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寒門小郎君 > 第152章 地方上的關系網
  趙慶坐在主位上,示意秀才們坐下來不要多禮:“幾位同窗今天過來可有事情?吃飯的時間還早,不然的話,肯定要留幾位同窗在家里吃飯了,一起把酒言歡。”

  張秀才打量了趙慶幾眼,過去沒怎么注意,現在看來,著實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小郎君。

  再加上有了《水調歌頭》的背書,通過今年的縣試獲得童生的功名,幾乎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

  張秀才客客氣氣的說道:“早就聽說尊夫人的手藝冠絕小汴京,京城里來的權貴王思禮吃過了尊夫人做的飯菜,離開的時候還念念不忘。倘若能夠吃到尊夫人做的飯菜,實屬榮幸了。”

  張秀才說完這話頓了頓,生怕趙慶聽不出來這話是客氣,認為他們是來蹭吃蹭喝了,引起趙慶的不滿。

  張秀才繼續說道:“倒也沒有什么大事,過幾日是姚公講經的日子,本秀才雖然不是入了泰州學派門墻的門生,也能去聽姚公講學,參加漕水書院里難得的盛會,今日過來,就是想告知賢弟一聲,到時候別忘了參加姚公的講經。”

  黃秀才笑哈哈的說了一句:“以賢弟和賀先生之間的關系,這件事恐怕不需要咱們的提醒了,比誰都有資格獲得姚公的邀請,畢竟當初在小汴京詩會的時候,那一套三家店鋪的說辭,技驚四座。如今又憑借水調歌頭獲得了小汴京才子的名頭,當然要去參加姚公的講經了。”

  趙慶聽著張秀才和黃秀才的客套話,沒有當回事,等著他們說出來真正的目的。

  張秀才和黃秀才對視了一眼,看出了彼此眼神里的意思了,認為趙慶這個人不可小覷。

  兩人說了一大堆客氣的話,沒在趙慶臉上看到一點的得意,反倒是始終一臉的云淡風輕。

  沒有因為大姓子弟的恭維,感到任何的自傲自滿。

  一個人再有才華,沒有相應的品行,難得成就大器。

  張秀才和黃秀才等人看著從容鎮定的趙慶,點了點頭,認為他是個干大事的人,往后的成就不會低了。

  客套話說的差不多了,也看出了趙慶的心性,沒有必要繼續說些虛頭巴腦的話了。

  張秀才說出了真實目的,放下手里的松花釉茶杯,沉吟了片刻說道:“不瞞賢弟,這次過來確實有事相求,本秀才與其他幾名同窗想要創辦一本小汴京的詩集。過去苦于沒有拿得出手的開篇詩詞,一直沒有刊印。如今有了賢弟的水調歌頭,還是小汴京的同鄉,便想著把水調歌頭編入小汴京詩集里,當做開頭第一篇詩詞。”

  張秀才說這句話的時候一直在觀察趙慶的表情,見他依舊是從容淡定,沒有因為這句話帶來名利,出現任何的驚喜。

  《水調歌頭》編入小汴京大姓子弟們創辦的詩集里,還是開頭第一篇,幫他宣揚了詩詞。

  省去了大量的時間、銀錢、人脈關系,幫著他把《水調歌頭》的名聲傳出小汴京,還不用花一分銀子。

  換做任何一名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現在都會是一臉驚喜的站了起來,激動不已的握住張秀才的手掌,甚至會說出掏出一筆銀子的話。

  趙慶的態度,卻讓張秀才黃秀才等人認可了,始終都是榮辱不驚。

  有時正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態度,掙來了更多的好處。

  黃秀才拱了拱手說道:“當然了,在潤筆費方面不會虧待了賢弟,小汴京詩集的刊印本暫定二錢銀子一本,賣出去一本詩集,都會分給賢弟二分銀子。”

  趙慶知道這個價錢不低了,一本詩集少說也得有幾十首詩詞,只憑一首《水調歌頭》就占去了二分銀子。

  再者說了,二錢銀子指的是賣價,不是最終賺來的銀子。

  在這其中還得去掉分給其他讀書人的潤筆費,紙張、刊印、裝訂成冊等等各種成本,二分銀子拿走了大頭。

  趙慶不是很看重詩集能夠賺來多少銀子,真正讓他在意的一件事,在于張秀才黃秀才等官宦子弟的利益捆綁。

  只要相處的得當,就能成為朋黨。

  想在官場上有所作為,離不開朋黨的幫襯,這也是他一直想要成為姚公門生弟子的原因。

  家里現在只有白豆腐,不適合運出小汴京販賣。

  因為白豆腐只能在一天內賣完,過了今天,味道就要開始變餿了。

  趙慶腦子里還有很多賺銀子的秘方,比如制成白糖白鹽,這些可都是能夠賺來大筆銀子的好買賣。

  商船想要離開小汴京,運到其他地方,離不開張秀才父親掌管的水閘。

  在豐水期還好說,商船不想掏銀子,慢慢排隊還是可以把貨物運到京城里。

  到了枯水期就不一樣了,只有交了銀子,才能盡快離開小汴京,前往京城。

  不想給銀子,那就等著吧,少則半個月多了三五個月。

  只能困在小汴京,商船上的貨物一直堆壓著。

  貨物是耐放的筆墨紙硯等物還好說,堆在漕河上不會損壞,倘若是換成糧食就不一樣了,稍微貯存不當就會引起發霉。

  另外,商船困在小汴京,每天各種吃喝用度全都是要花銀子,東西不僅賣不出去,還得賠銀子。

  趙慶和張秀才搭上線,有了這層關系就不一樣了,他畢竟是閘官的嫡長子。

  只要能夠考中了舉人,十有八九是繼承閘官的官位,即便是考不上舉人也無妨,反正有稅監太監這層關系。

  完全可以去國子監買個監生,他家有的是銀子。

  監生的功名雖然還是類似于秀才,卻有了做官的資格,可以回到地方上繼承閘官的官位。

  閘官和三班六房的掌案一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坐上去,需要了解小汴京的各種水文情況。

  還得精通疏通漕運河道,熟知各種年份的豐水期和枯水期,這些都是閘官密不外傳的東西,只會傳給家里的長子。

  小汴京畢竟是漕運河道,不能有任何的堵塞,沒有時間給其他官員去摸清小汴京的水文情況。

  朝廷也就默認了地方大姓對于閘官等官職的把持,甚至樂見其成。

  朝廷最想看到的情況,只有兩個字。

  穩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