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福氣滿滿,農家媳婦美食致富 > 第493章 長秋番外——國繡
  在生下兒子的第三年,宋長秋生下了女兒金朝月,朝月早產了一個月,身子孱弱,宋長秋和金錦輝費了很多心思,朝月三歲時身子骨就很硬朗了,跟著哥哥姐姐玩耍一天也沒問題。

  女兒身子養好了,宋長秋也將開鋪子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畫畫和刺繡她已學了十多年,兩樣都已精通,便是和金家最好的繡娘們比,她也是拔尖的。

  前幾年宋長秋一直在帶孩子,閑暇時間倒也做了不少繡活出來,但這些畢竟沒費多少心思,要開繡展拿這些去辦繡展必然是不行的。

  這么多年,和金家布店合作的成衣已經銷往了大啟各個郡、府,錦繡坊在大啟也打出了名聲,錦繡坊要開店是大事,不能馬虎了。

  宋長秋和戚滿滿商量過,在正式開店前要先辦個繡展,繡展上的展品宋長秋原本是想一個人來完成,花個幾年時間也足夠的,但沒想到帶朝月就費了她三年時間。

  宋長秋從金家頂級繡娘中選了九人與她一起合作,這九人以后就歸于錦繡坊了。

  很早以前,師父沈月白就說過能把他的畫拿給她做刺繡,宋長秋打定主意要開繡展也沒同他客氣,她如今已經知曉了師父的身份,大啟第一丹青先生,師父的畫,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瓦舍樓閣都是神韻十足。

  宋長秋選了六幅沈月白做的畫,三幅簡單一些的,三幅復雜一些的,這六幅畫她打算自己親自來繡,而她自己畫的十二幅畫則交給了那九個繡娘。

  接下來兩年的時間,宋長秋和九個繡娘把心思全撲在了刺繡上,所有繡畫做好,又開始忙碌繡展的事,有金錦輝和戚滿滿的幫忙,繡展開辦得很順利。

  在大陽府多年,宋長秋和戚滿滿等人都結交了不少朋友,繡展前期做足了宣傳,開展這日,大陽府有頭有臉的人家基本都來了,甚至還有一些從外地來的。

  段清松政績卓越,早就可以去京城為官,但他對大陽府有了感情,家里孩子也在大陽府成了家,這么多年也就一直留在了這里,開展這日,段清松和方和伊都來了。

  宋長秋親自接待了他們,和他們介紹著每幅繡畫。

  “這是千菊圖,原畫出自家師月白之手,說是千菊圖,其實這幅畫中只有十二種名貴菊花,花朵簇擁在一起,相得映彰,這幅繡畫比較大,用來做枕面或者小一點的屏風是可以的。”

  “這是農家豐收圖,麥苗金黃,農人割稻,小孩拾穗,大家臉上都是豐收的喜悅,這幅繡畫適合裝裱掛在屋里。”

  “這是香桂圖,是我娘家院里的那兩株桂樹,開花時滿樹金黃,香飄十里,這幅繡畫也適合裝裱。”

  “這是少女撲蝶圖……”

  “這是群山圖……”

  宋長秋一路介紹下來,跟在他們身后的人越來越多,驚嘆聲連綿不絕。

  “這些都是刺繡做的畫?也太逼真了!”

  “這小孩繡得真好,我家丫頭還說墻上有個姑娘朝她笑呢!”

  “這香桂圖怎么賣啊?這繡畫太漂亮了!拿回家做個小屏風正好!”

  “我喜歡這紅石榴,多子多孫,裝裱了擺在堂屋好看!”

  “我喜歡牡丹圖,做個團扇絕對好看!”

  “這些繡畫拿去做衣裳也很好看吧?”

  “唉,你這么說還真是,這百蝶圖我看做個裙子就很漂亮啊!”

  繡展的繡畫都是精挑細選,宋長秋加上九個繡娘花了兩年時間做好的,價格昂貴,最便宜的也要兩百兩銀子,最貴的足足萬兩銀。

  喜歡繡畫的人很多,想買繡畫的人也不少,但能出得起價格的很少,最終只賣出去六幅較為便宜的繡畫。

  雖沒賺到多少錢,但有了這些來繡展的人宣傳,錦繡坊在大陽府名聲大噪。

  宋長秋抓緊時間開了店。

  錦繡坊賣的都是做好的成品,無論是簡單的荷包,或是復雜的屏風,都很精美漂亮,加上每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錦繡坊賣的東西雖貴,卻也很受大陽府有錢、風雅的人家喜歡。

  除了成品,錦繡坊還提供定制品,定制品價格就更高了,大陽府買的人并不多。

  大陽府的店鋪走上正軌,宋長秋和金錦輝帶著孩子去了京城,京城富貴人家很多,是定制品的主要消費地。

  有戚滿滿他們的關系在,宋長秋在京城開店很順利,不過半年就聲名遠揚,每一個月都能賣出好幾樣定制品,繡展上的群山圖更是被楚懷瑜買回了宮里,他國來朝時楚懷瑜一拿出來炫耀,一眼就被他國使臣看中,想要與大啟買賣繡畫。

  楚懷瑜也沒想到他只是簡單炫耀一下還能有這出,楚懷瑜立刻把這事交給了楚允祺去辦。

  楚允祺親自和宋長秋談了這事,談好后讓宮中繡娘去了宋長秋的刺繡工坊學做繡畫。

  在錦繡坊和兩個國家建立買賣關系并在那兩個國家大受歡迎后,楚懷瑜大喜,親自寫了國繡二字做了匾額賞賜,懸掛于錦繡坊店鋪之中。

  之后幾十年,京城女子都以能進錦繡坊的刺繡工坊為榮。

  宋長秋和金錦輝在京城呆了二十年時間,這個時候宋長秋已是天下聞名的繡畫大師,兩個孩子也在京城落了家。

  宋長秋年齡也大了,對故土格外想念,家里的孩子們已不用他們夫妻操心,在安排好錦繡坊的事后夫妻倆回到了青柳村。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青柳村和周邊幾個村合并了。

  青柳村也改為了青柳鎮,村里的村塾早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無類書院。

  書院極其廣闊,青柳鎮的孩子們在這里學習不同的生存技能,還有從其他城鎮來的學生,這些孩子長大后一部分回到書院任教,書院再沒有過缺夫子的狀況。

  李香芹已經很老了,眼睛花,背也駝了,十多年前她開始看不清針線就沒在書院任教了,雖沒任教,李香芹依舊喜歡時不時來書院逛逛。

  她是書院第一個教刺繡的夫子,書院的孩子尊稱她為香芹夫人。

  宋長秋回來后沒其他事情忙,便在書院擔了個刺繡夫子,她已聞名天下,一入書院便收了不少學生,她授課時李香芹也會拿著板凳坐在后面聽講,聽著孩子們清脆的說話聲,蒼老的臉上滿是笑容。

  薪火相承。

  這些孩子都是大啟繡藝的未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