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小說 > 雨落影視諸天 > 第二百三十二章爭端
  二月,建業。

  自孫權想養蠱培養出優秀的繼承人之后,實打實地將心思放在三子孫和以及四子孫霸上。

  本來還想推遲冊封太子的時間,卻不料聽聞劉禪欲下達冊封孫霸為吳國太子的消息。孫權對劉禪攪和吳國國政的態度,頗是不滿,只得搶先在漢使抵達之前,冊封了孫和為太子,又隔數日冊封孫霸為越公。

  嗯!孫權去帝號,向俯首大漢稱臣,自身本就是王爵,自然失去了冊封王爵的資格,其最高也只能冊封公爵。

  太子孫和方面,闞澤領太子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重臣,被孫權安排為孫和的侍從。

  而在越公孫霸方面,前太子孫登之師是儀受令越公傅,與全寄、楊竺來往來往關系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諸王子皆無冊封,唯有孫霸封為越公。孫權給予孫霸的待遇極為恩寵,與太子孫和并無差別,甚至在同一宮室內飲食起居。

  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件插曲發生,已故的步練師長女孫魯班即大虎公主,因和孫和之母王夫人有矛盾,不滿孫和受封太子,欲立孫霸為太子,特意和孫魯育即小虎公主商量。結果小虎公主不同意,于是兩姐妹關系鬧掰了。

  就在冊封二人后不久,來自大漢的詔書‘姍姍來遲’抵達了建業,向孫權表示了大漢對孫登的病故很是哀悼,又向孫權隱晦建議了孫霸可為太子。孫權則是回答此乃吳國內政之事,且已冊封孫和為太子,多謝大漢操心。

  次日,孫權下詔,為太子孫和聘請張承之女張氏為太子妃。張氏乃張昭的孫女,諸葛恪的侄女。之所以讓張氏為太子妃,乃是因為諸葛恪。諸葛恪與侄女張氏關系融洽,來往緊密。

  自從吳稱臣之后,諸葛恪與大漢關系曖昧。大漢期望孫霸為太子,而太子卻是孫和,未不使兩者失去平衡。孫權反手就把諸葛恪的侄女冊封為太子妃,讓孫和也與大漢搭上了關系,其兩者之間保持了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越公二邊的臣屬都察覺到了情形的不對勁,按照這樣發展下去,豈不是將會挑起內部的奪嫡之爭。

  太子屬官多次上疏表示,太子乃吳國的儲君,與越公應當上下有別,今上下應該作出區分,明確突出太子作為儲君國本的地位。孫權看完置之不理,并不采納他們的意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宮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越公傅是儀也坐不住了,他不是利欲熏心之輩,也沒有欲行從龍之功的想法,面對眼下發生的兩宮黨爭,他出于為吳國考量的想法,連續塞上疏三次給孫權。

  此時,孫權坐在榻上,手里翻閱著是儀的奏疏,頗是猶豫。

  在是儀的奏疏上表示,如今大吳喪失荊州、嶺南之地,國力大減,難以與漢魏爭鋒,宜當內修德政,積蓄實力,以待天下之變,是故國內且不可生亂。

  接著夸了孫霸,說其天資聰慧,兼備文武,不如令其鎮守邊疆,為國藩輔,穩定人心。最后生怕孫權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是儀補充強調兩宮宜有不同,方可正上下之序。

  說實話,是儀說的這些他自己豈能不知道,只是他不愿而已。他之所以想讓二子奪嫡,不過是想挑出色的繼承人而已。

  太子孫和,宅心仁厚,缺少英武之氣。以他的性格讓其執掌東吳,自保有余,但若想復興東吳,恐是困難。

  越公孫霸雖有英氣之感,然缺乏謀略,在這波折的亂世中,駕駛的東吳這艘船乘風破浪,可不是僅靠勇氣就行,還需要大智慧。

  是故孫權想整點花樣,在斗爭中使二人成長,最終留下一人作為自己的儲君。可惜剛開始沒多久,就被心懷吳國的大臣所力諫。

  沉吟之間,孫權思索近來發生的事,確實他也察覺到二宮之爭的苗頭。為了防止是儀奏疏內所說因奪嫡而損國政的情況出現,還是需要控制下二人的爭斗,表明下自己的態度。

  不過孫權并未打算制止二人的爭斗,他自認為憑借自己的威望以及權勢,能將這場奪嫡之事控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不會引起大規模的爭端。屆時等自己挑出合適繼承人,自己也可輕松化解這場爭斗。

  孫權思慮少許,吩咐道:“傳詔,令越公遷出宮,分置他殿,與太子各設宮殿及幕僚,其恩寵仍是不變。”

  “諾!”

