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354章 北宋的東南西北四個京
  【說來也是一把辛酸淚,吸取五代的教訓,基本上后來的朝代都給自己整了個備用陪都,以備不時之需。

  至于這個不時之需是什么,咱們就不得不提從咱們玄宗開始的天子棄都而逃了。】

  好丟臉啊。

  李世民氣得眼睛里都冒火了,只想要跨越時間收拾了某個不孝子孫。

  當然,武則天就方便多了,殺不那么容易下手,石叫他吃苦頭完全不手軟。

  【到了宋朝,他們就更加大氣了,一下子東南西北四個京都有了,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

  氣不氣派?】

  明明是好事,也有很多考量,為什么從天幕嘴里說出來就帶著一股奇怪的,熟悉的,陰陽怪氣的味道?

  【先來說說東京開封府。

  五代以前,要說都城的選擇啊,基本上就是洛陽和長安這兩大頂流的battle,但唐末以來,戰亂不平,長安和洛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長安啊,真就是鞠躬盡瘁,其實到了唐朝時,關中地區已經很明顯被消耗過度,資源已經跟不上,“高山絕壑,耒耜(lěisì)亦滿”,土地的肥力已經被耗得差不多,糧食的缺口在剛剛就說過。】

  李世民還有許多世家都坐不住了,他們都是關中起家,許多家底都在關中,關中本身的落寞不可能避開他們。

  只不過,關中被過度開墾的土地已經不是一朝一夕能彌補回來的。

  【而開封,也就是隋朝時期的汴州,地理位置優越,連接大運河和黃河,而且在漕運上沒有黃河的天險,天然發展漕運的一把手。

  “水陸要沖,山河形勝,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

  “均天下之漕運,便萬國之享獻。”

  從這里往京城運東西可以說是黃金水道,汴河,更是被當作東京的生命補給線,最高年份的漕糧定額達到八百萬石,可以保證上百萬人口的生存,厲害呦。

  這樣的生存條件,別人也不是傻子,自五代以后,除了少數幾個基本都定都于開封,屬于長安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啊。】

  百姓看了看自己生活的長安,突然有種人走茶涼的落寞感,不行,他們的長安怎么能落寞?

  【宋朝看到唐朝后期節度使大權在握的前科,建立以后將各地的精銳部隊調到開封,統稱為禁軍。

  一說到這個,我就想起八十萬禁軍教頭。

  這么多禁軍的供養,哪怕日后宋朝的皇帝想要遷都,也沒法避開開封漕運的便利。

  當然,像是后面那種不常規的遷都令說啊。】

  八十萬禁軍教頭?

  這么離譜的嗎?

  當然,許多人都聽出來這肯定是夸張的說法,只不過,他們更加在意的是,宋朝吃空餉的比例是不是太高了點?

  八十萬禁軍?

  不用腦子思考都知道這里面的貓膩,真要有八十萬,還打什么啊?

  況且,光是一個都城就八十萬的兵力,還有地方本身戍衛的兵力,大宋如何都不能被打成那副落水狗模樣,一人踩一腳都沒金兵什么事了。

  不單單別人想到,趙匡胤也立刻思考到這個,眼神不善的望向他的好臣子,下面被他喝酒喝完的老兄弟們無所畏懼,心里還在那吐槽:

  看我們干什么》?兵權都被你喝掉了,難不成還怪我們?

  誰說吃空餉的就一定是武將了?

  【說完東京我們來說西京——河南府。

  盛極一時的大唐啊,隨著衰敗,洛陽那些高亭大榭隨著火海化為灰燼,跟著大唐一同埋葬。

  “興亡一覺繁華夢,只有山川似舊年。”

  洛陽即使經過五代時期的恢復,也不過是恢復過半而已。】

  別說了,聽得李世民又要哭了,他的洛陽啊,他的長安啊。

  【五代時期衍生出來一個陪都的說法,當時的洛陽和開封基本上就是互為陪都,老牌古都和新秀開封之間,終究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雖然不至于被拍死在沙灘上,石也是落寞了。

  “天子所都則可以祀百神,何必洛陽”

  洛陽的政治地位完全被開封取代。】

  怪難受的,老百姓都沒想到,有朝一日會對他們所處的一座城這么深的遺憾,以及感同身受。

  這話誰說的?

