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二百三十三章水利法成
  爵堂之中,宮娥侍從端著菜肴、佳釀來回穿梭著,樂者在堂側調試樂器,為晚些時候的宴飲而準備。

  大漢高官、將帥則在宮門外陸續集結,眾人歡聲笑語間,寒敘著交情,恭賀著北伐甚有功績之人。

  側殿之內,劉禪與諸葛亮相對獨坐,暢聊大漢接下來的治國構思。

  時間流逝,陽光西斜,宮殿漸暗,由于談論之事甚密,宮娥侍從皆被遣至門外等候。劉禪只得自己起身將身后的燈盞放在案上,諸葛亮也隨著起身,協助劉禪點燈。

  劉禪手持燈盞燭心放在燈火處點燃,問道:“相父,此從兩漢以來軍功二十等爵多有廢棄,不知如何授之,又如何限之?”

  商鞅變法之時,設二十等爵以鼓勵百姓耕戰,而至漢初時,爵位輕微泛濫,但隨著各代皇帝賞賜封賞,武帝時期爵位基本就已經失去作用。因此二十等爵就徹底劃分為民爵與官爵,同一個體系之中,只不過民爵沒有賞賜與授予田地而已。

  東漢中興之時,二十等爵雖重新使用,但已經漸漸失去原有的意義,到東漢末年爵位也徹底崩潰。

  二十等爵經歷數次變化,最后一等爵公士到八等爵公乘徹底變成民爵,民得無喜,民失無悲,屬于榮譽頭銜。九級五大夫及以上的爵位才依然是官爵。

  諸葛亮伸手將那盞剛剛點燃的燈盞放在自己案前,說道:“至于二十等爵,臣與潘司直多有聊及。民爵雖無用,但百姓亦多喜之,常夸耀之,廢之無用,不如置之不理。不如將民爵從軍爵分出,重立軍爵制,給將士以軍功封賞,賜軍爵以限其田。”

  “上丞相可否詳細說之!”

  “啟稟陛下,古二十等爵制,將士殺敵得爵,而授土地,以分其官。今官爵分之,無爵可為官,故不如以爵限田,封賞賜田畝。九等之下仍然是民爵,立軍功者,立書明之,按功賜田及任軍職,軍職限田多于郡縣官吏限田。”

  諸葛亮看著劉禪,將心中的構思緩緩解釋說道。

  “從九等官爵五大夫限地二十頃,至二十等爵列侯限五十頃地。侯爵有封戶,加其限田足以。”

  劉禪緩緩點頭,諸葛亮這樣的設計可以說大大提高了從軍者的限田數量。拿官職而言,限地五十頃,相當于大將軍、上丞相這一水平,普通無爵者除非達到上丞相、大將軍這一爵位,否則的話根本達不到五十頃這個額度。

  而從軍的話,只要你成為列侯即亭侯,除了食邑外,你有五十頃地的限田額度,從限額上直接對標成為大將軍這一行列。當然大將軍者食邑更多罷了,多則少則幾千戶,多則上萬戶。

  “可,相父所思乃老臣謀國之念,朕以為可行。大漢雖限田畝,但額度皆高,田畝甚豐,若還有并地為虐者,必將嚴懲不貸。”劉禪沉聲說道。

  其實就大漢限田政策而言,已經十分豐厚了。亭長這一等級,最低額度五頃共1200畝,如白水亭長馬寶近三百畝田地,加上兒子的一百五十畝田地,四百畝左右田地,再加上他自己的兄弟,1200畝的限度足夠了。

  畢竟要想實施政策下去,給下層官吏也要好處。也幸虧大漢現在土地廣闊,人口稀少,隴右、涼州大把土地缺人。

  頓了頓,劉禪問道:“不知此限田之令,何時可出,盡早越好。”

  諸葛亮沉吟半響,說道:“潘司直近日以來查詢典籍,官吏限額還未劃分清楚,軍職限田亦是未理清,可能還需過些許時日。這些時日,臣在考慮百姓所限田畝數目,待制定完成,可同時一起分發至郡縣。”

