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寒門小郎君 > 第196章 改土歸流
  李林甫坐在紅木書案另一側,捋著胡須笑了,對于周旺的才學越發滿意了。

  在本次縣試的考卷里,可以讓姚公高聲贊嘆一句,只會有一個人了。

  二甲及第的進士周旺。

  除了他以外,李林甫想不到任何一個人,還能在羈縻縣的策問有著獨到見解。

  要知道類似羈縻縣的策問,曾經在科舉考試里出現過一次,卻是出現在會試里。

  舉人參加的那次會試,提出類似羈縻縣的策問,更加深邃一些。

  詢問的是羈縻州。

  一個是州,一個是縣,雙方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但治理的思路總有一些相通。

  只要能把羈縻縣治理好了,老百姓不出亂子,羈縻州自然而然就安穩了。

  何況本次參加科舉的讀書人,只是為了一個童生的功名。

  可以對羈縻縣有著獨到的見解,已經是難得的人才了。

  這個人才在李林甫眼里,只會有一個人。

  周旺。

  不過在姚公和王叔文眼里,這個人便是李甲了。

  周旺模仿著李甲的筆跡,寫了一份考卷,在自己人的安排下,神不知鬼不覺的進行了更換。

  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周旺寫的那份考卷,便是李甲的考卷。

  李林甫端著松花釉茶盞,呷了一口,比起剛才更有滋味了。

  想到本次縣試的案首是李甲,不僅讓他的心情更好了,已經在想著準備給鄭東家施壓了。

  一個女人而已,既然侄兒想要,便成全了他。

  王叔文接過來縣試的考卷,看了沒幾眼,忍不住猛地拍了一下紅木書案:“好!好一個改土歸流,這人對于羈縻縣的獨到見解,何止是鞭辟入里,簡直就是一位能臣干吏。這個羈縻縣的治理策略,不僅僅是能夠用在一個小小的縣,用在羈縻州也是完全是用。”

  改土歸流?

  李林甫聽到這句話,不禁皺起了眉頭,手里的松花釉茶盞放了下來,沒有心情繼續喝了。

  他為了保證李甲可以高中縣試第一名的案首,在周旺寫完考卷以后,親自看了一遍。

  知道周旺對于羈縻縣的策問,究竟寫了些什么。

  不是改土歸流。

  這個詞頗為新穎,就連他作為鈔關御史都沒有聽說過,不過仔細想來,卻很有道理。

  只是從這個詞的表面意思,可以看出來這名考生的主張,把土司官員改成流官。

  羈縻縣的官員大多是由土司官員世代繼承,說白了就是世襲,在土人里有著極高的威望。

  這就導致了羈縻縣的土人只知土司官員,不知朝廷。

  土人在只聽土司官員的情況下,只要土司官員有了反叛的心思,瞬間就能聚攏起很多叛亂的土人。

  朝廷每次平定叛亂,都要耗費大量的銀兩,朝廷的賦稅全都浪費了。

  改成流官就不一樣了,羈縻縣的官員就從土司官員,變成了知縣這般的流動官員。

  李林甫不愧是鈔關御史,掌握著漕運河道最重要一處鈔關的賦稅,是皇帝眼里的錢袋子。

  只是從改土歸流四個字,就分析出了很多內在意義。

  “著實是精妙。”

  王叔文同樣是發出了一聲感慨,把手里的考卷遞給了李林甫:“你也來看看,本次縣試的案首應該就是他了,沒想到在一場縣試里,還能發掘出一位賢才。”

  李林甫接過來考生的考卷,即便是知道不是自家侄兒李甲的考卷,還是有些迫不及待。

  他拿在手里,仔細看了起來,明白了王叔文、姚公二人為何會高呼一聲精妙了。

  考卷里關于羈縻縣的見解,寫得更加詳細,更加符合當地情況。

  對于羈縻縣的改制,不能強硬的直接把土司官員換成中原朝廷的流官,需要循序漸進。

  羈縻縣不是鐵板一塊,除了世代把持羈縻縣掌控權的土司官員,還有其他的土司大族。

  改土歸流的第一步,需要把世代繼承的土司官職,在本縣的幾個土司大族之間流轉。

  流轉個幾年過后,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從附近幾個縣流轉。

  一次持續下去,慢慢變成一個府的土司官員相互流轉,一直到最后羈縻州的土司官員相互流轉。

  到了這個時候,便是推行真正改土歸流的大好時機。

  慢慢往羈縻州里摻雜中原朝廷的流官,同樣不能著急,只能循序漸進。

  等上個三五十年,朝廷便能對羈縻州進行徹底的滲透,變成朝廷掌控的州府。

  李林甫看到這里,情不自禁的感慨了一句:“這便是真正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沒想到在小汴京里,出了這么一位能臣干吏。”

  王叔文、姚公兩人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的眼里看出了笑意,沒想到從李林甫嘴里聽到了一句治世能臣。

  李林甫可是皇帝的錢袋子之一,還是錢袋子里最有分量的幾個。

  在他的心里,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是能臣干吏,其他官員都不如他。

  以李林甫倨傲,就連京城里的朝廷重臣都看不上眼,何況是縣試里的考生。

  但是讓誰都沒想到的是,尤其是讓在場的幾名小汴京官員感到了大吃一驚,李林甫只是看了一份考生的考卷,居然說出了一句治世能臣。

  王叔文、姚公下兩人心里有底了,看來這一次縣試第一名的案首,不會引起任何異議了。

  只會是這名寫出改土歸流的考生。

  姚公不免有些迫不及待的說道:“趕緊揭開糊名,咱們倒要見識這位寫出改土歸流的讀書人,到底是誰。”

  李林甫點了點頭,揭開了考卷的糊名,念出來一個名字。

  “趙慶。”

  趙慶?!

  這個名字出現在后樓里,頓時就讓閱卷房里的眾人表情各異,唯一相同的一點,全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情。

  姚公難以置信的同時,還帶著頗為合理的神情,要知道趙慶當初可是在小汴京詩會里說出了三家店鋪的言論。

  早就知道趙慶不僅擅長詩詞歌賦,還在經學方面有著不俗的造詣。

  經學涉及了朝政治理,趙慶從中總結出改土歸流的見解,也就不奇怪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