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春秋霸業 > 第387章 楚秦之爭
  見到熊莊拿出來的詔書之后,原本一臉肅穆的召得柱臉上突然就露出了笑容。

  隨后他毫不猶豫的說道:“公子既是奉天子令歸國,外臣自是不敢阻攔。”

  話音方落,隨后直接下令道:“弟兄們,給楚世子讓條道。”

  其他秦卒聞言,幾乎沒有任何遲疑,立即便放開了道路,任由楚世子一行人離開。

  楚世子沒想到小小一個函谷關守將便有如此敏銳的嗅覺,竟然能夠嗅到他暗藏的算計,并且及時借助監國詔書順水推舟,打破自己的原定計劃,不給自己一個發難的理由與借口。

  在心底略微失落之時,他又忍不住對召得柱生出了些許的愛才之心。

  “敢問將軍姓名?”

  原本急匆匆要走的楚公子這下子倒是不急了,抬頭向著召得柱發出了詢問。

  原本已經給熊莊放心的召得柱沒想到對方竟然問及他的姓名,心道是“這廝想要報復額,額豈能懼怕他?”

  當即滿臉自信的說道:“秦國,函谷關守將,召得柱是也。”

  熊莊聞言之后點了點頭,隨即突然開口說道:“將軍行事妥帖,精明強干,有大將之風。我父王最喜將軍這般大將,若是召將軍能隨本公子回楚國,我楚國上下必以國士之禮待之。”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召得柱的臉上露出了詫異之色。

  但是很快他便恢復了平靜,不卑不亢的說道:“額雖然出身卑微,卻也聽說忠君之士不事二主的道理。

  況且,楚君狂悖無禮,實非明君之相。秦侯忠義正直,這才是真正適合額的明君。

  額既已得明君委以重任,又怎么能夠再背棄秦國去楚國呢?”

  熊莊聞言之后也不惱怒,只是冷笑一聲之后說道:“召將軍可要記住今日的話。”

  他原本已經放棄了借機發難的想法,只是想要招募召得柱這個人才。

  卻沒想到竟然峰回路轉,召得柱言語之中遍地楚王來捧高秦侯,這不就是在羞辱我楚國嗎?

  在大周的統治之下,以羞辱國君為借口發起戰爭的事情屢見不鮮。

  就算是周天子也不能夠阻攔,更何況現如今大周的監國乃是他熊莊的盟友。

  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熊莊直接下令車夫進去函谷關。

  而在入關之后,他并沒有急著離開,反倒是在關內四處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后,看清關內并沒有多少秦卒,這才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函谷關,一路向著驪山藍田的方向而去。

  待其歸國之后,立即便向楚王與群臣陳述了召得柱的羞辱之語。

  楚王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話,他威嚴的臉上已經看不出任何的喜怒哀樂。

  然而群臣卻是個個義憤填膺,紛紛攛掇著楚王出兵討伐秦國。

  眼看著群臣激憤,頗有上下一心,共破秦國的架勢,楚王的腦海中響起了上鄀之圍,隨即下令道:“秦國狂妄,區區一介無名小卒,也敢羞辱孤王。

  孤王絕不受此辱…”

  于是楚王傳戰書于秦,不等秦國回應,直接發正卒一萬,又令屈晏征召荊蠻蠻兵三萬,又以三萬奴隸為役夫隨軍押送糧草輜重。號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著上鄀而來。

  楚兵伐秦必經上鄀,而上鄀與楚國有血海深仇,本應該幫助秦國抗楚。

  然而上鄀國君卻被楚軍的暴戾所震懾,擔心自己的反抗會給國家引來滅亡之禍。

  楚國的世子熊莊來到鄀國出使之時,鄀國君被嚇得腿都軟了,急忙親自到城門口迎接,擔心手底下的人會怠慢了楚國世子。

  當他一臉恭敬的將楚世子迎進城后,望著那破敗蕭條的上鄀城,熊莊的心底生出了一個想法。

  “寡人不知世子來使鄀國,未能出城遠迎,招待不周之處,還望世子海涵。”

  在鄀國強大之時,鄀國君就算是楚君也不放在眼里,然而現在鄀國勢弱,在面對楚國世子之時尚且卑躬屈膝。

  兩國之間的仇怨就像是一個笑話,絲毫也不能夠影響到鄀國對于楚國的態度。

  然而鄀國君若是不這么做,必定會為鄀國帶來殺身之禍。

  這很好的詮釋了弱國無外交,無氣節的事實真相。

  然而,鄀國君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正是因為他今日的卑躬屈膝,為鄀國真正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

  此時的咸陽城內,趙怡秋面色平靜的看著面前的楚國國書,語氣平緩的開口說道:“君上遠征犬戎,便有預料會有人借機伐秦。

  沒想到楚國竟然第一個跳了出來!”

  隨后她目視群臣道:“諸公以為,此戰該如何應對?”

  眾臣子互相對視一眼,最終還是冢宰姜默出言道:“君上雖在犬戎,但是我秦國的大軍卻在綿諸。

  而今犬戎內亂將起,已經無瑕顧及秦地。當調遣綿諸之兵以戊守藍田。”

  他的話音方落,隨后黃巨鹿也越眾而出道:“秦侯順應天子,出兵討伐犬戎,這是諸夏之表率。然而秦復失地之后,諸侯皆不得利。

  諸侯因此懷恨在心,楚國在這個時候來侵犯我們秦國,未嘗沒有雪恨之意。

  以臣之見,可求援于晉,褒,庸,鄀等諸侯,就算是不能使他們出兵,也要使他們沒有借口助楚。”

  隨著黃巨鹿的話音落下,群臣互相對視了一眼,似乎都在思索著該由何人出使諸國。

  趙怡秋環顧群臣之后問道:“何人可以助秦國遍使諸侯?”

  他的話音方落,群臣之中便已走出了數名年輕人。

  “微臣晏云之愿使褒國。”“微臣趙文山愿使庸國。”“微臣…”

  這些主動站出來的臣子,大多都是曾經咸陽學宮畢業學子。

  他們因為出身的緣故,所以很輕易的變,得以在秦國的朝堂之上立足。

  然而他們卻因為缺乏功績,所以一直得不到真正獨當一面的機會。

  而今秦國需要有人出使諸國,他們自然紛紛站了出來,希望能夠得到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然而這些主動站出來的臣子,大多自薦出使褒,庸,鄀乃至周天子之國,卻沒有任何一個人主動出使晉國。

  于是趙怡秋新奇的問道:“諸位大夫何故不愿使晉也?”

  他的話音方才落下,群臣互相對視了一眼,其中一人在眾學宮弟子中威望最高。

  于是他主動開口道:“微臣以為,晉為秦國之友盟,聞秦與楚戰,必會舉兵來援…”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