  說及百姓所限田畝,劉禪也是有所思慮,說道:“朕在還都途中亦有為此而思慮,多次入田畝而問百姓。故朕以為百姓限田,在于國家授田定額,限其買售田畝,父子子繼而已。”

  說著,劉禪從身后的竹簡、巾帛公文堆中拿出之前所寫的關于田制的相關內容,遞給諸葛亮。

  諸葛亮接過巾帛,打開翻開看起來,看至開頭之處,有些驚嘆的抬頭看了眼劉禪,隨即低頭仔細閱讀起來。

  劉禪則是端起茶盞,品嘗起茶水而來,等待諸葛亮閱讀完畢。

  半響之后,諸葛亮合上巾帛,沉吟良久,感嘆說道:“啟稟陛下,此田畝流傳關系實乃精彩之妙。若能推行,律令不廢,百年之后,大漢百姓亦有田可耕之。今朝推行此法,不奪豪強、大姓之田不會過激,他等亦不過抱怨而已。”

  劉禪放下茶盞,看向諸葛亮說道:“此策還需細化,可結合百姓限田之策,一并為之。不過對于奴婢之言,朕尚有顧慮,益州大姓、豪強奴仆眾多,不知應如何為之。”

  頓了頓,劉禪補充說道:“隴右、涼州此二地,百姓甚是稀少。休昭以為可效后漢光武下詔釋放奴婢,充實涼、隴人口。”

  諸葛亮沉思少許,搖頭說道:“下詔釋奴杯水車薪而已,大漢若不強奪奴隸,下詔所釋之奴,不過垂垂老者而已,能有何用。故臣以為不僅要限田,或許可限奴,亦或可推行田制之時,行相應政策。”

  諸葛亮看向劉禪,拱手行禮說道。

  “請陛下放心,臣在高平之時,多有常思此些事務,就逆魏而言,我大漢無論官職、田制尚有不足。故填充隴右人口一事,請交予老臣。至于詳細田制、官體之二事奏疏,老臣還在思慮當中,過些時日應會上呈于陛下,以供陛下批閱,共商大漢政策。”

  諸葛亮在得到劉禪的限田之議前,面見徐庶的時候,聊及漢魏兩國,就有比較漢魏兩國體系,并進行反思。相比于劉禪而言,諸葛亮更了解這個自己一手搭建起來的體系。

  這個體系說成國家的話,稍有不足,準確描寫的話可以說是為北伐服務的戰爭機器。如今這幾年北伐戰事順利,故在高平城時,諸葛亮靜心思考大漢的體系如何優化。

  比如大漢體系中上層高官少,而中層官吏甚多,其原因就是當時荊州丟失,諸葛亮為安撫人心,也把大漢這個爛攤子整得像一個國家。就把益州諸郡進行細分,廣漢郡就分出東廣漢及廣漢郡二郡,巴郡屬國都尉分出涪陵郡,南中五郡變成南中七郡。

  從東漢的12個郡擴張到21個郡(除去已經劃入秦州的漢中郡),諸葛亮當時新設立了這么多個郡,當時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促進地方發展、安撫南中;另一方面就是虛張聲勢,滿足龐大官僚體系的需求。

  畢竟一個小小的益州,先后涌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劉焉父子時期的東州派,老劉入蜀的元老派、荊州派,再加上益州的本土派,如果還是按照之前的行政區劃,哪里來的那么多崗位可以提供。

  聞言,劉禪點了點頭,神情肅然地向前拱手,說道:“還有勞相父治國、改制,以興我大漢基業。”

  “老臣惶恐!”諸葛亮連忙回禮,態度恭敬,不敢逾越。

  “啟稟陛下,宴會將啟。”黃皓在門外喊道。

  劉禪握住諸葛亮的手,沉聲說道:“請相父與朕同往,勿要推辭!”

  “諾!”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