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茍道不死 > 第二章三國混戰
  劉禪見諸葛亮同意,但卻為奪取西城郡及救援孟達人選而苦惱,歷史上是司馬懿親自前往救圍攻孟達,若是普通將領必然不能敵司馬懿。

  劉禪沉吟許久,方才說道:“曹魏司馬懿在荊州,此人非良善之輩,是故我大漢若不遣良將相救,恐非其敵手。朕思慮再三,此計是子均所獻,不知相父以為讓子均前往救援東三郡如何?”

  諸葛亮撫須,沉思片刻道:“子均素有將略,為人謹慎,即使不能敗退司馬懿,救孟達,但奪取西城想必亦是可行。”

  劉禪聞言,轉身看向王平,期待問道:“不知子均可愿領此重任?”

  王平也不推辭,拱手應聲答道:“臣愿領此命,出兵東三郡。”

  同時,劉禪也對諸葛亮說道:“西城與上庸兩地路途遙遠,若司馬懿在途中繼續相阻,恐救援困難,可同時命李嚴從永安出兵北上救援孟達。”

  諸葛亮低頭允諾后,又想起另外一件事,緩緩說道:“國家,孫權書信中暫未有明確出兵時間,但其亦有允諾我大漢所求年底十二月出兵一事。”

  劉禪聽聞后,面露喜色,說道:“看來如今,萬事皆備,只待年底。”

  “國家,是故臣需前往漢中統領北伐之事。”諸葛亮沉聲說道。

  聞言,劉禪有些不舍,對著諸葛亮緩緩說道:“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休整未過數年;今又欲北征,還望丞相在軍中需多以身體為重。”

  諸葛亮則是拱手以對,正色說道:“多謝陛下關心,今臣遠離成都,還望陛下安心,以待大軍得勝消息。”

  ------------------

  時值亥時,明月照至府院中,庭中恍如積水空明。

  諸葛亮剛從宮中而回,卻全無睡意,行至府院中,心中幽思不已。

  諸葛亮在月下踱步,身影相隨,不禁想起當年與先帝在新野,抵足而眠的時日,但時至今日,也已過二十余年,光陰似水;又念起先帝在永安托孤,將大漢國事交付于自己,望自己輔佐陛下,興復漢室,以來也有四年有余;幸得陛下天資聰慧、仁德愛民,禮賢下士,雖無光武之能,但卻有光武之德。

  諸葛亮仰頭望向圓月,自語感慨道:“今曹丕已死,孫吳出兵相助,孟達反叛,時不我待,否則將遺恨終身。”

  諸葛亮轉身回屋,跪坐于案前,持筆于巾帛上寫文,于頂部赫然寫下三字《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咨,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諸葛亮跪于殿中,揚聲念文,劉禪則在跪坐御榻,望其思緒萬千。

  劉禪待諸葛亮念完,起身下階將其扶起,感嘆說道:“朕聞表,不知何言以對,心中思緒萬千,但朕唯望相父大勝而回,于成都設宴相迎。”

  劉禪站在階上,神情嚴肅,環視眾人,朗聲說道:“今日北伐,此事關我大漢國運一戰。只可勝,不許敗,當年先帝北征漢中,楊從事(楊洪)曾言:‘漢中之地為益州咽喉,我大漢存亡要害之機樞,若無漢中,則無蜀地,此乃家門之禍;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是故如此,我大漢眾志成城,方能擊敗曹魏。”

  “但今日北伐,朕亦可言:‘隴右之地乃我大漢興復之望,我大漢興盛之關鍵所在。得隴右,則關中可下,涼州亦唾手可得。是故此戰,朕亦直言不諱,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不下隴右,朕不退兵。”

  說完,劉禪拔出腰劍漢劍,砍下案前一角,厲聲道:“戰時,大漢國內有違軍令、詔令者如同此案,立斬不赦。”

  眾臣被劉禪決心所震驚,望著一向溫和的陛下,如今爆發出如今動人之氣魄。

  眾人齊聲應道:“諾!。”

  劉禪持劍駐地,揚聲說道:“北伐大業,乃我大漢國事,但亦是劉氏家事,惜朕不便親征。故令朕之二弟魯王劉永,朕之侄劉林,隨軍出征。后宮嬪妃,則以織錦,代其勞役。”

  劉禪望向眾人,肅然說道:“此乃應朕剛言之語,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眾臣倒吸一口涼氣,剛剛劉禪拔劍斷案,眾人為其決心而感到震驚,現在則是讓人為之驚悚,若非戲言,其心可比玉石。

  殿中眾臣,如何思量劉禪當然不知。至于為何如此,劉禪只是不愿重蹈歷史覆轍而已,若一伐失敗,則自己此前諸多心血白費。自己或許也會如同歷史上劉禪一般,被后世人嘲笑‘樂不思蜀’。

  公元227年,6月1日。

  諸葛亮率大軍五萬,兵發漢中,與已領七萬大軍的黃權會合。共計兵力十二萬,大漢傾巢而出。

  出發前,劉禪如諸葛亮南征般,賜其金鈇鉞一具,曲蓋一把,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郎六十人。代表朝廷出征,北伐之事一切交予諸葛亮定奪。

  同時以鎮南大將軍趙云為前鋒,潘浚為內府中軍師,馬良為后軍師,向郎為長史、爨習為行參軍……

  留張裔為留府長史,楊洪為內府從事,蔣琬為參軍輔佐張裔。

  七月,諸葛亮抵達漢中,黃權出城十余里相迎,諸葛亮邀黃權上車。

  十月,身在洛陽的魏帝曹叡,聽聞諸葛亮出現在南鄭,準備北伐關中;漢將魏延,將出兵子午谷襲取潼關。

  有人進言可發兵討伐諸葛亮,曹叡卻有意向發兵討伐,但不確是否可行,而問孫資。

  孫資進言道:“昔武皇帝征南鄭時,多次言其艱險‘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今若進軍征討諸葛亮,道路艱險,又要調撥兵力防御東吳,征討大軍需用十五之中,而且會勞師遠征,天下勢必騷動,外望陛下深思熟慮。”

  “我等若以待諸葛亮北伐關中,則防御關中則所需兵馬不過五萬。如今只需令調動鎮守關中將士即可,分別任命良將據守要塞,足以震懾強敵,百姓休養生息,魏國則可國力大勝。”

  曹叡采納孫資意見,并以此為曹魏國策,“西守東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