  孫弘眼神微瞇,迅速低頭應道。

  孫權將是儀的奏疏合上,靠在憑幾上,隨口問道:“蜀漢國內可有大事發生?”

  自吳稱臣于漢之后,兩國斷絕的商貿重新互通往來。蜀漢如往常一樣,將蜀錦、馬匹傾銷于東吳。然吳國凋敝,唯有士族尚有購買蜀錦的欲望,至于馬匹的銷量大幅度下滑,不像之前那么多。

  隨著商道的互通,兩國音訊傳遞的速度也大幅度上升。從去年開始孫權就格外關注蜀漢政壇的消息,不僅是因為吳國受制于大漢,更重要的是他決定向蜀漢學習政治制度。

  以往魏強之時,孫權就常抄襲魏國的治理體制,不僅是情報機構校事官,還要以法家治國的態度。如今漢強,自然要向大漢學習先進的治理體制。

  孫弘朝著孫權拱手,說道:“啟稟陛下,正月起,漢帝劉禪下詔,大漢國內推廣《百官考課法》,今后無論何種官職,上至三公,下達縣吏皆需考課,每歲一課,三歲大課,以定升遷之序。”

  “嗯!”孫權聽到劉禪推行考課法,不由驚嘆一聲。

  要知道別看三國鼎立數十年,各國出色的政治家不少,但因混亂的朝政以及君臣特殊的關系,遲遲推行不出《考課法》。即便是雄踞中原數十年的曹魏亦是如此,他們至今也無新的考課法,所用的仍然是老一套的上計制度以及曹操所遺留下來的‘隨宜辟治’之法。

  至于曹叡時期,劉劭奉曹叡之命,制定新的考課法《都官考課七十二條》,曹叡欲推行放到朝廷上讓眾人討論。結果引發了持續數年之久的論戰,其結果是眾人議論到了曹叡駕崩,才擱置不議。

  吳國更不用講了,孫權與士族共治百姓,孫權想要考核他們,信不信士族反手來個齊聲反對。因此吳國的律法也只能對待百姓嚴厲些,對士族以及將領自然是寬松咯。

  兩漢時期的上計這種簡單的考課制度,孫吳若能順利實施便是極好,想像劉禪一樣考核全國官吏,這已經不是孫權所能想象的了。

  孫權捋著胡須,不敢相信地自語道:“劉禪小兒推行《考課法》,其怎么可能?蜀漢官吏如何能從?”

  確實如孫權所說,《考課法》的推行確實困難,畢竟誰也不想有人在自己頭上監督自己,核查自己的做事的功績,畢竟人都有惰性。就拿現代社會的公司考核制度,如果考核你的人話語權不足,難以制約你,工資發不出來,你又怎么會默默地去遵守考核制度,自然是你算老幾?

  放到王朝制度之中亦是如此,如果中央衰敗,帝王缺少威望,其治下官吏又怎么會去沒有意見呢!如同曹魏眾臣不滿劉劭《都官考課七十二條》一樣,不是當即否決,就是默默的延后商議。

  因此考課法的推行,歷代非大一統王朝不可,且還需強硬的中樞機構支持。就拿唐代來看,早中期中樞強大,考課制順利推行,用以治理朝野,吏治清廉,隨之也帶來了強大的大唐盛世。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中樞衰弱,難以像之前考課,隨之吏治腐敗。

  換而言之,蜀漢如今能推行考課法,已經說明其今非昔比了。自劉禪登基起,疆域不斷地擴張。數次擊敗曹魏,又降服孫吳。國家已經展現出了一統天下的趨勢,其君主的威望亦是達到巔峰,國內官吏又豈敢不順。

  如果換到當初劉禪初即位之始,諸葛亮輔左的情況下,不僅是劉禪提沒用,諸葛亮提也是反對聲一片。

  這就是中樞強大與否的區別,這也是孫權羨慕且又難以想象的存在。

  就在孫權羨慕劉禪的威望之時,侍從稟告道:“陛下,全公主求見。”

  聞言,孫權拋去不切實際的想法,笑著應道:“宣!”

  “諾!”

  長子孫登的去世,讓孫權哀痛不已。作為長女的孫魯班自然時常出入宮中探視照料父親,長久之下孫權也漸漸依賴長女全公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