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201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0)
  【糧食長成了自然要收,我國傳統的收割農具就是刀和鐮兩種,根據主要種植主糧,收割農具的形態也有細微的調整,畢竟粟和水稻收割起來還是有些不同,不下地干活兒的人是不曉得的。

  像是宋朝北方小麥大力推廣發展,就衍生出來麥釤、麥綽和麥籠一整套麥收工具。

  在《農書》中寫道:“北方芟麥用釤、綽、腰籠,一人日可收麥數畝。”】

  李世民:這個作業好像他們大唐可以照抄下來。

  往前捯的雖然還沒推廣起來小麥,可一個個畫師的手筆也是不停,天可憐見的,現在他們已經無師自通什么是簡筆畫,寥寥數比就能將大致形態畫出來。

  天幕上展現出來的東西可容不得他們自我發揮,老老實實照樣畫出來就是。

  【還有就是谷物脫粒機。

  之前就說了咱們始皇大大那會吃麥飯什么的連殼都不脫,喇嗓子的很。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連枷,它稍微比單純的用木棍效率高一點。

  后來又出現了一種在曬谷場上碾壓谷穗的脫粒工具,叫做碌碡(liùzhóu),只能說操作場地稍微大了些,但效率沒提高多少。

  等到南方水稻開始占據著主糧地位,明朝開始出現各種稻床,將帶穗的稻在木桶上摔打使之脫粒,我記得八九十年代農村里都還有這種打谷機。

  脫殼的秕粒、穎殼和籽實要被分開,最初就是用簡單的簸箕和木锨,都是靠風力。

  最遲應當是漢朝出現了飏(yáng)扇,可以說是風車,搖動葉扇形成定向氣流,籽粒和秕殼的比重不同自然而然的分開。

  這個機器發明真就是靠著經驗,雖然里面蘊含的知識不少,但咱們老祖宗哪怕是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也是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些可惜啊。】

  百姓都沒去注意天幕的可惜,他們看著天幕展現出來的打谷機還有風車,雖然名字差不多,但和他們現在用的可是我安全不一樣。

  他們可沒天幕用的那么復雜和簡便。

  那是自然,林書找到的都是八十年代家里的打谷機,找到這些東西還真不容易,瞧著同出一脈,但已經經歷過千年的進步,被古人看了自然會驚為天人。

  做木匠的被旁邊人扯著袖子差點扒拉下來,沒好氣道:“你們把我當成什么人了?我要是看一眼就能做出來,還待在鎮子上干什么?”

  是看一眼就能做出來的嗎?

  尤其是這次內部的構造是粗糙的很,他腦子都還迷迷糊糊弄不清楚,感覺像是抓到一點頭緒可又理不清的感覺。

  “哎吆,那不是還得等陛下他們研究出來給我們啊。”

  他們指望著的陛下:工部、戶部、農家、墨家……

  反正有一個沒一個都被抓過來,百姓的期盼有點沉重了。

  【糧食收上來曬干總得吃吧,自然少不了加工的工具。

  最簡單的可能就是舂和磨,最開始的舂很簡單,就是多了個木棍,時不時還會戳斷。

  從木舂變為石舂,從手打變為腳踏再到利用牲畜和水力,慢慢的解放生產力。

  光是舂確實耗費人工,不恰當的聯想一下手打糍粑的累,就能想象其中的艱辛。

  至于磨嘛,在原始時代就有了用手持石頭或是木棒在大石頭上面碾壓研磨,這就是最初的石磨盤和石磨棒,但可惜的是,中間好似出現了斷代。

  出土的原始時代遺址中有這兩種工具的雛形,可大家也明白在秦朝時反而沒有了,不知道中間出現了什么變故。

  等到后來石轉磨的發明才叫這種古法磨盤煥發生機,漢代就被大力推廣,出現畜力磨;

  晉朝開始有了水力碾磨的雛形,唐朝得到大力發展,尤其是在關中地區,還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磨盤,將麥粒磨成面粉;

  宋朝更是出現了礱(lóng)、碾、磨功能三合一的水輪三事,利用河水沖擊水輪帶動齒輪運轉,宋朝的科技的確厲害啊。】

  大型的水輪但是外觀看上去都足夠震撼,宋朝人難得有種驕傲的感覺,對,就這么夸他們。

  旁的朝代:沒工夫打理,一心想著抄作業。

  【其實在農業當中除了本身的地理環境外,人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也付出大量的勞動力,要不說是精耕細作呢,這里面又屬水利灌溉尤為重要。

  其實還有蟲害和肥料兩樣,但古代占比并不大,抓蟲也沒什么技術活,更加沒有捷徑,談不上工具。

  一開始的灌溉十分原始,就是挑水甚至是拿瓢舀水,“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春秋戰國新的灌溉農具桔槔(gāo)出現,也被叫做橋,可以百區不厭。

  小時候在農村住過的應該見過自家的壓井,漢朝的井提水算是老祖宗,但沒有手搖柄,取水的時候就是把木桶丟下去,然后再拉繩子,通過轆轤的轉動把水罐提上。

  其實農村水井也有這樣的,夏天還能直接冰西瓜。

  這套裝置使用了很多年才有了后面的曲柄轆轤,應當就是在唐宋年間,劉禹錫有一篇文章描述它,但這套裝置并沒有得到發展。

  真正滿足農業排灌農具是翻車,也就是龍骨車。

  東漢末年就有宦官為灑路作翻車,三國時被改進用來灌園子,這些時候翻車都小巧靈動,兒童都能使用,是手搖發動。

  后面雖然變成腳踏,但長時間都沒有得到發展,一直到隋唐江南圩田發展使得翻車煥發出自己的光彩。

  龍骨車并不單單只能用于灌溉,還能抗旱、排澇、低田排水,是一種高效提水工具,一些高轉筒車甚至能把水提到七八丈,因此還有‘竹龍行雨’的名稱。】

  好東西啊。

  一個個胃口倒是大,眼睛那是直接往最后的高轉筒車上面瞄準,可那玩意哪怕是宋朝使用的也不普遍,難度可想而知。

  【農具發展的兩個黃金期分別是戰國秦漢以及唐宋,其實也就是大一統安穩的王朝,元朝其實也能放到宋尾巴那里,因為元朝后期太亂了,沒有其它東西發展的空間。

  基本上王朝末年和亂世就是這么個規律,明清基本就是沿襲前邊的農具,而且《農書》當中記載過的大型農具到明清時反而變得很罕見。

  一方面時農具已經發展到小農經濟的極限,另一方面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思想禁錮和死水一般,活力不強。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朱元璋聽著聽著沒想到居然又轉到大明上面,后面的清朝被他吞了。

  這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可真是不爽,不就是發展嘛,他就不信搗騰不出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