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一百四十七章安國之策
  公元229年,魏帝曹叡太和三年,十一月,雒陽。

  自從曹真伐蜀失敗后,曹叡雖有些沉寂,但是自有大志的他,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著手對朝廷內部的整頓。

  十月,將平望觀改名聽充觀,每逢死刑及重大案件,經常會去親臨聽充觀,旁觀案件審理。

  再緊接著,曹叡向律法下手,從后漢到曹魏,律法世有增損,錯糅無常,條例繁雜。

  而且近百年來,士族各為律法章句(分析注解),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各家皆有數十萬言,判決刑法合計條例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三千二百余言,以至于官吏查閱律法,非常艱難。

  曹叡于是下詔全國統一用鄭氏章句律法,同時采納尚書衛覬的建議,并置律博士一職。

  最后曹叡又下詔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等刪約漢法,以制《新律》《州郡令》《尚書官令》《軍中令》。

  十一月,為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將雍丘王曹植遷徙到東河。并調持假節,督幽、并、河北軍事的吳質入朝,擔任侍中一職,成為輔弼大臣。

  吳質字季重,乃是先帝曹丕四友之一。在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時,曾幫助曹丕剪除曹植羽翼楊修,并建言曹丕以仁孝打動曹操,可謂在奪嫡之中,居功至偉。

  不過吳質出于寒門,為人趨炎附勢,常倚仗曹氏父子權勢,作威作福,令人反感。

  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及修繕律法,讓因為內外原因有些混亂的朝局,迅速穩定了下來,也讓重臣再一次見識到這位年輕天子的手段。

  曹叡在銅鏡前,捋著鬢角旁的幾根銀絲,不由嘆了口氣,暗自思忖道:“女色不愧是刮骨刀,自己年紀輕輕便有白發,日后還需節制少許。”

  但又想起昨夜寵幸的才人,心中不由一時火熱,又想道:“自己年紀尚輕,此時不作樂,老后豈不是感嘆大好年華易逝!”

  就在曹叡思緒之時,侍從拱手說道:“校事官趙印求見!”

  “讓其在殿中稍等。”曹叡淡淡回道。

  “諾!”

  校事官,乃是曹操時期為監控忠于漢室大臣所設,后見有奇效,便以校事官監察百官及吏民,為皇帝耳目,類似后世大明的廠衛制度(注①)。

  后面孫權見校事官制度好用,東吳亦設校事官,以校事江東士族官吏(注②)。

  曹叡待侍女為其更衣,梳理完發髻之后,徐步出殿。

  只見一人身材中等,平平無奇,若將他放到人堆里根本發現不了。

  趙印跪地,恭敬說道:“臣趙印拜見陛下!”

  曹叡正襟危坐案后,緩緩問道:“免禮,不知趙卿將死間人選,準備的如何?”

  趙印從懷中掏出巾帛,恭敬地遞給曹叡,說道:“啟稟陛下,臣已經挑選出二人,出生各不相同,皆有才華,或口才過人,或治政清約,符合西蜀、東吳二國用人喜好。”

  曹叡攤開巾帛,查看二人履歷,點頭說道:“辛苦趙卿了,此二人忠于我曹魏乎?”

  “啟稟陛下,此二人出身寒門,受我大魏恩德甚多,愿入異國為死間。”

  頓了頓,趙印拱手說道:“況且此二人孝順父母,珍愛妻兒,必然不會反叛。”

  曹叡微微頷首,說道:““善!”

  說完,曹叡將巾帛合上,扔到殿中火爐之中,沉聲說道:“此二人消息,不可輕易傳出,違者殺之。”

  “諾!”

  曹叡負手背腰,望著窗外飄揚的雪花,問道:“不知趙卿,何時安排此二人起程?”

  “入吳者,號隱蛇,將于臘月入吳;入蜀者,號蝮蛇,正在思量何時入蜀。”趙印應道。

  忽然,殿外侍從稟告喊道:“陛下,新任吳侍中奉詔入宮求見!”

  趙印見狀,識趣拱手答道:“陛下有事,臣先告退!”

  曹叡擺了擺手,說道:“可,此事便交予你安排,朕便不插手了。”

  “諾!”

  趙印答行禮,緩步后撤出殿。

  “宣,侍中覲見。”

  階下的吳質聞言,驅步上階,與出殿的趙印擦肩而過。

  吳質瞟了一眼趙印,只覺得此人十分熟悉,好似之前見過,但卻記不清何時。而且看了一眼此人面容,根本記不住,腦海中印象模糊異常。

  趙印則是一眼認出吳質,也不打招呼,直行出宮。

  吳質鎖眉看著趙印遠去的背影,問道:“此人是誰,為何沒有見過?”

  領路的侍從,看了看四周,低語答道:“校事官。”

  聞言,吳質臉色微變,似乎想起什么,也不敢多問,隨著侍從入殿。

  “臣吳質拜見陛下,祝陛下萬年!”吳質跪地行禮,說道。

  曹叡面露笑意,下階扶起吳質,溫聲說道:“卿與先帝交好,情同兄弟,卿亦乃朕叔父,無需多禮。”

  吳質咧著嘴,雖口中連稱不敢,但臉上的笑意根本抑制不住。

  吳質跪坐榻上,好奇問道:“不知陛下今日喚臣入宮,可有何事?”

  曹叡從案上抽出一份奏疏遞過吳質,說道:“吳卿請看,此乃征東將軍(滿寵)所上之表,言東吳今歲蠢蠢欲動,準備出兵攻打合肥。”

  “征東將軍以舊合肥城南臨大江、巢湖,北面遠離壽春。東吳有水師之利,常可長驅直入,圍攻合肥城。此地形利于吳軍進犯,卻不利于我軍救援。故于在西北三十里雞鳴山,新建合肥新城,以抵御東吳入寇。”

  吳質撫須看著奏疏,沒有著急回答,而是說道:“近些年西蜀連連入寇,奪我隴右之地,孫權稱帝之后,蠢蠢欲動也實屬正常。敢問陛下,其余諸卿如何認為此事?”

  曹叡沉吟半響,說道:“征東將軍同時上奏言,合肥新城可誘東吳士卒上岸遠離水師,便于我軍救援時,包抄斷其后路。”

  頓了頓,曹叡繼續說道:“護軍將軍(蔣濟)則以為不可,其言西蜀奪隴,大司馬兵敗。此時另行修筑新城,乃是向天下展露我大魏軟弱,好似見敵烽火便燒毀城池,不攻自破。一旦如此,大魏民心不穩,東吳便會愈加肆無忌憚入寇我國。”

  -------------------

  ①《三國志高柔傳》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

  太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

  ②《三國志步騭傳》后中書呂壹典校文書,多所糾舉,騭上疏曰:“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無罪無辜,橫受大刑,……”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