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明末大寨主 > 第五十一章:一門三鼎甲
  一日過去,貢士們(通過會試的學子即稱為貢士)陸續離開紫禁城,等待三日后的傳臚。

  華蓋殿,孝宗以及內閣大臣們準備開始閱卷。

  殿試的策問,主要評判標準是按照皇帝的喜愛,但孝宗與內閣向來和睦,因此也會聽取內閣的意見。

  明朝的殿試閱卷,不同于會試,是由讀卷官們一份份的念誦完全文,再有皇帝評判。

  同樣是分為三甲,根據策問水平,放入三甲不同的位置。

  讀卷官一份一份的開始誦讀,十幾份試卷讀下來,孝宗卻是全無感覺,文章雖然做得不錯,但卻缺少真知灼見,只能說富裕華麗的辭藻,卻少了治國之策。

  徐溥說道:“皇上這次的策問之題,著實讓貢士們觸不及防,這情急之下也難有好文章。”

  “朕不過是想看看,這些貢士們是否有真才實學。”孝宗不可置否道。

  原本的讀卷時間是規定在半天之內,孝宗破天荒的把時間延長到一天,這是大明頭一遭。

  “賦稅乃王朝之基。”

  聽到這個開頭,孝宗來了精神,直起身子:“繼續念。”

  毛澄在策問里提到國家的賦稅其實并不算高,但為何會導致百姓賦稅艱難,說到底是因為商稅收不起來,大量官吏和商人勾結,導致明朝原本商業經濟發展得蒸蒸日上,反而國家的財政一年不如一年。

  毛澄則是在策問里指出,要建立商稅的專司機構,不僅能減少百姓農稅,還能同時擴張財政收入。

  聽完這份策問,孝宗深表認同,朝廷一貫簡直重農抑商,但在這個時期,明朝的商業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期,各行各業的商業經濟都很健全。

  但商稅卻一直難以收起來,大部分銀錢都在商人以及勛貴大臣們的手里,這環環相扣的關系,即便是朝廷想插手也難。

  “問題找準了,但這解題之法還是不太夠。”孝宗嘆道。

  又念了幾分卷子,直到這一份出來,孝宗再次認真起來。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王守仁在策問里專攻民生問題,其中主要涉及流民和軍屯制,這也是李兆比較提倡的一種解決流民的辦法,但王守仁卻是提出一個新觀點:先以夷制夷,再化夷為漢。

  王守仁認為,將流民遷往西南屯田的同時,朝廷除了派兵駐扎以外,應分化土司,不斷跳起土司間的戰火,不斷讓土司內耗。

  同時通過讓流民與夷結親的方式,將民族隔閡打破,再以教化讓蠻夷歸順朝廷。

  孝宗眼前一亮,雖然這則策問的核心觀點,他很熟悉,畢竟是出自李兆,但后面這些卻也很有建設性,而且可以實施,尤其是讓土司內耗這一招,著實讓孝宗心動。

  孝宗拍拍手:“這篇策問還算像樣。”

  “陛下圣明。”一種大臣忙不迭的拍馬屁道。

  緊接著下一篇策問。

  “一條鞭法,清明朝綱。”讀卷官接著讀誦。

  孝宗笑了笑:“一條鞭法,這聽來倒是有點改革的味道。”

  孝宗時期其實不存在重大的政治改革,大部分是在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上施政頗多,主要原因還是,此時的國內局勢相對平穩,明朝暗藏的諸多弊病還未顯露出來。

  而祝允明在策問里則是將李兆所闡述的一條鞭法,完完整整的寫了下來。

  主要內容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聽完后,徐溥先開口說道:“陛下,此篇策問有些過于激進,但其中提到的,清丈土地、統一賦役、計畝征銀,倒是不失為良策。”

  孝宗哪里不知道,這三條策略都是上好,只是難以實施,單是一個清丈土地就很難開展,這里面的牽扯太大,若是處理不好,怕是會造成不小的動蕩。

  “不過此人能提出如此策略,眼光長遠,而且有心胸氣魄。”孝宗夸贊道。

  李東陽則道:“陛下,這清丈土地實則有記可計可行,藩王勛貴的暫時動不得,但這天下之大,那些鄉紳氏族,我看,能動一動。”

  徐溥卻是搖搖頭:“此事牽扯過大,還是容后再議吧。”

  徐溥畢竟是首輔,而李東陽此時還未入閣,看得出徐溥對改革還是抱有成見,李東陽也便不再多說什么。

  徐溥出任首輔后,其政策就一條,平穩過渡,只要他在任上,就難以出現大的改革,這一點眾人皆知。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孝宗還是認同了其中一條策略,朝幾位大臣說道:“這同一賦役朕看可以試試,這賦稅和奴役統一之后,各地官吏便是不好再巧以名目,既能讓賦稅穩定,還能讓百姓的日子安穩一些。”

  徐溥首當其沖的道:“陛下所說甚是有理,這統一賦役的事情,內閣會拿出一個章程。”

