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春秋霸業 > 第708章 禮法之辯
  殷正剛剛用了周秦楚三國以下克上的事跡來反駁周國姬成禮提出的“禮樂治世”,姬成禮便毫不客氣的說道:“武王之時,商強周弱,商王設炮烙等酷刑,諸侯,公卿,士大夫,百姓,莫不畏之。

  然,武王振臂一呼,天下諸侯從者云集,商國雖強,不能敵也。

  此之謂:酷法失道,天下共棄。

  前車之鑒,怎能視若無睹?”

  殷正聞言之后皺眉說道:“商國雖敗,但國力任強,亦為天下之霸主也。

  周國雖勝,推行禮法,卻越發虛弱。

  秦,楚兩國也因變法而興,法儒之辯,孰強孰弱,何須多言?”

  殷正的頓時讓姬成禮漲紅了臉,他想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去抨擊商國法家,卻沒想到最后竟然被人反借助歷史而打了臉。

  就在這個時候,姬磊卻是主動站了出來。

  他恭敬的向著在場的眾人一禮,隨后方才繼續說道:“今日之辯,在于治國之道,不在查史。

  商國因法而興,也因法而衰,后又因法而興,商國因禮而盛,又因禮崩樂壞而衰,將來未必不能因禮樂而再次興盛。

  觀史可以為鑒,卻不能一味的以過去的得失來衡量現在與將來。”

  他言語到了此處的時候,殷正的目光便已經落到了他的身上。

  “敢問先生有何高見?”

  姬磊聞言之后說道:“在下以為,儒法各有其道,然國家之興衰,卻更在君王。

  君王有道,則國家興盛。君王無道,則國家衰敗。

  故而以在下之見,治國當先明君,而后以明君治世,賢臣佐之,則安國興邦。”

  姬磊的話音方落,眾人盡皆嘩然,然而端坐上首的周太后卻是突然間雙眸一亮。

  她目光炯炯的盯著姬磊,目光中多了些許的期待。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姬成禮卻是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胡言亂語,一國之君,關系著整個王朝社稷,若是不能夠傳承有序,人人都想要爭奪王位,豈不是要引得天下大亂?”

  姬磊正準備開口說話的時候,商國的殷正竟然主動替他作答道:“我大商之君,從來不是什么嫡長繼位。當今商王,也并非是嫡長。

  然而大王繼位之后,改革吏治,征討蠻夷,威服諸侯。我大商國力蒸蒸日上,這不正是先王選賢任能的結果嗎?”

  孔儒聞言之后卻是突然間站了起來,他向著在場眾人拱了拱手之后說道:“據老夫所知,商國大王子子武勇冠三軍,現在商國之大將軍,為商國東征西討,開疆拓土無數。若是由他繼位,商國未必不能興盛。

  而商王子夜若是賢能,也會鼎力輔佐子武為王,又何須廢長立賢?”

  孔儒的話讓殷正眉頭緊皺,就在他思索該如何應對孔儒之時,孔儒又繼續說道:“治國之道,首在教化,若是教化得當,世上安有不賢之世子乎?若是世子賢明,自然政通人和,又何須另選他人?”

  殷正聞言之后,當即開口反駁道:“君王子嗣眾多,安敢保證嫡長便一定是最賢能者?”

  孔儒卻是毫不遲疑的說道:“世子不必最賢,只需要不昏聵即可。若是次子賢能,也可輔佐新君治理國家。”

  殷正繼續問道:“若是世子庸碌,次子又如何能夠愿意真心輔佐?”

  孔儒作答道:“若是連自己的兄長也不肯盡心侍奉,又如何算得上賢能呢?”

  殷正咬牙,一時語塞。

  孔儒笑著說道:“請循其本。老夫之言,治國之道,教化為先。教化者,以德為本,德備則天下安。”

  孔儒終于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那便是通過教化來授予君王,官吏,百姓以德行,只要人人的德行都足夠了,那么整個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儒今年已近八十歲高齡,在這個普遍壽命三四十歲的世界,已算得上是高壽。

  這幾年他雖然依舊堅持鍛煉,每餐依舊能夠食用一升米飯,但是他卻能夠明顯感受到自己身體的每況日下。

  他已經到了自己人生之暮年,卻還沒能夠將自己的思想傳遍諸國。

  而今,咸陽學宮論道,他終于按捺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天下大同”。

  在秦國待了這么多年,也教導了不少的弟子門徒,他又怎么會不知道天下大同的難度?

  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恐怕是沒有機會看到天下大同的實現了。

  但是,他還是想要把自己心目之中的盛世描繪出來,以供后世弟子繼續為了這個目標而奮斗。

  孔儒的話很有沖擊力,許多人都已經開始在心底幻想這樣的世界。

  農家看到的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與他們農家追求思想是何等的相似?

  法家看到的是“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不正是法家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嗎?

  不同的是,農家想要的是通過君民并耕等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法家想的是通過明令律法來達成。

  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多有不同,但是他們的目標卻大多都是沖著“天下大同”去的。

  儒家想要人人修德,所以天下大同。

  農家想的是人人都能夠填飽肚子,自然也就沒有了爭斗,所以天下大同。

  法家認為人人都畏懼律法,不敢犯罪,所以國家安定,天下大同。

  墨家想的是“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了”,也就是孔儒提出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自然也就天下大同了。

  雜家想的是不論用什么辦法,國家安定了,天下大同了就行。

  縱橫家與兵家實際上應該是最接近“天下一統”思想的存在。(這個后續再提)

  道家便是大家都清靜無為,不爭不搶,自然也就天下太平了。

  醫家沒想那么多,他們只想著治病救人。

  至于其他的一些流派,大多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天下大同”的可能之中的時候,卻是突然間有一道不和諧的聲音響起。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