搖曳。

  潘浚手挑燈籠,冒著寒冷而行,臨睡前的他聽到窗外大風,心中掛念不下樞密堂,特意起夜來看看。

  樞者,中央之地;密者,國之機密。當初大漢初下關中,宮殿殘破沒有辦公之地,劉禪特意在未央宮讓出偏殿讓大臣入住,又撤出一間側殿用作辦公處,政務之地曰:中書廳;軍務之地曰:樞密堂。

  諸葛亮入駐關中后,繼續沿用此地,并無更改。

  走了幾步,只見樞密堂內隱約燈火點亮,一道熟悉的人影在隔著窗戶走動著。潘浚推開輕掩的大門,問道:“可是丞相?”

  手持油燈的諸葛亮轉身看去,見是多年的搭檔潘浚,笑道:“承明還未入睡?”

  潘浚挑著燈籠,搖了搖頭,說道:“今夜風大,臨睡前擔憂樞堂內窗戶不密,有大風吹入堂內,致使公文損毀,故特來檢查一二。”

  諸葛亮將油燈放下,笑道:“承明還是老毛病,杞人憂天。”

  潘浚見諸葛亮在琢磨軍事,特意點燃堂內的燈盞,感慨說道:“人老了,難免如此。總是擔心什么事沒做好,出了差錯。上丞相近日身體如何?”

  關中秋季漸冷,諸葛亮又年歲漸長,精力不足,上月感染風寒,剛剛治愈。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人難免有疾,不過風寒而已,服用幾貼藥便可治愈。現在最為頭疼的就是重新調整部署,明年如何東征逆魏之事。”

  因為之前,孫權要求大漢出兵荊北,以為配合東吳進攻。諸葛亮在商議東征的時候,留下一支兵馬出武關作為餌兵。卻不料孫權因文欽歸降,改變進攻方向,那么大漢只能取消兵出武關的計劃,重新調整部署。

  潘浚看了看河東輿圖,吐槽說道。“司馬老賊倒是謹慎,在河東深修城池,多儲糧草,絲毫沒有和我軍陣戰之念。”

  司馬懿在河東大力修繕蒲坂、汾陰、皮氏、安邑四城,蒲坂掐住蒲坂津、皮氏遏制龍門津、汾陰控制汾陰渡。安邑作為河東郡治,可四向支援河東諸城。同時他又在潼關修繕城池,一副讓大漢強打,自己避戰不出的打算。

  司馬懿這次修筑的烏龜殼,遠比在關中修的烏龜殼更加堅固。由于大漢有漢中、隴右、涼州三地,從地理上已經是半包圍了關中。關中四塞之險,已經只剩下黃河、潼關,如此的防御工事天生就是畸形的。

  李淵入主關中,面對占據的隴右地利的薛舉,亦是處于下風。若非李世民打了出來了一個淺水原之戰,李淵基本是要回太原去了。

  河東則是不同,河東有黃河之險,側面有的風陵渡有潼關把守,只有西面露出給大漢進攻。如果本身不缺糧草的話,守軍又不出戰,大漢想攻占下來,還是很困難,除非司馬懿的部署出錯。

  諸葛亮手指敲了敲輿圖上的潼關,說道:“潼關在司馬懿之手,亦如利劍頂住我關中咽喉,而我大漢只能部署將士于此防守,對其卻是無能為力啊!”

  漢潼關建在黃土塬上,而不是數百年以后因黃河沖刷河道,北遷到塬下的隋唐潼關。其地形險峻,東南有禁谷,周圍山峰相連,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即使大漢想部署重兵進攻潼關,也因地勢之故,難以施展,而曹魏安排幾千人足以阻擋大漢數萬人的進攻。因此曹魏擁有了潼關,就相當于擁有打開大漢關中的鑰匙,隨時可以進攻,而大漢反而要布置重兵把守。

  潘浚沉吟少許,問道:“此次東討河東,上丞相欲如何進攻?”

  諸葛亮搖了搖頭,說道:“暫時未定,還需思量幾日。”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黑夜中傳出打更人的聲音,打破二人交談的話語。

  諸葛亮見時辰不早,說道:“時入深夜,承明不如早日歇息。明日還有軍務、政事要理。”

  潘浚也有些困意,打著哈欠,說道:“孔明不走嗎?”

  “陛下書信未回,寫完便走。”諸葛亮指了指桉上擺放的巾帛,說道。

  “善,孔明當以身體為上,早日安歇。”

  說完,潘浚拱手行禮,率先回房。

  諸葛亮盯了輿圖半響,坐回榻上,手持筆墨,正欲下筆。不知為何,諸葛亮卻又嘆了口氣。

  凝視著搖曳的燈光,未過多久,諸葛亮重新提筆寫信。

  “陛下進取之心,臣與諸公皆知;朝廷有臣坐鎮,請國家寬心。自陛下平定關中,臣至關中坐鎮以來,中間期年,然喪劉巴、陽群、馬玉、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此皆乃先帝所遺荊州將士。”

  “子遠(吳懿)自入秋來,病染床榻,恐命不久矣。故關中兵事,多委任子均(王平)理之。今臣五十有六,越明年將有七也。承明癡長臣三歲,將有六旬。季常小臣六歲,亦有五旬。與臣同進退者,愈發少矣。”

  ……

  “臣交結慚時輩,龍鐘似老翁,念及國家春秋鼎盛,自感能左陛下時日漸少。先帝多遠征,無瑕教導陛下,先帝嘗撫國家指臣而言曰:“劉氏興復,惟此而已。”命臣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于陛下,所以親自教之。”

  撰寫著,諸葛亮眼角泛起淚光,抬頭些許,緩解情感,低頭續寫書信。

  “及白帝駕崩,陛下時尤小,仍是聰穎,事臣如父。時益州疲弊,強敵窺之,臣每每記憶,皆感彼時困難。所幸之事,陛下天縱之資,高出太、世二祖,漢室三興,指日可待。如今臣尚能披甲遠征,思慮未有遲鈍,自當為陛下盡臣年邁之力。”

  ……

  寫到最后,諸葛亮停筆良久,寫道。

  “臣老矣,思緒紛亂。所言之語,恐背人臣所為。陛下若有不悅,還望恕之。”

  諸葛亮擱筆于桉,望著被巾帛吸收的墨水,久難平復心情。

  今年以來,太多荊州將校病逝了,大將吳懿身患重病。與自己搭檔的楊儀、潘浚雖能理事,但肉眼可見的衰老下去。而自己經歷關中之戰后,特別是今年,鬢角愈發變白,體力遠不如從前。

  如今的諸葛亮自感覺時間不等人,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未克,而他卻年近六旬了。而他現在只希望為大漢多取一塊土地,多積蓄國力,早日克服中原。

  忽然想到什么,諸葛亮不顧書信格式,提筆又在下面續寫道:“子均、文長、士載、德信、伯約、紹先皆乃漢之良將也,其中子均性情穩重,精通兵法,可于危困之中,托以大事。紹先以國為上,兵法為次,可以信之。”

  “文長、伯約剛烈,勇略為先,兵法激進,國存亡之事,深宜慎之。士載、德信文武之士,處事能斷,威恩并立;德信以政為達,士載以兵為先,皆可委任以督事。”

  諸葛亮呼吸了口氣,將巾帛裝入竹筒,明日寄送。隨后站起身子,又端詳輿圖,看著右下角的南陽郡,或許如新近大臣魯芝所言,易取南陽,而難克河東。

  但念及中分天下之盟,諸葛亮不禁嘆了口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