  既然孝宗都發話了,即便徐溥不愿意,也只能接著,還好這統一賦役也不算難事,若是做得好,徐溥也能撈到個為民謀利的好名頭,何樂而不為呢。

  接下來的讀卷過程又再次變得索然無味,毫無亮點可言,孝宗幾乎就要聽睡著了,便是讓徐溥等人代為閱卷。

  整整一天的時間,讀卷結束,孝宗讓御膳房準備了一些糕點。

  “邊吃邊說吧,徐卿家認為,這次的狀元該是何人啊。”孝宗問道。

  說到底除去前三名以外,其他的名次也不難抉擇,按文章優劣排下去就行,可這三鼎甲就不好說了。

  徐溥說道:“臣認為,那篇治國有常的策問不錯,其中關于西南土司的見解,可以實施。”

  孝宗點點頭,并未反對,也沒有同意。

  陸簡也說道:“臣則是認為,那篇賦稅的文章不錯,眼光獨到,卻是直指弊病。”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孝宗拿起一塊糕點,同樣不做評價。

  “臣認為,一條鞭法該當是頭名,此人之法雖激進,但卻是治國的良藥。”李東陽說道。

  孝宗又問了其他幾個大臣的意見,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三篇文章,比起其他貢生的策問,這三篇確實要出彩得多,不僅言辭犀利,關鍵是于國有利。

  孝宗將三份試卷都擺在面前,提起筆,準備批紅,他的心里其實早已有了結果。

  三張試卷批紅完,孝宗笑道:“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眾人皆是道:“陛下圣明。”

  這一日早晨,李兆再次陪同四個徒弟來到皇城外,四個徒弟心里都是惶惶不安,考試的時候輕松,這等待結果卻是艱難。

  李兆說道:“怕什么,考都考完了,不管什么名次,你們步入仕途的時候都已經到了。”

  “你們幾個給為師記住,做官就四個字:為國為民。切莫像這官字一般,兩張口,對百姓一張口,對皇上一口,到最后只會說卻是什么也不做。”

  四個弟子拱拱手,將老師的話銘記于心:“學生謹記。”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進去吧,今天是你們的好日子,為師在府上準備好酒菜給你們慶祝。”

  貢士們來到殿外丹墀兩邊拜位上排列,傳制官請旨后出奉天殿左門,在丹陛東朝西站立。

  執事官高舉放有黃榜的榜案,來到丹墀御道上放定。

  傳制官高唱“有制!”

  一眾貢士跪下后高聲宣讀:“癸丑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祝允明!”

  祝允明聽到自己的名字,已經完全失神了,我是第一甲第一名?怎么可能?

  一旁的毛澄祝賀道:“恭喜師兄啊,奪得狀元!”

  祝允明就連做夢都沒想過自己能奪得狀元,去年自己還沒有考上舉人,幸得遇到老師,自己才好不容易中舉。

  而后又是靠老師的教誨,才好不容易考上會試,得了個第三名。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原本祝允明以為自己能走到這一步已經是天大的幸運,可眼下,他卻就是成為了一甲狀元,這比做夢還不真實。

  王樸厚拉了一把祝允明:“師兄,醒醒。”

  祝允明回過神來,已是眼淚婆沙,抽泣著道:“這得多謝老師啊,枝山此生,愿為老師奉獻一切。”

  “第一甲,第二名,王守仁。”

  “第一甲,第三名,毛澄。”

  這三個名字對于其他貢士們來說并不陌生,畢竟這三個家伙可是會試的前三名。

  現在是什么情況,這三個家伙居然又考中了三鼎甲,只是名次換了,但人還是這三個人。

  這到底是什么師門,居然一門三鼎甲?縱觀明朝還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

  而毛澄和王守仁皆是不為所動,似乎能考中前三,不過是常規操作。

  只有王樸厚在那兒郁郁寡歡,他居然是被排到了二甲,而且名次也不算靠前,在師兄弟中他算是最拉跨的了。

  執事官舉著黃榜案出奉天門左門,將黃榜張掛于長安左門外,眾進士隨出觀榜,有順天府官員用傘蓋儀從送新科狀元歸第。

  宮內,文武百官依次入班,有致詞官于丹陛中跪定致詞:“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接著鳴放鞭炮,皇帝起駕,百官退朝,儀式結束。

  舟山侯府,祝允明、王守仁、毛澄,伴隨傘蓋儀從來到府門前。

  王樸厚也是馬不停蹄的跟上,在三人旁邊排著,跟著狀元郎、榜眼郎、探花郎站站在一起,他這二甲進士真是有得尷尬,好在王樸厚臉皮子夠厚,也不怕別人說。

  四人同時在門前跪下:“弟子謝老師栽培。”

  府門打開,李兆走出來,看著四個弟子,與有榮焉,這比他自己考上狀元還開心。

  李兆開口打趣道:“枝山啊,當初我就說你可以,你看,這不是都考上狀元了嗎。”

  祝允明嚎啕大哭:“全靠老師對枝山的教導,枝山沒有辜負老師!”

  另外三兄弟只得安慰大師兄,大師兄實在是太感性了,一路上回來,少說哭了二十幾回了,還從未見過這么能哭的狀元郎。

  
  李兆朝街上的人道:“慶祝我弟子高中,舟山侯府大擺三天筵席,施粥三日,諸位皆可來熱鬧熱鬧。”

  這一日過后,一門三鼎甲的故事傳開了,舟山侯李兆的名聲也傳開了,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教出了三鼎甲,這簡直讓一眾書院的老儒生、老學究,無地自容,這李兆難道是文曲星下凡嗎?

  【作者題外話】:感謝觀看,收藏,投票,拜托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