  就是真被取代,就不能保留點面子嗎?

  平時來祭個祀也好啊。

  【北宋時期,仍然以洛陽為陪都,開封有漕運的地利,但也有個無險可守的地理缺陷,洛陽到底是老牌的古都,之前那么多代帝王的選擇,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

  北宋的皇帝貪心的很哦,對著洛陽念念不忘,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仍然吸引著他們,反正是恨不得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他們的都城上面。

  這其實也解釋了開封為什么養那么多禁衛軍,真以為是錢多啊?雖然錢是挺多。

  因為無險可依,安全性能自然得從別的方面補足,禁衛軍的作用是護衛,為了養活禁衛軍就得依靠漕運,為了漕運的順利又得派兵保護,水匪可從來都不缺。

  這樣就導致北宋時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禁軍—漕運—防守,趙匡胤也動過遷都洛陽的想法,希望能據山河之險,最后在趙光義和大臣們反對的聲音中不了了之。】

  趙匡胤沒想到這種事情天幕都知道,他確實在思考這個問題,只不過他的好二弟極力反對,遷都又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

  哪怕是現在,他本身也沒有完全下定決心,不知道到底要不要遷都。

  這個問題林書沒法回答他,她也不知道啊。

  【但趙匡胤對洛陽愛得深沉啊,不讓遷都,他就把祖墳遷到洛陽。

  皇陵杵在西京,這叫誰敢不重視啊,每逢祭祖啥大事,洛陽的存在感怎么能低啊?

  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啊。

  洛陽到底是有過那么多政治地位,老趙家的皇帝,從趙匡胤開始到宋仁宗,都在不斷增強它這個陪都的存在感。

  趙匡胤就不說了,祖墳都拿來給洛陽上大分了;

  趙光義親征西原之前,在西京進行過閱兵,還設置了財政機構,能夠和東京財政分庭抗禮的那種;

  宋真宗時又設立了國子監、太祖神御殿等機構,就宋朝那個對士大夫的態度,西京的政治禮儀象征在不斷的加強;

  宋仁宗時又給西京大規模的加建外城,陪都的氣勢越來越足。

  只能說,老baby還是有它的實力和魅力的。】

  趙匡胤不由得沉默,趙光義那狗東西一直反對他做什么?一副刨了他祖墳的據理力爭氣勢。

  前朝的洛陽人看著他們的洛陽沒有完全的落寞,反而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心中好受許多。

  只不過他們沒好受許久,因為,

  【但月滿則虧,洛陽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地位,有了特殊的政治意義,成也此敗也此。

  洛陽自五代開始便吸引了大批的官僚駐扎,政壇嘛,獨行俠那可是少見,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小團體,北宋的朋黨之爭那是歷史上都濃墨重彩的一筆啊。

  神宗變法期間,還冒出來個“洛陽耆(qí)英會”,這就是咱們的北宋天團,也是新發反對的主要力量,文彥博組織的“同甲會”,司馬光組織的“真率會”……

  不管給這些會安上多清高雅致的文人名號,但都架不住它就是政治小團體,新法倒臺,基本上都是從這些各種“會”里面選替補官員。

  小小的團體力量大啊!】

  好諷刺的一句話。

  本來打著各種文人雅士的團體還真有點如鯁在喉,若是不心虛倒還好,偏偏有的還真不純粹,沒法坦然處之。

  【朋黨在政治上絕對是皇帝的心腹大患,所以后面的皇帝自然得削弱他們的力量,洛陽就被這些災舅子連累了啊。

  皇城司,也就是宋朝具有監管的機構,開始對西京嚴密監視,同時,皇帝也直接用行動表示他們的態度,不再臨幸西京。

  到了神宗時期,西京外城的墻頭殘破了。

  唉,都怪這群搞小團體的,你們有本事倒是自己光明正大出來跟皇帝對著干啊。】

  就是就是。

  還沒因為洛陽到底是有底蘊,雖說輝煌不再,但還是被皇帝重視的百姓生氣了,怎么好端端的又殘破不堪呢?

  一群大臣壞得很嘞。

  【第三個京就是南京應天府,它出名的話應該是在朱元璋朱棣那兩代,畢竟皇帝起家嘛,被關注的肯定多。

  北宋的應天府在隋唐時叫做宋州,趙匡胤當皇帝前當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講得粗點,就是它祖墳冒青煙的地方,后來國號為宋也是這方面的考慮。

  然后天書愛好者宋真宗為了彰顯他們老趙家受上天眷顧,直接改了名,宋州改為應天府,沒幾年又升了頭銜為南京,成為陪都之一。

  宋州的這個升遷真是叫人看了都落淚。】

  原來是宋州。

  趙匡胤就說他怎么沒聽過南京順天府,原來是趙恒那小子把名給改了。

  考科舉的聽到天幕的說法,也狠狠代入了,沒想到有一天會羨慕一個城市。

  如此快速的躋身名氣城,都不能用三級跳來形容。

  【應天府一下子成為城市里面的新貴啊,在當時,應天書院也是宋初的四大書院,出了許多人才,就有我們特別完美,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聽出來很喜歡范仲淹了。

  不過,這句話倒是寫得心懷天下,若是言行一致,被天幕喜歡也不足為怪。

  【南京商丘作為所謂的龍興之地,還真有點運道在身,趙構當初繼位時也是在這里,只不過他跑得也是很快。

  北宋前面的皇帝肯定沒想到,自家后代這么能跑,三個陪都全沒用上,跑得都看不見影子了。】

  果然,有些事情就要被人嘮一輩子。

  老趙家的皇帝很無奈,為什么趙構這個癟犢子什么地方都能摻和一腳?

  三個陪都本來就是在東京出事的備用項,但最后一個都沒用上,顯得前面的那些操作特別多余。

  【最后一個京就是北京大名府,又是一個和禁軍一樣因為水滸傳被大家熟悉的名字。

  這個北京大名府并不是我們現在的北京,它位于河南境內,能夠升為陪都,主要是依賴于它的軍事地理位置。

  你要說北宋不知道軍事的重要性吧,也說不通。

  我不懂。】

  別說天幕不懂,他們也不懂。

  既然能把軍事要地當作陪都,總不能說不重視,但有些操作就是讓人迷惑。

  【還是熟悉的燕云十六州,沒了它北宋真就是一馬平川,都城開封直接受到異族的威脅。

  大名府就是在中原通往河北以及塞外的要道上,是黃河北邊的軍事和政治中心,有“北門鎖鑰”的名號。

  寇準就鎮守過這里,當時契丹還挑撥離間,說老趙家的皇帝不把他放到中央,反而打發到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寇準就很有大佬風范,北門鎖鑰之地,就要他來收拾他們。

  除了能臣鎮守之外,天子北行也是選擇大名府。

  大名府是在西夏和契丹對大宋攻擊時誕生的,我也是無語了,當時又是主張和談,主張避禍洛陽。

  洛陽要是能說話:你們這群癟犢子可別來了,好事倒是想不起它,到我這躲有什么用?人家要是渡過黃河,我還得被拆一遍。

  好在當時還是有骨氣的,提出建都大名,表明天子親征的決心。

  契丹聽到北宋在大名建了陪都,明白大宋抵抗的決心,打消了此次侵略計劃。

  你好我好大家好,就當作無事發生。】

  仁宗時期,趙禎十分慶幸他還是硬氣了一回,采取了呂夷簡的建議,不然這次被撕掉臉皮被天幕嘴的就有他了。

  趙匡胤對和談、避禍完全不意外,果然,要是不出點幺蛾子他都覺得不對勁。

  【宋遼后來保持了百年的和平,但后面就是……

  北京大名府的威風自然也跟著泯滅,輝煌不再。】

  令人唏噓啊。

  一個都城三個陪都都,最后都沒用上,誰能想到趙構跑那么南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